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宣城畫派的領軍人物——梅清(三)

宣城畫派的領軍人物——梅清(三)

原標題:宣城畫派的領軍人物——梅清(三)


《宣城歷史文化研究》微信版第318期


宣城畫派的領軍人物——梅清

(宣城畫派研究之七)


石 巍


03 交往


梅清極好交往,頗好集會,與當時眾多文人保持著密切關係,上至達官顯貴,下至普通士人,均有詩歌互答,畫作酬贈,這從《天延閣贈言集》、《敬亭唱和集》中,可以窺見。梅清的交往對象中,一是師友、二是學友、三是詩友、四是畫友,五是族友。這些友人中許多都是身兼數種關係。

梅清少年時期,與同族中人梅朗中、梅磊一起學習,可以說既是族友,又是學友,同時也是詩友。同時,他考中縣學後,又與同為施閏章、吳肅公、倪正、王露、蔡瑤等互為同學,相友善。並且交往都超過三十年以上。梅清早年的生活多為隱居山林的狀態,也因此來往較為密切的多是同里知交。在繪畫藝術上,與同縣的徐惇(半山和尚)、王露、蔡瑤交往較密切。但是年輕的梅清已開始放眼縣域之外,與姑孰派的畫家蕭雲從(1596-1673)、湯燕生有過接觸。


順治十四年,梅清的《秋懷十二子》十一首詩遙想久未謀面的朋友們,其中一首即是懷念蕪湖畫家蕭雲從。梅清的詩文先這麼提到:「蕪江蕭子尺木。宛水距蕪江不二百里,一別竟十餘年。回首昔游,不勝悵望。」這一句「一別竟十餘年」,顯示梅清與蕭雲從相識甚早。往回推算至少十年,則可知最晚在1648 年(梅清26 歲)前,梅清與當時五十多歲的蕭雲從已有過一次會晤,楊臣彬推測兩人的建交是大約在梅清二十歲前後。梅清讚譽蕭雲從的畫藝,他舉唐代兩位大家與之相比,一位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王維,一位是有詩書畫三絕之稱的鄭虔,可見對前輩蕭雲從的崇敬。蕭雲從也有三首詩寄梅清:《題畫寄答梅淵公》、《題畫寄淵公、《寄贈瞿山先生》,可惜皆無法知道確切年代。而從內容看,這些詩描寫畫面景色,抒發自身情感,並非特殊事件的追憶。如此推測,梅清應僅是與蕭雲從有過一面之緣的後生晚輩。從詩題上看,三首詩中的前二首,是蕭雲從題詩於畫上贈予梅清的,〈秋懷十二子〉詩中梅清也有「開圖長見舊煙雲」之句,因此可知梅清早年即曾接觸到蕭雲從的畫作。



《文峰梅氏宗譜》中的梅清傳


梅清與湯燕生交往也早。湯燕生,字玄翼,號岩夫,又號黃山樵者,他是寧國府太平縣人,但長期寓居太平府蕪湖縣,他的畫作意蘊淡雅,畫風介於姑孰、宣城畫派之間。他高尚氣節,究心易理。工隸書,篆書古淡入妙,不在周伯琦、吾丘衍下,與鄭簠同究各體書。善畫。卒年七十外。梅清二十歲時與梅磊同赴揚州,途經蕪湖,留住三日,就與湯燕生相交。直到梅清六十九歲《梅氏詩略》編輯成書後,還請湯為之作序,可見二人交往一直未中斷過,感情之篤。

康熙五年(1666)冬日或1667年初,梅清結識了來宣城寓居的年輕畫家石濤。此後,梅石二人開始了二十餘年的交往,特別是石濤在宣城寓居的十五年中,與宣城文士交往頻繁,特別是與梅清的交往,畫藝上的切磋對兩人的書畫藝術的提煉起到了相互促進的作用,對宣城畫派的發展也有深遠的影響,關於梅清石濤的交往,本章有專節加以論述。


