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北平年代的「北漂兒」已經住過公寓了

北平年代的「北漂兒」已經住過公寓了

本賬號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簽約賬號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搬運

周六老照片系列/宋燕(文)

自如公寓甲醛事件和近期的一線城市房租上漲風潮,讓長租公寓這種住宿形式進入了公眾視線,在此之前,這作為一種時髦的生活方式,流行於一些在大城市打拚的先鋒企業年輕人當中,比如甲醛事件的當事人,就是阿里集團的員工。

其實,長租公寓並不是什麼新鮮東西,它算蠻古老的商業形式了,解放前的北上廣杭等大城市,有很多年輕人住在長租公寓當中,其中不乏我們耳熟能詳的名人,比如張愛玲就曾常住在常德公寓。解放後,隨著房屋公有化,這種形式逐漸消失在時代大潮里。

當年誰在住公寓?

僅說北京,三十年代的北京城比現在小很多,城區年紀僅限於如今的二環路以內,但在當時已經有了三百來家公寓,各種檔次一應俱全。

北京的公寓應運而生於北洋政府時期,那時很多外地人來京候差事,一住就是幾個月,長的等一兩年也不足為奇。這些人有同鄉會館可住會館,無會館可住的只好找旅館,但旅館太貴,住久了經濟壓力太大,有的商人就開設公寓以迎合這些客戶。最低廉的旅館日租五六角錢,公寓可以低到三四角,甚至一二角。而且公寓一般都設在背靜的衚衕里,比較安靜,所以很多人願意住,於是公寓便在北平興起了。

從北洋政府時期到後來,隨著時局變化,公寓的主要住客也從候差公務員,到小商人,到文化人……但促成公寓事業大發展的,是來求學的學生。

民國時期的北京是著名的文化中心,各種公立私立大學二十多所,除了清華大學、燕京大學以及北平大學農學院在郊區外,其餘都在城區。大學裡有宿舍,但並不足夠安置所有的學生,沒宿舍的就要找公寓住。也有一些愛好遊樂的大學生,不願意住宿舍,寧可住公寓。此外,當時的北京大學面向全社會開放,任憑旁聽,校外學生出出進進,大搖大擺坐到教室里聽課,從來沒人干涉。很多外地人慕名而來住在附近,每天去北大聽課,因此沙灘一帶公寓特別多。

那時公寓什麼條件?

當時的公寓分高、中、低三個檔次,學生住的自然以低檔的為主。低檔公寓一般一人一間,一套公寓里有十幾二十間,每間房門口都掛一個門牌。公寓里有公用電話,夥計隨叫隨到,買東西、送洗的衣服、傳電話、叫飯、打掃房間……那時候盥洗都在卧室里,夥計早上會送洗臉水漱口水過來,晚上送洗腳水。這種公寓一個月的租金五六元錢,一年三節還要給夥計額外的三五元小費。

一般低檔公寓不提供食堂或餐廳,提供飯的屬於中檔公寓,一般會寫著「包辦伙食」,一個月連房租帶飯要十幾元錢。飯也沒多好,每頓一葷一素,無非是白菜蘿蔔之類。吃得膩了,可以額外點小炒,當然也就得額外加錢了。

高檔公寓反倒都是不包伙食的。比如首善、長安等公寓,月租要二十多元,想吃飯的由固定飯館供餐,每人月費又在三四十元,這在那時已是可觀的開銷了。這幾處公寓設備講究,房屋潔凈,環境幽靜,象首善公寓還有小花園。

還有一些更高級的公寓,如王府井的迎賢、尚賢公寓,東華門的三立公寓等等,都是樓房,設備華麗,跟賓館差不多了。

公寓的經營者都是什麼人?

自如、蛋殼開的公寓,是租合適的房源,經過統一改造後租給住戶,解放前的公寓也是一樣。有的是租了改造的,也有本身就是房東的。能形成這樣一種商業模式,也是趕上了「風口」,當時北洋政府倒台,政治中心南移,北平空出了很多房子,大街小巷的牆上門上、電線杆子上,到處都張貼有「空房招租」的紅紙帖。便宜的房源催生了這種增值服務的生意,投入又不大,那時候不講究裝修,每間房配齊桌子床鋪,就可以開張了。夥計廚師的人工,生意大多招人,生意小少招,怎麼都不會賠本。房租之外,代客向飯館叫飯,代洗衣買物,都有利可圖。客人搬走帶不走的東西,也可以賣錢。如果是包伙食的,從飯菜里掙錢,就更多了。

公寓生活是什麼樣的體驗?

住公寓在那時雖然並不是什麼高級的生活,但因為住的人大都是年輕人,學生,尤其左翼文藝青年學生居多,因此自帶先鋒屬性,他們的生活方式也算是當時的時髦。

有些家境好的學生,住在公寓里,成天不上課,上午睡大覺,下午打麻將,夜深坐上洋車去前門外「八大胡同」逛妓院。那時像樣的公寓門前,常有趴活兒的洋車,包鋼黑車身擦得鋥亮,車夫穿著乾淨,坐在車腳踏上等這類學生。

更多的住客不是富二代,只是窮學生,不過,靠著賺稿費、互相周濟,也過著相當自由詩意的生活。公寓里一會兒有人大喊:「夥計,開壺!」一會兒:「給我叫飯!」一會兒小販吆喝起來,什麼「肥滷雞」、「冰糖葫蘆」,就有住客把小販喊進來買東西,有些熟門熟路的小販,直接進屋把客人常叫的吃食放進去。住客躺在屋裡睡大覺,起床就能吃上燒餅焦圈,宅到中午,餓了有錢叫個飯,沒錢蹭別人一頓,晚上則呼朋喚友談天說地。沈從文、姚雪垠都有過這樣的生活。公寓按規定先住後交錢,那時候的北平人對來京學生們都很信任,一時半會兒交不出房租也能先欠著。也經常會有窮學生連欠幾個月,實在交不出錢,偷偷就跑了,被褥都不要了,老闆們也只好認倒霉。

比公寓階層更窮的北漂兒住什麼?

公寓的紅火也帶旺了其他租房業態,畢竟住公寓也是需要一定的經濟條件,還有一些來京打拚的人,賺的錢連公寓也住不起。現在公司白領租公寓,小白階層租城鄉結合部民房,當時也是一樣。有一些民房主自己有個十間八間空房,全部租出去,一個月可收入四五十元。還有些更窮的人多人合租一室,每人再另加茶水費三元。學校附近這種半公寓性的民房,往往比公寓還多。

無論公寓還是民房,都是市場需求催生的產物。解放後,隨著房屋公有及人口流動管控,這些市場形態就消失了,直到改革開放,才慢慢又發展出來。可見這些東西不用學,有需求,自己就會出現。

參考資料:《北京往事談》、《北平的大學教育與文學生產:1928-1937》

老照片系列上一期:20世紀最大的實驗——人類增長計劃770

END

系列爆文回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時拾史事 的精彩文章:

二戰 | 「靜坐」戰爭背後,法國為什麼慫了?
曹睿臨終時,說了什麼讓司馬懿害怕的話

TAG:時拾史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