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脫俗入仙第二步——紅塵點滴皆為道

脫俗入仙第二步——紅塵點滴皆為道

「其嗜欲深者,其天機淺。」「凡外重者內拙」 莊子的這兩句話,字字珠璣。無論再多道理,最終都體現在紅塵中。紅塵練心最難,這比躲進深山中修行難的多。因為獨自一人,或寥寥數人時,你面對和解決的關係相對簡單,一旦你在紅塵中,你會發現有一種能量的牽引,那就是親緣,和你有血脈相連的人對你帶來的影響之大。

如果要看一位出家人的修行好不好,把他帶去市場,做三個月小販,把他帶回家族之中,和他的親戚們一起生活三個月,一個人的修為就能大致真實呈現了。所以紅塵自古都是最好的煉金石。

我曾見過很多美好的女子,青春時她們如書中描繪的那麼靈動姣好,言談舉止皆得體,但是隨著歲月流逝,想起她們忽然覺得有些憂傷,大約秋日總是讓人變得敏感而細膩。

看著當年那麼美好的女子,如今滿目憔悴、雙目空洞、言之八卦小報、觀之宮斗荒劇,真心覺得惋惜,於是回家拿出紙墨給女兒寫下如下文字。

寄言小女:丫頭、你們要記住哦,女子需有外人不可掠奪之物,其為:獨立之思想、獨立之經濟、獨立之人格;始付出方回報,毋須艷羨旁人,唯己人生之主角。女子若外美於形,終有殆、不久矣;然,常美之物皆藏於內,其為:學識、才華及思想;必永伴此生。北宋黃庭堅:「士大夫三日不讀書,則義理不交於胸中,對鏡則面目可憎,對人則言語無味。」吾亦自勉之:「若有詩書藏在心,歲月從不敗美人」。

紅塵就是大漠的風沙,看似無形,卻能將人與事物打磨的痕迹斑斑、面目蒼夷。修行就是歷練,從來都是艱難和困苦。在紅塵之中你會看見很多在沉睡的人,雖然他們看上去一樣吃飯睡覺和工作生活,但是他們並沒有醒,他們一直沉睡著。

修行第二步就是帶著覺知去看待自己和事情。放下「自我」,我們說的最多的一個字就是「我」,你可以試著和朋友聊天,幾分鐘內都不要說「我」字,用「本人」「在下」或者任意的詞來代替,你看看會不會很費勁。因此當你和旁人爭論時,試著把自己抽離現場,覺知的去觀察事情,不要深陷情緒中,你試著想像你站在一旁看著兩個人的爭論,其中一個人只是和你的相貌有些相似,他們都和你沒有任何關係,你看看他們在爭論什麼,兩個人到底在溝通事情還是在溝通情緒。

記得我的導師說過:雖然我喜歡散播覺知的種子,但也漸漸覺得,不要去喚醒沈睡中的人,就讓他好好睡吧。尤其是那些沒有主動意願的人,別去吵他。也是一種美德。很多人其實紮根很深也很投入其中 像一個入戲的好演員 如果把他們拉出來 卻無法一直帶著他們去覺知其實對他們也很殘忍。我們在一旁安靜的當觀眾,看著生旦凈末丑也是美事一件。

正如觀《妖貓傳》好生喜歡和感觸,手寫影評於紙端。感慨「大道有序、天地無常」。有感於妖貓傳中的唐王角色的悲慟,為唐王鳴一聲不平,替他寫首自辯的詩:

《本無真、何有幻》

時有序、氣有盡、世滄桑, 天地將傾,誰無恙。

陰則粹、陽則剛、自恆長, 豈恐寡人,畏炎涼。

全劇的人物都在自己編織的一個夢中,不肯醒來,才有了那麼多執念情深、恨之入骨。

自古兵家從道家出。《孫子兵法》之妙處正是因為其以道用之,合乎大道之理。以己而始,謹記:自問自答、自證自知、自求自得、自作自受,以觀自在。皆為「自」,自己的處境、遭遇、局面皆是自己在無數個選擇中綜合呈現的結果。

「倚天照海花無數,流水山高心自知」,曾國藩寫下此句詩時,可見其已識天機。寫下這句詩時,正逢太平天國起義,勢力猖獗,大清危在旦夕,曾國藩臨危受命,帶著四十萬湘勇精銳,成功解除了大清危機。而此時坐擁中國東南半壁江山的他,本可聽其弟曾國荃之言,揮師北上,取代清廷,可他搖頭不語,提筆寫下這句詩,表明心跡。天機深厚,非獨在天。

道就是道。不要執著於形式。紅塵煉心更為高,道無處不在,人人皆有道,人人皆修道,至於修的如何,皆在自身。相對來說,不出家的俗家人在家如果條件容許的情況下,完全可以修行的。不一定就要出家去修行,住在廟裡也不見得就能清凈,常言道:「心靜萬事靜,心定萬事定。」紅塵煉心往往比在道觀和深山之中更難。

資生資始總陰陽,無極能開太極光。

心鏡勤磨明似月,大千一粟任昂藏。

神氣須如夜氣清,從來至樂在無聲。

幻中真處真如幻,且向銀盆弄化生。

《老子》第十四章有云:「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夷希,乃虛寂玄妙;微矣,不爭無我。這是道家所指的一種形神俱忘、空虛無我的境界。「道法自然」。「道之為物,惟恍惟忽,其中有物,其中有精」,「夷希微」三者混而為一,它是沒有形狀的形狀,無物卻有象。道是真正的混沌,它是無序的有序。

脫俗入仙第二步,就是保有覺知之心,以更高的視角來看待自己和周邊的人與事物。逐漸放下「自我」將「我執」逐步變小。在這個過程中你會收穫意想不到的驚喜,你會發現事物的陰陽兩面,你會逐步看到更廣闊的天地和更多的可能性。

願大家「行入世之道、存出世之心」認真不當真,得享自然之道。

(文/晨曦 citta希達 圖/來源網路 編輯/一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龍虎論道 的精彩文章:

龍虎山天師學堂舉辦第五次學習活動
爭乎?不爭乎?

TAG:龍虎論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