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中國古代的廚師,民以食為天

中國古代的廚師,民以食為天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不僅如此,人們還追求在吃飽的基礎上吃好,因此就有了專門以烹調為職業的人——庖人,也就是後世所說的廚師。要說最早的與廚藝有關的故事,要算彭鏗了。他是帝堯時代的人,因為向堯進獻美味的「雉羹」而被封於大彭(今江蘇徐州)。屈原的《楚辭·天問》中有「彭鏗斟雉,帝何饗」之句,說的就是這個傳說。據說彭鏗還善於食療養生,活了八百多歲,被後人稱為彭祖,是廚師行業的祖師,他烹制的雉羹也算是典籍記載中最早的名饌了。如今,在江蘇徐州雲龍山北麓還有一口古井,相傳就是彭鏗取用烹調水的地方。

魏晉:《進食圖》

彭祖算是客串烹調,而夏末商初的政治家、軍事謀略家伊尹則是專業廚師出身。他後來輔佐商湯創立了商朝,並在商湯去世之後輔佐三代商王,世稱賢相。據史書記載,伊尹曾以美食為引子,道出了一番治國之理,說服商湯興國安民、圖富求強。伊尹雖然沒有在歷史上留下什麼名菜,但畢竟是開國元勛、一代宗臣,因此也被後人尊為廚師之祖。

自周代開始,就有了專管供膳的官兒——庖人。《周禮·天官·庖人》明確解釋了庖人的職權範圍:「庖人掌共六畜、六獸、六禽,辨其名物。」可見古人對飲食的重視。考古實物也有很多與烹飪有關的發現。如山東諸城前涼台發現的漢代畫像石上就有很多烹飪活動的場面。三國時期墓葬里發現的廚俑,他們的打扮、動作都表現得非常生動。以善於烹飪美食而獲得高官厚祿的例子也不少。如《宋書·毛修之傳》:毛修之被北魏擒獲後,做美味羊羹進獻給尚書令,尚書「以為絕味,獻之武帝」。武帝拓跋燾也覺得美不勝言,十分高興,於是提拔毛修之為太官令。後來毛氏又以功擢為尚書、封南郡公,但太官令一職仍然兼領。《梁書·循吏傳》也記載,孫謙精於廚藝,常常給朝中顯要官員烹制美味,以此密切感情。在謀得供職太官的機會後,皇上的膳食都由他親自烹調,他不怕勞累,深得賞識,「遂得為列卿、御史中丞、兩郡太守」。

到了宋代,有了宮廷女廚的記載。南宋高宗時有一位叫劉娘子的宮中女廚,是典籍中最早記載的宮廷女名廚,人稱「尚食劉娘子」,宋何薳所著《春渚紀聞》中說她「每上食,則就案所治脯,多如上意」。到了元代,大廚們已經有了專用衣服、圍裙及廚師帽子,廚帽高高的,與今天廚師所戴的帽子還有幾分相似。

本文摘自《中國傳統文化常識》,圖源網路,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道知行 的精彩文章:

葉聖陶:兩種習慣養成不得
說一說「風雨」

TAG:大道知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