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醫 > 在養生面前,誰都不是葯神

在養生面前,誰都不是葯神

最近有部引氣廣大共鳴的電影<我不是葯神>,引爆了觀眾的淚點和深思。主要是其中的角色都是朝九晚五行色匆匆的我們。誰家沒有個病人呢?這一句台詞像根針扎在每個人的心裡。

電影《我不是葯神》,揭示了一個嚴峻的社會現實:我國的不少癌症患者面對高昂的進口「救命葯」無力承擔,要麼在痛苦中煎熬,要麼鋌而走險。生命與法律在博弈,情理與倫理在較量。

在養生面前,誰都不是葯神

「救命葯」價格畸高是一個不爭之事實。初步統計,我國已上市抗癌藥品138種,2017年總費用約1300億元。我國抗癌藥品研發投入大,但研發成功率不到2%,平均成本超過7億美金,企業需通過高定價收回前期投入。而進口的抗癌藥品,因為外國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奇貨可居之下,價格自然十分高昂。

在養生面前,誰都不是葯神

正如電影里所說,你可以治好這個世界所有的病,但有一種病你無能為力,那就是窮病。

我們更需要關心的是對看不起病的患者更多的關注!

在這個世界上,除了生死,再無大事。世界上沒有葯神,但是每個被死神追趕的生命,都值得被救贖。

為什麼養生?有錢沒健康,你依然是一個窮人;修身不修心,你仍是一個病人。當社會進入了「沒良心」與「不相信」循環的亞健康狀態,養生就時常成為一道偽命題。有錢的人惜命,沒錢的人看不起病,讓養生成為各個階層的最佳談資與社交手段。元朝《丹溪心法》說過:「與其救療於有疾之後,不若攝養於無疾之先。」養生在成為一種生活方式之前,先成為了一種生存需要——於是,有人雙目無神地下班擠地鐵趕去做瑜伽,有人寧願吃「善存」之類的小藥片卻不肯按時吃飯,有人在星期一吃地溝油飯盒星期六卻興緻勃勃到有機農場種菜,有人熱衷參加禪修養生班卻在回家後熬夜上網——不得不說,有時我們貼著生活方式標籤、印在廣告牌上的養生,不過是「被養生」而已。

在養生面前,誰都不是葯神

這些平價又平凡的食材枸杞子,百合,蓮子肉蓯蓉,三七。可能無形中如同長城一樣呵護著您的健康,好的養生習慣願我們都是葯神。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葯食同源達人 的精彩文章:

TAG:葯食同源達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