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冷飲=傷脾胃?「啤酒肚」是怎麼來的?真相原來是這樣……
今年的夏天有點邪門,有的地方連續暴雨,有的地方一如既往地高溫。與夏天相伴的,自然有各種消夏飲食。冷飲與啤酒,無疑是其中最具有號召力的兩種。然而朋友圈裡的種種傳說,讓許多人想吃又怕吃。吃喝本來是件愉快的事情,卻讓人們糾結不已。
圖片來源:pixabay
冰激凌、沙冰、冰鎮飲料、冰鎮西瓜……這些食品在夏天有著巨大的吸引力。但是,「冰冷」堪稱是中國傳統養生最重要的禁忌,甚至於許多大媒體還滿懷崇敬地追捧著「老中醫禁止家人吃冰飲」之類的「養生範例」。
養生大師和養生愛好者們能夠列出一堆嚇人的理論和後果來告誡人們不能吃冰飲,諸如「傷腎」「傷胃」「宮寒」「傷肝」「痛經」等等,尤其是「現在沒事,等你老了就知道了」之類「戰無不勝」的萬能理由。
身體對於低溫飲食會有一定的反應。喝冰飲、吃冰激凌之後,身體的感受會跟喝了熱水不同。但是「有影響」並不意味著就危害,人體畢竟是一種恆溫動物,對於低溫飲食有自己的調控體系。經過短暫的調整,很快也就恢復正常。
簡而言之,不管冰激凌、冰水還是其他各種冰涼的飲食,只要自己吃了覺得舒服就可以,完全不用糾結「冰冷」影響健康。
人們經常說喝啤酒會長出「啤酒肚」
啤酒肚跟啤酒不直接相關,但「喝啤酒」這個生活方式,確實容易導致肥胖。
首先,啤酒的熱量並不低,「液體麵包」的稱呼還是有一定道理的。啤酒的熱量來源於酒精和沒被發酵的碳水化合物。在不同的啤酒中,酒精和碳水化合物的含量差別比較大,一般都在百分之幾。酒精代謝產生的熱量不會被人體利用,也不會轉化為脂肪,但是會代替基礎代謝產生的熱量,從而降低身體燃燒營養物質產生熱量。
啤酒中的碳水化合物雖然只有百分之幾,但是人們喝起啤酒來往往以瓶為單位,一頓下來攝入的碳水化合物也就相當可觀。比如喝兩瓶碳水化合物含量為3%的啤酒,攝入的碳水化合物就有36克,非酒精熱量也超過140千卡了。
更重要的是,喝啤酒的時候往往還伴隨著下酒菜。不管是擼串、小龍蝦、還是海鮮、涼拌肉,或者僅僅是油炸花生米,都會不知不覺地吃下許多。
圖片來源:pixabay
吃得多動得少,自然就化為肥肉堆在了身上。雖然啤酒不是「直接罪魁」,但其他的食物都是追隨它來的——「啤酒肚」的鍋讓它來背,它也不算很冤。
更需要注意的是,啤酒、水產品、涼拌菜中的各種內臟、肉串等等,都是痛風的高風險因素。如果是高尿酸和痛風,就更需要節制了。
雖然說冷飲的「冷」對於健康沒啥危害,但需要注意的是:各種「好喝的飲料」往往都需要相當的甜味。如果用蔗糖,通常10%左右才是大多數人喜歡的甜味。天熱的時候,很輕易地就喝上一兩瓶,一天下來,有的人能喝上好幾瓶。如果每天總共喝上1升,那麼就攝入了100克左右的糖,是膳食指南推薦控制量的2倍了。如果要通過跑步來消耗掉的話,一般體重的人需要6-7千米才行。
排版:毛毛
文章來源: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公眾號「松鼠雲無心」,轉載請聯繫原賬號。
歡迎個人轉發到朋友圈
微信: SquirrelClub
微博:科學松鼠會
科學松鼠會,是一家以推動科學傳播行業發展為己任的非營利組織,成立於2008年4月。我們希望像松鼠一樣,幫助公眾剝開科學的堅果,分享科學的美妙
看完點個贊~


※不幸生於糟糕原生家庭的人,也能成為好父母嗎?
※要不要簽知情同意書,誰來幫幫我……
TAG:科學松鼠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