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新媒體出現之前,我們怎樣傳播?

新媒體出現之前,我們怎樣傳播?

傳播方式的改變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並影響了社會形態的變化,所以說人類社會發展史在某種程度上也代表了傳播媒介發展史。在歷史發展漫長的過程中,人類描繪世間萬物,傳承人類文明,抒發思想感情都是以文字,圖畫,聲音等形式進行記錄的。傳播是人人都離不開的一種活動,每個人無時無刻都在進行信息的交流和傳播。隨著社會的發展,信息交流活動也更加頻繁。在傳統媒體時代,公眾間傳遞的信息受制於傳播模式,但是在新媒體時代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一、口頭傳播

新媒體出現之前,我們怎樣傳播?



口頭傳播也被稱為語言傳播,其主要表現形式為語言和聲音,空氣是口頭傳播的媒介,所以聲音是藉助空氣傳遞給信息接收者。在人類發展史上,口頭傳播是最原始、最古老,同時也是最普遍的一種傳播方式,它使人類思維水平得到了極大的提高,加速了人類社會的發展歷程,同時導致了人類傳播史上第一次媒介形態大變革。直到今天,口頭傳播仍然是人類傳播的主要手段,語言是社會公眾進行信息傳遞的最基本、最主要的中介工具,然而口頭傳播具有較大的局限性:

1.口頭傳播的距離短,個體或者群體之間常常受限於空間距離、地理位置的約束,因此只能在狹窄空間內小範圍地進行面對面傳播;

2.口頭傳播無法保存傳播信息,由於話語聲音發出後就消失了,所以口頭信息無法儲存,難以實現信息的多次循環利用;

3.口頭傳播的範圍有限,信息傳播的深度與廣度往往受到參與群體數量的制約;

4.口頭傳播容易出錯,在傳播過程中常會出現口音,口誤等造成的信息失真,導致信息傳播的效果產生偏差。

社會公眾在生產勞動過程中逐漸發現了口頭語言傳播的局限性和不足之處,便在後續的社會實踐活動中創造了一些新的傳播方式,藉此進一步擴大傳播的距離和範圍,保留傳播信息,便於和更多的社會群體和和個人分享信息。

二、文字傳播


作為語言記錄的符號,文字的發展歷程極為漫長且複雜,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它標誌著人類進入了文明社會。最初,人類在泥土上、壁畫上或貝殼上進行圖像書寫,使用符號或圖畫作為早期的文字來儲存和傳遞信息,但是這種文字記錄方式都比較原始,而且無法記載更多、更複雜、更詳細的信息。由於社會進步和文明發展,出於進一步增強和滿足人類之間交流需要的目的,人類發明了體系更為完整的文字。隨後書寫文字的材料也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而得到不斷改進,由最初的泥土,岩壁到獸皮,獸骨,竹簡到後來的紙張。但無論當時使用哪種書寫材料,文字都是以手和筆進行書寫的,因此這一階段人類社會的傳播活動被稱為手抄文字傳播時期。

文字傳播是指人類發明了文字和書寫工具之後,通過手寫文字進行信息交流的一種方式。其優越性及重要意義在於:

1.文字傳播克服了口頭傳播在時間上和空間上的局限性,由此擴大了人際間傳播的距離和範圍;同時文字還可以儲存所傳播的信息,使更多的人甚至後代的人共同分享信息,促進了人類文明的傳承;

2.手抄文字傳播逐漸改變了人類原始的傳播方式,加速了人類的社會化進程,使人類多元文明找到了合理的呈現方式,為大眾傳媒的產生奠定了初步基礎。但是社會公眾逐漸發現手抄文字也有自身的傳播局限性,例如傳播速度慢,耗費時間長,信息容量小,傳播的範圍仍然有一定範圍限制,而且人工操作也容易出現偏差。

儘管如此,手抄文字傳播在人類社會發展史上仍發揮了非同尋常的影響力,它改變了歷史上人類只能依靠講述神話和傳說傳遞給後代的局面,人類文明歷史終於有了可靠的文字來記錄,它豐富了最初人類單一的口頭傳播方式,為人類進入下一個更高級的傳播階段奠定了基礎。

