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貶值年:大IP是如何一步步走向沒落的?
文|叩敏 編輯|朴芳
走到盡頭的又何止票補,大IP也已日薄西山了。
幾年前,市場哄搶IP,影視公司瘋狂囤購大IP,彷彿IP就是收視率和播放量的代名詞,擁有了大IP就像擁有了安全感。
大IP確實在開始之初風光無限,配合流量明星和小鮮肉食用更佳。但是短短几年間,IP就成了人人喊打的「反面典型」,導演失手,編劇痛心,觀眾不滿。
那些高喊著要全方位全面化開發大IP的公司可能沒有意識到,大IP的崩壞之勢遠比想像中更嚴重。那些天價採購IP、深度挖掘IP價值的公司也未想到,比起IP升值,IP貶值的速度來得更迅猛。
2018,IP貶值趨勢並未停止,繼續跌落,底下是無盡的深淵。
這還是我們熟悉的大IP嗎?說好的高收視呢?說好的粉絲呢?要知道當初《古劍奇譚》播出時可幾乎都是天天破1的節奏,如今的大IP顯然風光不再。
回過頭來想,所謂的大IP改編只是一種捷徑,並不能成為行業的常態。大IP的屢屢失靈恰恰證明了它並非無往不利,沒有大IP依然能出好作品。回歸理性,重視內容製作本身才是影視公司的當務之急。
當我們在談論大IP時
我們在談論什麼?
IP,這個洋氣的術語自誕生起就彷彿有著讓人著迷的魔力,人們將一切可命名的東西都打上IP的標籤,它可以是一本書、一首歌、一個形象。
IP是英文「IntellectualProperty」的縮寫,直譯過來就是「知識產權」。事實上IP很早就有,很多影視劇之前都是改編自同名小說,如老舍的《茶館》、曹禺的《雷雨》等,只是當時人們還不管這叫做IP。
IP真正成為大家口中的熱詞是它與資本、流量、小鮮肉明星牢牢綁定在一起的時候,從那以後,IP就掀起了一陣陣浪潮,影視行業為之瘋狂,趨之若鶩。
2014年,電視劇《古劍奇譚》的播出讓人看到了IP的巨大潛力。該劇改編自同名遊戲IP,由時下當紅明星李易峰、楊冪、鄭爽、喬振宇、馬天宇等主演,電視劇在湖南衛視鑽石劇場試水周播後大獲成功,收視率和話題熱度節節高升,還捧紅了當時觀眾不熟的陳偉霆。
「大IP+流量明星」的模式一旦應驗,便紛紛有人效仿。2015年初,顧漫的《何以笙簫默》改編成電視劇,鍾漢良搭配唐嫣引爆收視狂潮。同年暑期,《花千骨》播出,火遍大江南北,全網收視最高達到3.89,爆款劇也捧紅了新人馬可。
一直延續到2016年的《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大IP都是高收視和高關注度,即便有人開始唱衰,但實打實的數據擺在那裡,不得不承認大IP確實有奇特功效,能讓影視劇收視回暖。
那個時候,我們談論大IP,目光所及都是欣喜。但當我們太過強調「IP」這個標籤時,就隱隱有危機潛伏。
誠然,IP是一種創意,是經過「一次檢驗」之後的優秀範本,它大大減少了影視公司篩選劇本的複雜度和難度,因為IP天然有著粉絲基礎和高認知度,改編成影視劇能輕鬆獲得粉絲關注。
但是,過於關注「IP」本身是一種短視行為,就像衝動消費,覺得這個很受歡迎應該購買。恰恰忽視了「IP」表面的標籤、招牌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內容、故事適不適合改編,有些IP雖然故事很好,但並不適合影像化,硬要改編反而遭到粉絲的不滿,吃力不討好。
資本的趨利性導致了IP高樓起,宴賓客,然後,樓塌了。
大IP已死,有事燒紙?
