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張恨水生活時代的「圈子」是為何物?

張恨水生活時代的「圈子」是為何物?

作者簡介:解璽璋,知名評論家、學者、近代史研究者。季我努學社顧問、季我努沙龍講演嘉賓。從事報刊編輯、圖書編輯二十餘年,曾獲多種全國及北京市文藝評論獎,著有《梁啟超傳》、《一個人的閱讀史》、《喧囂與寂寞》、《雅俗》等。

張恨水生活在一個新舊交替的時代,傳統社會逐漸向現代社會過渡,這種觸及社會深層變革的劇烈震蕩,不能不影響到一個人的人生選擇、前途命運和擇友標準。

張恨水

按照費孝通先生的觀點,中國傳統社會本是鄉土社會,他用了「差序格局」這樣一個概念來描述中國傳統社會基層結構的特徵,還有一個非常形象的比喻,他說:「以『己』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別人所聯繫成的社會關係,不像團體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個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紋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遠,也愈推愈薄。」儒家的人倫不就是「從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發生社會關係的那一群人里所發生的一輪輪波紋的差序」嗎?《釋名》的解釋是:「倫也,水文相次有倫理也。」這是傳統社會人際關係賴以形成的基礎和出發點,推己及人,與周圍發生關係,由近及遠,由親及疏,從而編織起一個由「一根根私人聯繫所構成的網路」, 其遠近親疏,依次為同族、同鄉、同學、同年、同事等,所謂圈子,指的就是這種情況。一個人,要在社會上立足,成就一番事業,天馬行空,獨往獨來,則難乎其難,總要有幾個朋友,有自己的圈子,俗話說: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在一定意義上,圈子的品質往往決定著一個人的成敗。

費孝通

許紀霖的團隊在研究近代中國知識分子的公共交往時,特彆強調要考察「都市的空間網路」,把它看作是「一種文化社會關係」,說白了就是「圈子」。這裡所謂「空間網路」,自然是相對於傳統社會的「時間網路」而言之。

許紀霖

在傳統社會中,無論是由血緣、地緣關係,還是由私塾、科舉或書院等空間形態所形成的學統、道統關係,「其根源無不在歷史之中,個人的自我認同是在尋找歷史的脈絡感中實現的」。 而現代社會中的人際關係,顯然不同於傳統社會的人際關係。如果說傳統社會的人際關係是「以自我為中心,以熟人社會為半徑,以血緣、地緣和學統關係為經緯」,形成一個「圈子」的話,那麼,現代社會中人際關係的建構,所依賴的條件,已經在傳統資源的基礎上增加了新的元素。由於帝國王權制度和社會宗法制度已經解體或趨於解體,此前賴以形成人際關係網路的社會資源不再必然地發揮作用。尤其是一九五年科舉制度的廢除,使讀書人從傳統秩序中遊離出來,雖然獲得了某種自由,但作為代價,卻也失去了從前賴以生存、發展的社會關係網路。特別是那些由鄉村進入都市的讀書人,曾幾何時,他們背靠祖宗家世,進可以通過科舉考試獲得國家所賦予的功名,並以此為「門票」,加入某個社會關係網路以求得仕途上的發展;退可以歸隱於鄉,過那種「田可耕兮書可讀,半為儒者半為農」的生活。然而現在,他們卻可能因為失去了以往所憑藉的種種資源,進退失據而淪為無依無靠的城市遊民。他們的當務之急,恰如魯迅所說:「一要生存,二要溫飽,三要發展。」 但前提是要建構一個新的可以使他們感到安全的「圈子」,許紀霖稱之為「具有歸屬感意義的空間關係」。

謝璽璋:《張恨水傳》

編輯:浙江大學近現代史碩士生 蕭宸軒

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康狄的朋友圈 的精彩文章:

「講信修睦」已成泡影?國民黨高層的剋制換來日軍的血腥屠殺?
「划算」的交易:美方一張國書換一份條約

TAG:康狄的朋友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