三、印刷傳播


人類發明了文字以後,在相當長的歷史階段內都是通過手抄文字傳遞信息的。但是由於手抄文字傳播速度慢,傳播效果差,傳播範圍有限,信息量小,成本高,容易出現差錯,為了進一步改善傳播媒介,人類逐漸發明了印刷術。印刷術的發明和使用是人類傳播技術史上的又一次重大變革,它極大地促進了人類傳播活動向社會更大範圍進行開展,標誌著大眾傳播進入了新的歷史紀元。伴隨著產業革命和技術革命的逐漸社會化,製造紙張的成本被大大降低了,紙張的產量也迅速增加,印刷技術也逐步更加完善。由此可見,造紙術和印刷術的共同發展加速了印刷時代的到來,這一切使書面語更加標準化,促進了近代新聞報業的產生,帶來了文化迅速傳播的繁榮時代,為大眾傳媒時代的到來和發展奠定了直接的物質基礎。

但是印刷媒介也存在自身的局限性。首先,印刷媒介的時效性不強,生產製作時間相對緩慢,可能制約到信息傳播的效率;其次,印刷媒介對受眾基本的識字能力提出了要求,如此就限制了部分文化程度低的人群,使他們不能充分使用印刷媒介獲取信息。但是在當今社會,印刷文字傳播仍然是世界人類傳播的主要方式之一,只不過印刷媒介在新的社會歷史環境中有了革命性的改變。

1.書籍

同樣作為語言文字、圖像及符號的載體,書籍卻是與新聞截然不同的印刷媒介,它在大眾傳播中傳播了科學技術和文化知識。雖然一本書每天所擁有的受眾數量比不上每天閱讀報紙的受眾數量,但是縱觀人類文明史,書籍是傳播思想,傳承文化,獲取知識的主要媒介,其所擁有的總體受眾數量極為可觀,因此書籍也是一種大眾傳播媒介。在歷代教育體制中,書籍憑藉自身的持久耐用性,往往被視為是最可靠,最值得信賴的大眾傳播媒介。人類保存了幾百年前,乃至幾千年前的古書,以此將前人創造的偉大思想,精彩文化傳遞給子孫後代。

書面文字的出現是印刷書籍的符號基礎,造紙術和印刷術的發明及改良是印刷書籍的技術基礎。在六大傳統紙質媒介中,書籍的歷史最為悠久,它的源頭最早可追溯至公元前25世紀。古時候,埃及人使用紙草記錄信息;公元前8~2世紀中國人在簡、帛上寫書;公元105年,蔡倫開創性地使用樹皮、麻頭、破布,發明了新的造紙術,為文字的抄寫和印刷奠定了物質基礎;公元7世紀,唐朝流行模版印刷;隨後,宋代畢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極大地提高了書籍的印刷速度和印刷質量,世界各國之間的相互交流促使中國人發明的造紙術和印刷術逐漸傳至朝鮮、日本,並逐漸影響到非洲和歐洲;隨後,朝鮮人又發明了金屬活字並隨著文化交流而傳至歐洲,在1450年前後,德國人古登堡進一步改善了金屬活字印刷術,並開始使用機械印刷機。至此,社會公眾批量生產文字的觀念逐漸成熟,書寫材料的變革以及印刷術的完善使書籍的面貌煥然一新,初步實現了人類社會想要迅速、大規模複製信息的願望。至19世紀中葉,印刷機的發明使傳統的手工生產書籍完全過渡到了機器生產,這標誌著書籍再也不會被少數人所壟斷,實現了書籍的大規模傳播。 20世紀計算機的發明進一步完善了書籍的排版技術,使書籍出版的速度迅速提高。

