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3.3 秋風不相待,先至洛陽城——宦海浮沉三拜相的張說如此戀家,難怪榮膺「史上最佳老丈人」。(4)二度拜相輸姚崇

3.3 秋風不相待,先至洛陽城——宦海浮沉三拜相的張說如此戀家,難怪榮膺「史上最佳老丈人」。(4)二度拜相輸姚崇

原標題:3.3 秋風不相待,先至洛陽城——宦海浮沉三拜相的張說如此戀家,難怪榮膺「史上最佳老丈人」。(4)二度拜相輸姚崇


四、二度拜相輸姚崇


李隆基發動先天政變,獲得實際權力之後,對朝堂的改造讓人眼花繚亂。首先是以政變功臣替代父親李旦任命的相臣,前朝的宰相群體中,只留了一個郭元振,張說、劉幽求、鍾紹京紛紛加入相臣群體。然後在半年之內,政變功臣紛紛罷相,有意思的是,上一屆留任的宰相郭元振是第一個被罷免的,而當初為李隆基登上太子之位就極力進諫的劉幽求甚至在貶斥的路上憂憤至死。同時又清理了中宗李顯時期為相,對李旦父子支持力度不夠的朝臣,這些人已經被李旦清洗過一次,在李隆基政變後又進行了加碼,以當初韋後、宗楚客等人篡改中宗李顯的遺詔為由,把青州刺史韋安石、太子賓客韋嗣立、刑部尚書趙彥昭、特進李嶠這四位曾經的宰相,分別貶為州郡的別駕,趕出了朝堂。

張說在政變後當月就任命為中書令,算是實至名歸的宰相,這是張說宦海生涯的第二次拜相,是他在開元年間的第一次,並且還封爵「燕國公」,這也是後世把張說和「許國公」蘇頲兩人因文章著稱於世而並稱「燕許大手筆」的由來。但是此處兩人的文章,指的倒不是學術論著、抒情散文和心靈雞湯,而是詔書一類的公文。李隆基就非常喜歡蘇頲的文章,曾經專門吩咐,只要是蘇頲寫的詔令,要另抄錄副本,專門留在宮中,便於品味。後期宰相李德裕(這也是位牛人,歷經唐憲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宣宗六朝,多次拜相,也是著名的「牛力黨爭」中李黨的當家人),著述論述說,蘇頲能把詔命文誥,做成敘事而自成文體的文章。中唐時期的大詩人元稹也有詩句稱讚說:「李杜詩篇敵,蘇張筆力勻。」指的也是蘇頲和張說二人,能和李白、杜甫相提並論,由此可見燕許大手筆的的功底。除了文章之外,兩人還都非常擅長撰寫墓志銘,駢文瑰麗,風格雄壯,世人以得到他們兩位的墓志銘為榮,杜審言的兒子杜並因為殺身為父申冤報仇,就曾獲蘇頲自請撰寫碑文的榮耀。不過大家也公認,在墓志銘撰寫方面,張說更勝一籌。


這樣的一個張說,李隆基是非常欣賞的,原本他是可以成為李隆基「不用政變功臣、清理前朝老臣」政策的例外的,可惜他碰到了註定的人生對手——姚崇。


唐朝是一個盛產名相的時代,甚至形成了「房謀杜斷」這樣的成語,但是能和房玄齡、杜如晦相媲美的宰相,就只有姚崇和接替他的宋璟。


姚崇,本名叫姚元崇,字元之,生於高宗李治剛剛登基第三年的永徽二年(公元651年),在武則天統治時期,突厥的叱利元崇叛逆,為了不噁心武則天,不讓她聽到「崇」字,改以字稱呼,在那段時期的史書上也都稱呼為「姚元之」。姚崇生於官宦之家,祖籍在吳興郡武康(今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姚家是個將門,祖上追溯到南陳和隋朝,都是統兵的將領。其父姚懿,從李淵在太原起兵後就投奔李世民,先後立下很多戰功,後來為了削減李世民的勢力,在武德四年被降職。姚懿也非常有氣節,年僅32歲的他辭職不就,帶領全族在硤石(在今河南陝縣),躬耕壟畝,教讀子孫,繁衍氏族,因此,姚懿又是陝郡姚氏起家之祖。一直到了李治登基,年過六旬的姚懿才再度出山任職,尤其在唐高宗龍朔(公元661—663)年間,與吐蕃接壤的邊疆重鎮嶲州(今四川西昌)發生邛部蠻族酋長作亂,71歲的姚懿,受命持節任嶲州都督,一手抓平叛,一手抓公正處理漢族同少數民族間的關係,很快平息了叛亂。由於長途奔波和軍務勞累,73歲的姚懿一病不起,龍朔二年(公元662年)12月1日逝世於嶲州都督府。

