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新石器時代玉器製作工藝技術大猜想

新石器時代玉器製作工藝技術大猜想


新石器時代玉器製作工藝技術大猜想

有人把冶金術的發明說成是古代文明到來的一個標誌,很多人也認為琢玉技術也是中國文明的一個標誌,兩項工藝都起源於史前時代,後人多歸功於炎黃二帝那個時代。玉為美石,習慣上分為硬玉和軟玉兩類,我國古玉用材主要是軟玉。30年代,由於對史前考古的局限,當時把出土的玉統統定為漢代;到了50年代,在長江下游許多新石器時代遺址中發現了玉器,後來又陸續在大溪、大汶口、仰韶、紅山、良渚、龍山文化中都發現了不少精美玉器,使考古學者對玉器的出現不得不重新認識。早期的玉器加工技術,主要借用磨光玉器的技法,即切割、鑽孔和打磨等,後來逐漸發展為鏤雕、線刻等。早期的玉器多為裝飾品和小件工具,後製成禮器或神器。象良渚文化玉器、主要有琮、壁、柱形器、冠狀器、三叉型器、錐形器和斧鉞等,這些大都是非實用器;實用器有鐲、璜、串飾、帶鉤等。在大墓中常見鉞、琮、壁三種,有研究者認為這是軍權神權和財權的顯示。因為鉞是軍事統帥權的象徵,琮是原始宗教中溝通天地的神器,壁很可能是財富的象徵物。在已知的古代文化遺址中都發現了大量的玉器,這些足以說明,玉器的出現是我國古代文明的一個重要標誌。需要說明的是:玉器的出現一定是和石器的出現與發展存在著必然的聯繫,我們從仰韶文化的直系遠祖裴李崗文化中的一些精緻的石器:如橫斷面成橢圓形的石斧、扁長條弧刃鏟、舌形鏟或帶肩石鏟、和弧背鋸齒鐮可以看出;磨製這些石器的工具是一起出土的礫石。

新石器時代玉器製作工藝技術大猜想

下面我們不妨從良渚文化出土的情況探討一下關於新石器時代玉器加工的各方面問題:一 關於採礦

1982年,在江蘇省溧陽小梅嶺發現透閃石軟玉礦藏,經取樣鑒定,此礦藏的軟玉硬度在5.5-6度之間,玉石的質地細膩,色澤呈白色和青綠色,透明度較好,呈蠟狀光澤,與良渚文化玉器所用玉料相似。這一發現興奮了考古學術界,專家們據此推斷良渚文化的玉料來源可能是就地取材而非遠地轉運。

二 玉器的設計、開眼

玉璞運回玉作坊後,玉工必審材度勢進行設計,按其大小,形狀和玉色製作所需的玉料,這道工序就是切割,俗稱「開眼」、「開料」等。在沒有發現金屬工具的上古時代,古人是怎麼樣切割玉料的呢?目前,得到較為普遍認可的方法有三種:

1、 線切割法:用馬尾可馬鬃繩充當「鋸條」,不斷地加砂和水,來回往複地拉動「鋸條」磨擦拉鋸,慢慢地便可把玉料剖成兩面平整的玉片。良渚玉器表面上常見到拋物線形的線鋸痕迹,可能採用此法剖玉的結果。在當時,不講究人力、時間、勞動效率,只求通過這種持續的「以柔克剛」的毅力達到預期的效果。不過這種耗時、耗力的方法在原始社會必須要有大量的人力作保證,試問五千年前的良渚社會肢有那麼多的人力供玉器製作消耗嗎?

2、 砣切割法:砣,是利用簡單的機械原理作旋轉,從而達到截割加工玉器的工具。其具體方法是,在一個水平軸上安裝一個圓盤,然後將纏在圓盤一側的軸上的帶子分別連接在腳踏板上,治玉工匠用腳交替地踏踩腳踏板,軸子便旋轉起來,旋轉的由子同時帶動被稱為「砣」的圓盤轉動,此時只要在圓盤上加水和石英砂等砂類物質,就可以通過磨擦來加工玉器了。在出土的良渚文化玉器上發現,有明顯的同心圓旋紋以及中間較寬深而兩端稍細線的切割痕迹,專家們認為,這些應該是砣具加工的痕迹。至於砣輪的質地在沒有金屬的前提下,很可能為硬石質。