2.期刊

與報紙相比,儘管期刊雜誌明顯地缺乏時效性,而且可觸及的受眾較少,但由於期刊雜誌的種類極其多樣,版面印刷精美,賦予了受眾愉快的視覺體驗,所以得到了受眾的青睞,影響頗大。全球不論哪個國家,都有成千上萬種不同的期刊雜誌,每種期刊雜誌都有固定的消費群體,期刊雜誌主題從汽車,娛樂,時尚,旅遊到動物,自然,園藝,美食等應有盡有,其出版大部分都是按天,按周,按半月等固定間隔時期發行。由於書籍在國民教育中的突出作用,對總體受眾而言顯得過於學術和正統;在日常生活中,報紙顯得過於平民化。期刊雜誌介於報紙和書籍之間,便縮小了書籍和報紙之間的距離,它不僅為有興趣的受眾展現了眾多客觀事實,也為受眾提供了一系列有趣的休閑報道和評論。長期以來,期刊雜誌逐漸形成了一種面向特定受眾的專門化廣告和新聞形式。期刊雜誌的優勢主要在於:擁有清晰劃分的受眾和對象,期刊雜誌的媒體版面非常靈活,排版色彩多樣,印刷精美,保存期長。但是期刊雜誌的出版周期較長,花費的人力物力也較高,時效性差等。

3.報紙

作為新聞傳播的主要載體,報紙最早出現於歐洲,1702年,英國出現了第一份報紙,隨後開始逐漸推向全世界範圍內擴散。歷史上,社會公眾主要通過報紙了解時事,接受信息,它被界定為服務於一個特定社會的共同興趣,在一定地理範圍內定期發行的印刷媒體。然而隨著社會的發展,報紙產業也在發生著變化。

和其他傳播媒介相比,報紙具有以下特點:

傳播迅速,信息傳遞高效;擁有的受眾較多;傳播的信息豐富且具有社會公信力;一般而言,報紙傳遞的信息量受到報紙篇幅的限制,如果信息比較多的時候,一般直接可以釆用擴版加頁的方式對信息進行補充和傳播;新聞信息報道所涵蓋的社會範圍極其廣泛,面向整體社會的各個層面;較強的時效性,日報是報紙中常見的一種,一旦發生任何事件,報紙在任何時間內都能以號外的形式發出;製作過程不複雜,成本相對較低;報紙在社會範圍內的影響力和公信力頗大,據調查表明,迄今為止全球共有約六萬種報紙,發行量大約為五億,其新聞報道、言論以及觀點廣泛的對全球社會運行機制形成了重要影響。然而報紙也有一些自身在傳播層面的局限性:時效性短,呈現講述的形式單一,對受眾的文化程度有一定要求等。

隨著社會發展的需要,報紙也有了新的發展。20世紀末,美國大部分的報紙都已經有了電子版;21世紀以來,在新媒體大背景下,報紙在網路化,數字化方面取得了新的發展,如此便打破了原有的時間和空間限制,成為新媒體技術應用的開端。

四、電子傳播


電子傳播是指以電波形式傳輸信息的一種傳播方式,它的使用使得人類社會的傳播活動發展到一個更新的階段,也是人類傳播史上的又一次歷史性變革。電子傳播打破了口頭傳播和文字傳播在空間距離和速度上的限制,使得聲音和圖像也可以在遠距離之間傳播。

1.廣播

19世紀電子學、物理學、材料學等學科技術的高速發展為廣播的誕生提供了技術支持。在廣播發展史上有三位重要的電子技術先驅:薩繆爾-莫爾斯於1844年發明了電報;亞歷山大-格雷厄姆-貝爾於1876年發明了電話;托馬斯-愛迪生於1879年發明了電燈。1865年,英國物理學家麥克斯韋率先提出了電磁學理論,之後德國物理學家赫茲進一步驗證了電磁波的存在,他們的研究成果為電磁波在無線電通訊傳播中的應用奠定了理論基礎。

