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宋人為何樂於反思歷史?四次「削藩過急」論背後民族精神改變

宋人為何樂於反思歷史?四次「削藩過急」論背後民族精神改變

對於「晁錯削藩」這件事兒,有三種現象一定要注意:第一,在古代,再批評晁錯都很少涉及對晁錯的人品污衊,現在則不然;第二,晁錯削藩過急的主要觀點出自宋朝,大家要注意為啥宋朝大規模出現?而不是唐朝?第三,四次削藩為什麼都被今天有些人評價為「過急」。

(1)晁錯削藩過急論調在宋朝就有一定影響力

「晁錯削藩過急」主要是宋人的觀點,宋以前的主體論調是:晁錯是一個只知為國不計個人安危的忠誠。在宋朝,評價晁錯成為一種風尚。

北宋有徐鉉、田錫、蘇軾、秦觀、楊時、晁補之、周紫芝、李鋼等人,其中韋驤的觀點最為馳名,包括蘇軾等眾人都是在此基礎上進行的發揮。

認為削藩過急導致叛亂,應該等待吳王劉濞去世再行削藩才合適的觀點,在南宋政權就有一定影響力宋朝的陳傅良(1137—1203)、陳耆卿(1180-1236)都是這麼認為。在此之前的宋朝(北宋)其實就對晁錯進行一定反省。

宋人為何樂於反思歷史?四次「削藩過急」論背後民族精神改變

秦觀(1049—1100)認為漢景帝殺晁錯是為了讓叛軍出師無名,袁盎陰謀獻計只是漢景帝妥協責任。秦觀的觀點,其實也解決了許多人包括蘇軾等人的不解:面對袁盎等人的功績,晁錯為何那麼最笨,死後才由他人說出來,為何別人攻擊的時候他不說?晁錯應該是理解了漢景帝地借其人頭收買人心的用意。

秦觀的思想我認為是比較符合歷史的,作為一個政治人物,晁錯的理解力不會太差。他的嘴笨其實是想有人為自己說話。

除了,秦觀思想外,包括韋驤(1033-1105)、蘇軾(1037—1101)等人的一些看法也值得人們注意,例如他們都認為:

第一:晁錯想不到削藩會引來造反,其實這就是削藩過急的基礎。

第二:晁錯建議漢景帝親征,自己坐守京城引來殺人大禍;

第三:袁盎受劉濞賄賂獻殺晁錯。

可以說,北宋中後期對「晁錯削藩」的議論,超出了北宋中前期之前的歷史論調,有一定先進性。然而,北宋後到現在的歷史思想中,卻有了更不好的想法,即將後世的建文帝削藩、康熙削藩也以「過急」論解釋。

同時,一些文學作品、影視劇中的晁錯形象竟然變成了「只為權力鬥爭的小人」,那就脫離了整個歷史對於晁錯的評價。

宋人為何樂於反思歷史?四次「削藩過急」論背後民族精神改變

錯誤可以說,但不能因為有錯誤而故意往人品上去靠。因為任何人都會有「為己之心」都會做過一些不仁義的事情。除非他是空氣。如果把某件事作為評價人一生、立體人生的話,那麼,就自然是錯誤的。

(2)歷代四次削藩過急的觀點的背後都是「失敗論」的思想

現在有些人將晁錯削藩、西晉削藩、建文帝削藩、康熙削藩四次削藩都被說成是「過急」論導致,其中兩次失敗、兩次最終成功,西晉削藩有些牽強,主要是「八王」主動爭權而已。

「七國之亂」「三藩之亂」「靖難之變」到確實是因為「削藩」引起。但是,千萬不要以為只有皇帝和大臣聰明,皇帝「削藩」思想「藩王」們都不知道。朝中大臣們有多少人是藩王的人,或因受賄而傾向藩王誰知道!

持「晁錯削藩過急」這種觀點的人有兩種:其一:晁錯的政敵或不同意見者;其二:後世「成敗論者」,後者只是看到晁錯被殺,有了結果就評定原因是他的錯兒。

有沒有晁錯削藩建議,藩王的權力同樣會被削弱,除非皇帝不關心自己的權力是否被遏制,自己的法令和政令能否被藩王執行,自己的卧榻之旁是否允許一到數人酣睡!

宋人為何樂於反思歷史?四次「削藩過急」論背後民族精神改變

削藩必然出現!

被削藩的人也不是傻子!

早削比晚削更有利!

(3)藩王不是傻子,「推恩令」之所以成功正是因為「七國之亂」被打敗

有些人因為「推恩令」成功,「削藩令」失敗,就說晁錯錯了,晁錯過急;

有些人說等吳三桂死了,三藩之亂就會沒有,因此,康熙過急;

如此等等不一而足。然而,說這些話的人顯然低估了權力爭奪的可怕。

總體上「推恩令」屬於「陰險」的弱藩策略,藩王不是傻子兒,不可能看不出來經過「推恩令」後,其勢力會迅速縮小。

沒有「不得已」,藩王不會執行「推恩令」

更重要的是,藩王的兒子們特別是「王太子」更不會不清楚這樣會削弱自己的未來的權力。至於其他的「兒子們」中有人會堅決支持「推恩令」,那是肯定的。但正如皇帝下定決心去做某事兒之後,臣子們大多不敢反對一樣。在「藩王」管理下的地方內,藩王的臣子和兒子們也同樣不敢反對。