3、 片切割法:用石片或木片等磨擦切割加工玉器的一種方法。這是根據良渚玉器上出現的呈「V」字形的切割痕來推測的。

新石器時代玉器製作工藝技術大猜想

三 玉器的鑽孔

良渚文化許多玉器上都有孔,有大的,有小的,有深的,有淺的,如玉琮、玉璧、玉錐形器等。在沒有金屬的工具的時期,良渚先民又是如何在玉器上鑽孔呢?據現有考古資料分析,良渚文化時期鑽孔除用石鑽外,可能發明了圓木棒或竹管加砂蘸水研鑽的工藝,並有實 芯鑽、管鑽等方法。實芯鑽孔較原始,難度也較大,一般只能施行於較薄的部位或較小的孔,鑽具可能近於今日的土製木工鑽。鑽桿目前尚未發現,但鑽頭出土較多。有上海青清福泉山遺址的石鑽頭、玉鑽頭、浙江湖州錢山漾遺址的石鑽頭、寧波慈湖遺址出土的木鑽鑽頭。江蘇丹徒磨盤墩遺址出土石鑽頭百件以上,均由黑燧石長片製成,有三角形鑽、葉形鑽、細腰扁身鑽、長身鑽和兩頭鑽等。管鑽法大汶口文化也有出現,但良渚文化時期發展得較成熟且用得普遍,已發現的多件管鑽遺下的玉芯可作證明。但有關管鑽工具的爭論較多。有的認為是竹管加砂或加水研鑽,有的認為先鑽小孔而後擴大,有的懷疑當是金屬工具所為,也有的認為這種鑽具在竹管架下加嵌若干鋒利的小石刀片,鑽具整體與今日的套筒式鑽刀近似。另外,從許多良渚玉器上的孔及鑽孔後留下的玉芯上還可以看出良渚先民當時對器物鑽孔時是在器物的兩面同時進行的,這樣可以減少玉器受力面的壓力,從而不容易使玉器受損破裂。良渚先民是何等的智慧啊!

新石器時代玉器製作工藝技術大猜想

(新石器時代晚期.石鑽)

四、玉器的打磨

「打磨』是將己割截好、鑽成孔的工料打磨成型。良渚文化時期打磨的方法可能有兩種:一是將玉料固定,用礪石加水在玉料上打磨;一是將礪石固定,用玉料加水在礪石上打磨。這實際上是一道成型工序,在玉料打磨成型的同時,也將王料上的大部分割截痕迹磨去,除部分玉器成品上由於割截痕迹較深而保留下來外,一般玉器成品上常常見不到前幾道工序的加工痕迹,這便是打磨的結果。

新石器時代玉器製作工藝技術大猜想

五、玉器雕琢

見過良渚玉器上的「神徽像」的人,都會驚嘆於良渚玉工的雕琢技藝。兩手叉腰的神人騎坐在神獸之上的「神徽」,高不足3厘米,寬不及4厘米,神人的羽冠及手、胸和神獸的頭部與前肢都刻劃得十分生動逼真,線條纖細如髮絲,通過放大鏡,甚至能看到在1毫米寬度內竟刻著四、五條細線,堪稱史前微雕傑作,令寓目者拍案叫絕。

人們不禁又要問,在沒有金屬工具的良渚時代,硬度達6—6.5度的玉器是如何雕刻的呢?這是任何一個稍加留心的觀眾都會提到的問題,學術界 卻爭論至今,有人說除了傳統的細石器外別無它物能刻划出那麼繁縟的圖案;有人則認為良渚文化玉器紋飾是用鯊魚牙刻划出來的,良渚墓葬中亦曾有鯊魚牙的出土;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研究員聞廣先生研究的結果是良渚玉器大部分呈雞骨白和象牙白,是採用焚燒加熱的辦法,使玉器表面硬度降低後再進行加工的。上述種種說法卻遭到日本著名學者、京都大學名譽教授林已奈夫的否認,他認為,細石器雖然有的硬度很硬,可以超過良渚玉的硬度,但用來雕刻玉器時立即會鈍化,不適合作精細加工工具。而鯊魚的牙齒,硬度在5—6度之間,不能用於刻劃6—6。5度的良渚玉器。至於聞廣先生的先加熱玉器降低硬度再雕刻的方法似乎很有道理,但是從出土的良渚文化玉器上的紋飾來看,其加工工具是非常堅硬的,線條勻稱流暢,迸裂開叉的極少見到,且表面非常光亮;而對於加熱軟化後的玉器卻不再需要那麼硬的加工工具,線條之間容易進裂開又,而且埋人土中至四五千年後的今天,不僅表面會失去光澤,而且會出現粉末狀。林已奈夫教授主張良渚玉器上的刻劃紋飾的刻刀是鑽石。鑽石的硬度足以用來雕刻玉器,可是目前我們還不清楚史前的先民是否已對鑽石有所認識,同時太湖流域也不見有發現鑽石的報道,況且鑽石鑽具又是用什麼工具或方法製成的呢?這一雕刻工具之論戰陷人了僵局。

良渚文化是一支石器文化,我們不妨再回過頭來思索一下良渚時期的石器,屬細石類的燧石,硬度達7度左右,要高於良渚古玉,可以用來雕刻玉器。這符合「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這一說法。雖說用它來雕刻玉器容易鈍化,但是從考古發掘來看,石器時代的良渚時期,這種燧石非常多,隨處可見,完全可以滿足作為一種易鈍化的玉雕工具的需要。

新石器時代玉器製作工藝技術大猜想

新石器時代玉器製作工藝技術大猜想

六、玉器的拋光

「拋光」是治玉的最後一道程序。幾乎每一件玉器都要經過拋光(當然也有個別小件玉器,在用竹片截割時已很光滑而不再拋光)。良渚文化時期拋光的物質可用光滑的竹片或獸皮,而用獸皮拋光的機會更多一些。獸皮上有動物性脂肪,呈弱酸性,用獸皮在玉器上來回摩擦直至光滑即可以了。竹子莖桿亦含弱酸性的「竹瀝」,也可以用於玉器的磨擦拋光。

新石器時代玉器製作工藝技術大猜想

點擊擴展鏈接,了解更多,開啟新的眼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