經過多年的試驗和改進,無線電廣播技術在信息傳播領域獲得了應用並取得重大發展。1920年美國西屋電氣公司在匹茲堡創立了世界上最早的無限廣播電台,並於當年11月2日開始播音,標誌著無線電廣播業的誕生。此後,廣播逐漸在世界許多國家得到了發展。到20世紀30年代,無線電廣播這一媒介已經在世界上許多國家得到應用。以中國為例,2003年中國已經擁有三百零六座廣播電台,這使得將近百分之九十的國民可以收聽廣播。 廣播的普及實現了大範圍中心式傳播,打破了傳播距離和範圍上的限制。

目前廣播所採用的最典型的傳播模式為多點投遞方式,這種形式可以促進信息實現最廣泛,最迅速的傳播。由於無線電廣播可以在突發性新聞事件發生的現場,同步報道最新信息,所以在這一點上,廣播也許比電視還更方便快捷。比如用電視現場直播時,工作人員不僅要考慮燈光、音響等條件還必須配備笨重的錄像錄音設備;而用廣播直播時對設備依賴較小。然而廣播也存在自身的局限性:廣播的內容過耳不留,稍縱即逝,無法容聽者記錄,重複,受眾在收聽過程中始終處於較為被動的地位。新媒體傳播環境下,廣播的傳送方式也發生了重大的變化,互聯網廣播、移動終端廣播、流媒體廣播等新的技術形式不斷出現,使得廣播這一古老的傳播方式得以繼續生存和延續。

2.電視

繼無線廣播投入使用後,科學家們又力圖實現圖像的傳播,進而發明了電視。20世紀30年代,科學家們相繼展開了有關電視的試驗,幾年之後就將電視技術投入了實際使用階段。1936年1月第一台黑白電視出現在美國舉辦的世界博覽會上,同年11月,世界上第一座電視台由英國廣播公司創立,隨後就為受眾播送廣播節目。繼而在美國,蘇聯及其他國家也相繼建成電視台,1958年中國第一座電視台——北京電視台開始試播,標誌著廣播電視在中國的開始。電視迅速取代了收音機和曾經一度輝煌的大眾報紙,成為社會信息傳播中的第一媒介。

電視媒介的普及,開啟了大眾傳播的新紀元,從來沒有一種大眾媒介像電視一樣能夠如此大範圍地傳遞信息,吸引幾十億的受眾。在所有的大眾媒介中,它雖然出現時間很晚,但發展速度卻極快。電視結合了文字,聲音以及圖像,充分調動了受眾的聽覺以及視覺,從而增強了現實感和衝擊力,賦予受眾一種身臨其境的體驗。即使電視上播放的是以前錄製的節目,受眾在心理和感官上也仍會認為是當下發生的事情。電視的吸引力恰恰在於它能夠同時播放聲音和圖像,這也為眾多的商業、廣告信息提供了一個與受眾接觸交流的平台。電視具有廣泛的包容性,只要是電視信號能夠覆蓋的場域,其間所有的社會公眾都有可能是電視的潛在受眾。電視出現以後,對公眾的休閑娛樂方式產生了很大影響。由於電視的播放環境和欣賞方式都是開放性的,受眾一般都是在休閑場所比如家裡看電視,社會公眾可以邊吃飯邊看電視,可以趴在沙發上看電視,可以一邊做家務一邊看電視等等,這為受眾的休閑娛樂提供了極大的便利。


摘自

李鵬、舒三友、陳芊芊、張秦尉《新媒體概論》

新媒體出現之前,我們怎樣傳播?


李鵬等編著的《新媒體概論》

為高等院校通識課、相關專業本科基礎課教材。內容涉及概述、新媒體的概念特徵及傳播價值、新媒體的技術形態、新媒體傳播模式、新媒體受眾、新媒體與網路輿論、新媒體與網路社會、新媒體媒介素養、新媒體與社會發展、新媒體傳播倫理等10章,約30萬字,內容詳盡,敘述精鍊,體系完整,實用性強。本書是高等院校相關專業的基礎課教材,亦可作為大學生通識課教材使用,也是青年學生和政府、事業單位人員繼續教育學習的有益資料。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總社 的精彩文章:

如果你想了解中法文化,就來曲江書城參加解詩梵新書分享會!
儒學如何與當代社會的科學對接?

TAG: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總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