在這樣的家風引導下,姚崇少年時候精研軍事,勤習武藝,進入仕途後也是側重軍方背景,在武則天執政時期,慢慢升遷到夏官(武則天把兵部改為夏官)郎中。恰逢在萬歲通天元年(公元696年),契丹李盡忠、孫萬榮叛亂,兵部軍機繁忙,但姚崇處理得當,有條有理,受到了武則天賞識,在聖曆元年(公元698年),姚崇升任同鳳閣鸞台平章事,成為宰相。後來又擔任相王李旦的長史,即便因為在704年因回家奉養老母而辭去相臣,也任然擔任相王李旦的長史,並且在武則天準備任命他為夏官尚書的時候極力推辭,說自己是相王李旦的屬官,再執掌兵權不好,於是被任命為春官(禮部)尚書。就在704年9月,他因得罪張易之,先是被撤掉尚書,擔任司仆寺卿,後來又外放靈武道行軍大總管、安撫大使,臨行之前,向武則天推薦秋官(刑部)侍郎張柬之(這是發動神龍政變,把武則天請下帝位的主要實施者)擔任宰相。


詭異的是,在張柬之他們發動政變的時候,姚崇又私自回京城了,雖然沒有加入主力陣容,但是也算是參與者之一,因功賜爵梁縣侯。戲精本色的是,在武則天讓出皇宮正殿,移居上陽宮的時候,姚崇又傷心落淚,張柬之略帶責備的提醒道:「今天是李唐復興的好日子,你哭泣淚下,難道是心懷武周,恐怕今後你要遭禍」。張柬之的話也有道理,東漢末期,王允誅殺董卓之後,點天燈以示眾,當時的名士蔡邕(蔡文姬的父親)因為流露出悲傷嘆息的情緒而被王允殺死。姚崇答道:「我長期事奉則天皇帝,現在突然辭別,內心感到憂傷難忍,我昨天隨你們誅除凶逆,是盡臣子本分,今日流淚辭別舊主,也是我作為人臣應有的節操,如果因此獲罪,我也甘心(則天移居上陽宮,中宗率百官就閤起居,王公已下皆欣躍稱慶,元之獨嗚咽流涕。彥范、柬之謂元之曰:「今日豈是啼泣時!恐公禍從此始。」元之曰:「事則天歲久,乍此辭違,情發於衷,非忍所得。昨預公誅凶逆者,是臣子之常道,豈敢言功;今辭違舊主悲泣者,亦臣子之終節,緣此獲罪,實所甘心。」——《舊唐書·姚崇傳》)。


可能是因為姚崇對武則天的同情態度,更可能因為他長期擔任相王李旦的長史,在中宗李顯為帝的五年里,曾經的宰相姚崇長期被外放,歷任亳州、宋州、常州、越州、許州等地的刺史。等到睿宗李旦通過唐隆政變登基,姚崇很快就被徵召回朝,擔任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二度拜相,後來又升任中書令,成為實至名歸的宰相。他和宋璟在睿宗時期搭成班子,革除中宗時期濫用民力,私授斜封官的弊政,貶黜姦邪,賞罰分明,杜絕請託,使得各項法規制度重新得到回復,被譽為有貞觀之風。


在姚崇為相的第二年,鑒於太平公主幹擾朝政,諸位皇子也都王手握兵權,對皇太子李隆基構成威脅。景雲二年(711年),姚崇與宋璟密奏睿宗,建議請太平公主遷居洛陽,李隆基的兩位哥哥和兩位兄弟出京任職。這個提案激怒了太平公主,同時也讓睿宗李旦有所觸動,警惕於李隆基的勢力,並沒有被採用。李隆基來了一招「置之死地而後生」,上奏皇帝,聲稱兩人離間宗室,請求對二人處以極刑。如此一來,李旦反而不便於嚴懲了,於是兩人分別外放刺史。