因此,如果沒有強大的不得已,藩王不會去支持什麼「推恩令」,特別是那些想當皇帝的藩王。藩王會採用各種方式拖延,例如「給一方最富饒的一方最貧瘠」等方式。

宋人為何樂於反思歷史?四次「削藩過急」論背後民族精神改變

特別是那些想當皇帝的藩王,你只有讓出帝位才不會造反。一個小小的「推恩令」,在他們看來「不用你推恩,我給你們推恩」

藩王造反已經成為必然,這就好比是「大火將要燃起,沒有削藩、弱藩都要燒起來」,一些人本來就不想當藩王就一心想當皇帝,你咋懷柔都沒用。只有把這部分人「打倒」,想當皇帝的人被消滅了、不想當皇帝的老實了,這時候你是「削藩」還是「弱藩」問題就都不大了

請看,漢文帝時期,濟北王劉興居(劉邦的孫子)就與匈奴合擊,開啟叛亂之端。發生於公元前177年。其原因就是因為他認為帝位不應該是劉恆坐,而應是自己的哥哥劉襄。

公元前174年,淮南王劉長(劉邦的兒子)再次叛亂,同樣也是因為自己該坐皇帝位,而不是異母哥哥。

漢景帝,吳王劉濞(劉邦侄子)造反痕迹已經非常明顯。這些都是想當皇帝的人,即使是推恩令這些人為了當皇帝都會反。

文帝沒支持賈誼的「弱藩」也是看到不會成功,誰都不是傻子;既然「大火遲早要燒起來」不如提早燒起來,先把覬覦皇位的人消滅,其他的就好說了

文帝時,賈誼就上《治安策》提出了「推恩令」的本質思想——弱藩。賈誼主張把大國分封為若干小國,也就是漢武帝時「推恩令」的核心所在。

文帝傻嗎?為啥沒有支持?主要就是文帝聰明,藩王們也不是傻瓜。漢武帝時,藩王勢力被削弱,就算你直接去削藩,到底有沒有人敢於再造反都很難說。

既然,造反被消滅可能性大,那麼,「推恩令」雖然是逐步削弱的方式但畢竟滿足了榮華富貴,藩王和他的兄弟、子侄們也即認可了。

宋人為何樂於反思歷史?四次「削藩過急」論背後民族精神改變

(4)宋朝人為何樂於推翻前朝古人的歷史觀點?

人嘴兩張皮,只要你的語言邏輯能力強,「白馬非馬」都可以不是哲學家的能力。

正如《道德經》有言:大道廢有仁義;慧智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可以毫不誇張地說,今天我們在爭論的問題,宋人基本都說了。

正是因為,有了不正之風,人們才會對正與不正感興趣一樣。對晁錯進行評價主要是在宋朝,可以說,宋朝是對中國歷史宋之前最愛談論的朝代。

在宋朝,儒家人可以暢所欲言。批評皇帝、朝政的言論都沒人管。宋真宗之後,因為宋朝皇帝逃避歷史責任、對外妥協,就連疲弱的西夏都不能平亂,惹起天下儒家弟子中的部分強硬派人士心中鬱悶。

再加上,對王安石變法、徽宗朝眾多奸佞地不滿,導致許多人對晁錯擁有同情,談論者甚多。

同時,宋朝對外妥協是有廣泛輿論基礎的,「和平主義泛濫者」「酸儒」特別多,導致對於不能「自忍」、性格比較倔強不能聽命於皇權的人較多。

宋人為何樂於反思歷史?四次「削藩過急」論背後民族精神改變

無論北宋的宋朝還是南宋的宋政權,對於晁錯的性格進行了較為集中的批評,主要基調是:要學會自保!

然而,當你學會自保的時候,國家、政權的利益在關鍵時刻就與個人利益、集團利益矛盾了!

「自保」的度,很難把握。秦檜也可以說自己為了「自保」——因為,抵抗派成功了,他的政治前途也完了。

晁錯的削藩用武力打敗「七國之亂」,震懾住了漢武帝時期的削藩!沒有晁錯後的武力,想震懾住其他藩王是不可能的。

吳王早死了,難道其他藩國之中沒有能人嗎?

時間會消滅敵人,也會培養你不清楚的更強大的敵人長大!

其實,這就是一種拖延!

宋人為何樂於反思歷史?四次「削藩過急」論背後民族精神改變

拖延背後是一種「自以為是」——覺得自身智慧高於他人的同時,總覺得別人與敵人動手動腳是「莽夫」的表現。什麼事情都可以用「拖」來解決。

漢武帝、宋太祖和朱元璋,1500年來儒家終於走上聖壇

古代如何懲罰「晚婚」「不婚」的人?漢朝說:征他們的光棍稅

俄羅斯538年歷史從弱變強再到弱,幾經輪迴今處何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坐古談今 的精彩文章:

把吳王、吳三桂拖死,就能避免「七國、三藩」之亂?
蘇軾秦觀等認為「晁錯削藩過急」,對嗎?不對

TAG:坐古談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