大IP一直以來有個魔咒,那就是口碑一直都不好,而在這個口碑成為觀眾重要評判標準的今天,無疑對大IP非常不利。
縱觀近三年的大IP改編作品,豆瓣評分都徘徊在3—5分之間,能有6分出頭已是十分難得。大IP口碑差不是個別案例,成了普遍現象。
在電影方面,如果口碑不好,將直接影響到票房走勢,口碑或決定票房生死,效果非常明顯。而在電視劇方面,由於集數多、周期長,觀眾不用花錢就能在電視或網上看,口碑的影響力沒有電影的大。
但依然是話題十足,經常引發熱議。如2017年初的《孤芳不自賞》,就因為「摳圖」、「水軍討債」事件鬧得紛紛揚揚,將大IP打下神壇。人們發現,所謂的大IP投機取巧太多,不認真、敷衍忽悠觀眾,為了掙錢罔顧職業素養。
再有關於大IP的討論也引發到演員身上,有人認為小鮮肉毀掉了國產劇,不專業、不敬業的小鮮肉憑藉高人氣、粉絲多就能輕鬆拿到高片酬,明星的天價片酬又極大地壓縮了編劇、製作層面的費用,編劇叫苦,有實力的好演員寒心。
2017年,有著高人氣的鹿晗首次主演的《擇天記》表現平平,遠遠比不上他的人氣。大IP從「靈藥」變成了「毒藥」。
到了今年,大IP俱都折戟沉沙,不復當年。
編劇宋方金在中國第三屆影視高峰論壇上說:「今年的大IP無論用了多麼鮮的小鮮肉,多麼大的導演,多麼大的演員,多麼大的投資,多麼大的IP,就撲了多麼大的街。」
一方面口碑還是沒有突破低分魔咒,另一方面連大IP最引以為傲的高收視都不復存在。
《扶搖》《武動乾坤》就不再贅述;同樣的有吳磊、林允主演的《斗破蒼穹》,原作是大神級網文,改編成電視劇不僅原著粉吐槽,首播收視僅0.47,評分僅5.3。
反倒是《延禧攻略》、《香蜜沉沉燼如霜》這類一開始不被看好的作品被觀眾看好,前者創網播新紀錄,成為今年現象級爆款;後者在台收視屢屢破1,連續坐上單日收視冠軍寶座。
觀眾似乎一夜之間不認大IP了,只有故事好、劇情爽才是硬道理,其他什麼大IP、大流量、大明星一切免談。大IP已死,有事燒紙。
IP貶值,影視公司怎麼辦?
大IP失效了,當初千萬甚至上億買進的大IP,價值瞬間縮水,影視公司慌了。
依賴大IP來贏得市場和觀眾顯然不是長久之計,就像近期熱議的票補一樣,對於行業都是不利的。IP貶值雖然殘酷,卻是倒逼影視公司真正重視內容、重視演員、重視製作,回歸理性和初心。
去年大火的《人民的名義》,今年的《延禧攻略》,均沒有大IP加持,也沒有大牌流量明星坐鎮,卻贏得了滿堂喝彩,可見真正的好故事、好內容、好演員是有廣闊的市場的,尤其是在觀眾越來越成熟的當下,想要靠大IP來忽悠不是那麼容易了。
包括電影方面也呈現出一樣的特徵,今年的《紅海行動》、《我不是葯神》等獲得高票房,都不是因為大IP,而是影片本身和演員精彩的表演。張譯、徐崢、沈騰、黃渤等演員憑實力取勝,他們雖然沒有流量明星人氣高,但卻極具票房號召力。
各大綜藝也在積極挖掘好演員,讓影視行業重新認識他們的價值,《聲臨其境》、《演員的誕生》、《我就是演員》等綜藝讓觀眾恍惚,原來還有這麼多有演技有實力的好演員。而在大IP中,嚴重的資源傾斜使他們失去了公平的機會。
徐崢在《我就是演員》中說:「好演員的春天來了。」如果真如他所言,那麼好內容的春天也來了。
沒有大IP,影視行業不會活不下去,同樣可以出非常優秀的作品。要知道,在那個IP還不盛行的時候,我們有《我愛我家》、《武林外傳》、《亮劍》、《士兵突擊》、《潛伏》等電視劇,每一部都是經典,影響力不遜大IP。
所以,大IP不是必要條件,把大IP當做萬能葯本身就是錯誤的思想。破除大IP的迷信,市場方能風清雲正。
※阿里影業如何用互聯網視角助力中國電影工業化?
※《幻樂之城》首播毀譽參半,音樂劇影視化的嘗試成功了嗎?
TAG:犀牛娛樂官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