李隆基在七月發動先天政變真正掌握權力之後,十月十三以組織閱兵不利的罪名,先是要殺身兼相職的兵部尚書對郭元振,在宰相張說和劉幽求的之下,免職流放。第二天就召見姚崇,任命他為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成為宰相,姚崇在接受任命的時候,就給李隆基上了「十事」,也就是提出十個方面的進諫,大致包括施行仁政、不發動邊疆的擴張戰爭、對寵愛的親信的不法行為嚴加制裁、不讓宦官參政、接受大臣進諫、禮待大臣、禁止營造佛寺道觀、禁止外戚內寵專權等。並且說如果李隆基能採納,自己就上任,否則只有抗命。

以我們這些跳出局外的後來人看,姚崇的這十條其實是治理天下的常識,中國歷史上,哪位皇帝真正按照這個去做了,就會使明君,就會開創盛世,可惜的是,絕對的皇權總是讓這些落實不了。不過這個時候的李隆基,還是有著一番要比肩曾祖父李世民貞觀之治的雄心的,所以他很乾脆地回答了四個字:「朕能行之!」這十條,其實也正是開創開元盛世的治國方略,姚崇確實不負名相盛名。


就這樣,姚崇的宰相履歷,除了在武則天時代和睿宗李旦時代,又增添了玄宗時代的第三次拜相。


但是拋開姚崇的治國理政的能力不說,回顧一下姚崇的「發跡史」,就會發現,他是一個對局勢判斷非常準確,也特別會揣摩上級意圖的精明人。


他先受武則天的信任拜相,在武則天執政後期,他敏銳的判斷出武則天必定會「不體面」的下台,於是他就被外放了,走之前又推薦了張柬之;在爆發把武則天拉下皇位的政變之前,他卻又擅自回京,參與了政變,這其中,相信抱著知遇之恩的張柬之起到了作用;在表達了對武則天的同情之後,他離開了動蕩的朝堂外出任職,避免被卷進唐隆政變;李旦登基後,他回朝為相,又在李隆基和太平公主之間做出了準確的站隊,並且又一次離開了朝堂,既表達了對李隆基的支持,有沒有赤膊在政變中赤膊上陣。假如任何一個步點沒有踩准,恐怕也沒有今天。


說了這麼多姚崇,這才是重點。

面對這樣一個精靈剔透的聰明人,張說的智商明顯餘額不足。他和張說有一些舊怨,張說眼看姚崇上升的勢頭這麼猛,心裡有點緊張,也擔心姚崇像頂掉郭元振一樣頂掉自己的第一宰相。慌不擇路,張說出了昏招,他先是指派御史大夫趙彥昭去彈劾姚崇,結果沒有反應,他又讓先天政變的功臣,也是李隆基從小的好朋友姜皎去進言,推薦姚崇外放擔任河東總管,結果被李隆基識破,呵斥道:「此張說之意也,汝何得面欺,罪當死!」姚崇的反擊則是一招致命:他在一次下朝的時候故意一瘸一拐的走路,李隆基問他是不是腿腳有病,姚崇回答說自己有很嚴重的心病,張說前幾天秘密前往岐王李隆范的府上,不知說了什麼,一個是第一宰相,一個是有政變擁立之功的您的愛弟,如果出了什麼難以言說的大事,該如何是好(「姚崇即為相,紫微令張說懼,乃潛詣岐王申款。他日,崇對於便殿,行微蹇。上問:『有足疾乎?』對曰:『臣有腹心之疾,非足疾也。』上問其故。對曰:『岐王陛下愛弟,張說為輔臣,而密乘車入王家,恐為所誤,故憂之。』——《資治通鑒唐紀二十六》)?


這深深觸到了李隆基的敏感神經,就在政變當年的十二月,張說、劉幽求就被罷去相位,而出任中書令的第一宰相,正是姚崇。


張說在玄宗時期的第一次宰相生涯就此結束,時間不到半年。這其中固然是李隆基對政變功臣心存忌憚,同時也是要給姚崇創造一個無人牽絆的政治舞台,當然,姚崇極強的權利慾也起了很大作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細讀唐詩品唐史 的精彩文章:

3盛唐華章3.1潤色鴻業寄賢才——身不由己做嫁衣的中宗李顯其實也有宏圖大志
3.3 秋風不相待,先至洛陽城——宦海浮沉三拜相的張說如此戀家,難怪榮膺「史上最佳老丈人」。(1)

TAG:細讀唐詩品唐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