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120萬人研究揭示:什麼運動最有益身心健康?

120萬人研究揭示:什麼運動最有益身心健康?

柳葉刀子刊研究顯示,足球等團隊運動對於緩解心理壓力最有效。圖片來源:pixabay.com

撰文 | 王 爍

責編 | 惠家明

知識分子為更好的智趣生活 ID:The-Intellectual

儘管有大量研究表明,運動確實會幫助塑造體形,還可以降低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中風等疾病的風險 [1],但運動與心理的健康的關係卻存在爭議。

今年8月,《柳葉刀-精神病學》發表的一項研究明確指出:與不運動的人群相比,運動人群的心理壓力更小,更不容易抑鬱 [2],其中團體運動(比如足球)對減輕心理壓力最有效,其次是自行車運動,第三則是有氧和健身房運動。

這一研究對有益心理健康的運動進行了排名,還給出了時長和頻率的相關建議,對臨床心理疾病治療和我們的日常生活規劃有很好的指導意義。

心理健康和運動之間的關聯是學界的熱門話題,截止到2018年3月,已有近900篇英文論文討論過「抑鬱」和「運動」的關係。

問題在於,此前的研究結果並不一致:一部分研究顯示,運動的確可以有效的改善抑鬱 [2];但另有研究顯示,運動對心理健康的積極效應只適用於成年人,對於青少年的效果並不好 [2]。

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了這種爭議的局面呢?其中一個原因就是樣本量不夠大。此前研究中,最大的樣本量也才不到9萬人,得到的數據不夠有代表性。並且考量的運動種類、時長和頻率範圍也很有限。

此次發表在《柳葉刀-精神病學》的研究,囊括了美國50個州120萬名成年人,歷時調查從2011年持續到了2015年。可以說,結果的可靠性與參考性很高。

研究發現,整個人群,包括運動的人群和不運動的,平均每個月有3.36天心情不佳,但是運動人群卻只有1.49天,比不運動的人群少了足足43.2%。另外,考慮到抑鬱症群體心理狀況的特殊性,研究者又單獨分析了運動對抑鬱群體的作用。結果顯示,經常運動的抑鬱症患者平均每個月抑鬱的天數比不運動的要少3.75天。無論性別,無論年齡,也無論家庭收入狀況,運動的群體普遍都有更良好的心理健康狀況 [3]。

無論性別,無論年齡,也無論家庭收入狀況,運動的群體普遍都有更良好的心理健康狀況。(圖片來源:Pixabay)

不過,運動的種類極其繁多,它們對於好心情的促進效果都一樣嗎?為了找出「最能讓人快樂」的運動,研究者把運動類型大致劃分成八大類。

其中,對減輕心理壓力最有效的是團體運動(比如足球),亞軍則是騎車,而排名第三的則是有氧和健身房運動。排在其後的,依次是跑步、娛樂放鬆、水上或冰上運動、散步,以及排名最後的「做家務」。雖然排名有先後,但它們對維護心理健康都非常有效。

圖片來源:Pixabay

除此之外,研究人員又特別研究了冥想類的運動,比如瑜伽和太極等等。有趣的是,這類運動大大有利於調節心理壓力,甚至比散步還要有效。

2012年世界衛生日,世界衛生組織前任總幹事陳馮富珍帶領同事們打太極(圖片來源:news.ifen-g.com)

如果你為了一份好心情,覺得運動要多多益善,那同樣也錯了。研究人員發現,當運動持續90分鐘以上,對心理健康的益處就微乎其微。一旦超過三個小時,甚至會對心理健康產生負面影響。研究者專門指出,每次運動30到60分鐘就能有效降低心理壓力,運動45分鐘是最佳的運動時長。同時,運動頻率也不是越高越好。無論是何種類型的運動,每周3到5次的頻率最能使你的心理健康達到最佳狀況。綜合上述因素,研究人員建議:要想收穫一份好心情,每周最好運動120到360分鐘。

參考文獻:

[1] Lee IM, Shiroma EJ, Lobelo F, et al.Effect of physical inactivity on major non-communicable diseases worldwide: ananalysis of burden of disease and life expectancy. Lancet 2012; 380: 219–29.

[2] Chekroud S R, Gueorguieva R, Zheutlin AB, et al. Association between physical exercise and mental health in 1· 2million individuals in the USA between 2011 and 2015: a cross-sectionalstudy[J]. The Lancet Psychiatry, 2018.

[3]Toseeb U, Brage S, Corder K, et al. Exerciseand depressive symptoms in adolescents: a longitudinal cohort study. JAMAPediatr 2014; 168: 1093–100.

去知識分子網站看一看這些文章:

缺覺的現代人,請認真學習樹懶的智慧

http://m.zhishifenzi.com/depth/depth/3921.html

滴血檢測代謝物,簡易試紙就可做到

http://m.zhishifenzi.com/news/biology/3933.html

(長按複製上方鏈接,瀏覽器打開)

製版編輯 | 皮皮魚

本頁刊發內容未經書面許可禁止轉載及使用

公眾號、報刊等轉載請聯繫授權

copyright@zhishifenzi.com

商務合作請聯繫

business@zhishifenzi.com

知識分子為更好的智趣生活 ID:The-Intellectual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知識分子 的精彩文章:

陳建斌把蔣勤勤氣哭了!真的是因為他懶嗎?
人生第一針:我們需要了解關於乙肝疫苗的5個問題

TAG:知識分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