1675年,梅清有蘇州之游,與吳門畫家交往頻繁。這一年與梅清與梅庚前往崑山徐乾學(1631-1694)的澹園向徐母拜壽。徐乾學為清初思想家顧炎武(1613-1682)之甥,1670年(康熙九年)進士,學問博綜,家富藏書。其弟徐元文為1659 年殿試狀元、徐秉義為1673 年探花。兄弟鼎甲,一門貴盛,被稱「崑山三徐」。澹園中賓客盈庭,同出席的還有張玉書(字素存,1642—1711)、計東(字甫草,1624—1675)、盛符升(字珍示)等。梅清作詩祝賀,並為主人畫了一件《澹園圖》(天津市博物館藏),將澹園景緻盡收眼底。在澹園留住十日後,梅清與梅庚回到蘇州。與南京作家余懷(字澹心)話舊,游葉奕苞(字九來)的半繭園,以及顧苓(字雲美)的塔影園。又與汪士鈜(字栗亭,歙縣人),丁澎(字飛濤)、黃雲(1621—1702,字仙裳)、蔡方炳(字九霞),高簡(1634—1713 後,字澹游)等友人晤面。高簡為蘇州畫家,其畫被評為清曠而有倪瓚法度。梅清有詩贈高簡:昔聞山樵老筆健,今日澹游寫東絹。硯潤時看薄霧飛,窗明忽引驚濤變。我行愛畫同顧痴,傾倒相逢兩不疑。攜將宛水雲歸處,回憶吳江楓落時。從文字中可知道兩人在這一次會面中,高簡立即揮毫寫贈梅清。梅清也為高簡作《峭壁聽松圖軸》,現藏於首都博物館。也在這年(1675)的夏日,歙縣畫家江注(字允凝)到訪宣城。江注是新安畫派巨匠弘仁之侄,三年前曾與施閏章結伴遊黃山,施閏章作〈黃山遊記〉稱其為「黃山導師」。江注在宣城逗留二月余,與地方文人多有酬唱。與寓居廣教寺的石濤更是一見傾心。江注滯留宣城期間,梅清也邀其觀賞家藏書畫,江注則出示自己所畫黃山冊頁予梅清品題。梅清題於蓮花峰一開詩云:「紙上青蓮泛海楂,江郎豪素爛於霞。怪來香氣浮空出,三十六峰齊放花。」或許是相繼受到石濤、江注黃山圖冊以及施閏章《黃山遊記》的刺激,梅清終於在不久之後,於1678年夏第一次登上了黃山。其後又於1690年第二次登上黃山。


1679-1680年之間,有紀錄顯示梅清曾往南京尋畫家龔賢(1619—1689)的住所 ;1679 或1680 年的冬,梅清在南京與剛遷回此居住的歙縣老畫家程邃(1607—1693)、常熟畫家清初四王中王時敏第三子王撰(1623—1709)、王翚(1632—1717)以及南京畫家柳堉(愚谷)等人相聚於方若珽(綉山)的山亭之中,梅清為此作〈留墨亭歌〉 梅清提到,主人方若珽是愛畫之人,其珍藏多奇蹟佳作,不論古今畫家皆有收藏。例如他們一起觀看了謝世不過數年的髡殘(1612—1673)畫作,梅清大讚髡殘拔萃不群,評其筆墨如「吹毫落紙」。從梅清的描述,可以知道他能準確地掌握住髡殘筆法中的一種紛繁之趣。眾人在此次聚會中一起飲酒高歌,賦詩賞書畫,或者偶爾親自揮毫作畫,十分歡暢。或許因為彼此皆是畫家,故興緻特別的能相互勃發。



龔半千的《山水課徒畫稿冊》之一

1681年或1682年的秋天,梅清有一短暫時間寓居南京,有詩記錄他又一次與程邃、王翚、柳堉小飲 。這次相聚也少不了一番出示新作、相互品題。梅清忙碌地為柳堉題畫,一邊嘆無機會與王翚合寫長江萬里圖,一邊又為王翚雪圖題詩。當時圖上已有另外兩位畫家笪重光(1623—1692)、惲壽平(1633—1690)的題字,梅清依韻追和並題。另外還有一件王翚畫贈給王撰的《仿北苑萬山煙靄》手卷,梅清也於其上題字 。雖然目前沒有資料顯示惲壽平與梅清有過直接交往,不過,後來惲壽平將王翚雪圖與《仿北苑萬山煙靄》的梅清二首題詩,都收錄在自己的《甌香館集》中,顯見同時代的兩人對彼此的名聲互有耳聞。南京是作為梅清與其它藝文界人士接頭的重要根據地。


康熙二十二年(1683)秋,梅清應邀赴南京參與纂修《江南通志》,來自江南省內的五十三位名流同聚於南京貢院,梅清當然不忘交友、賦詩和作畫。中秋前後,眾人泛舟秦淮河上,宴飲賦詩,篇什互酬。他們又在蔡龍文的懶園舉行秋宴,還在曹溶的寓所參觀書畫,梅清將自己收藏的宋代大畫家李公麟的畫卷和大觀帖,拿出請曹溶題跋。此外,他還為主持這次修志的兩江總督于成龍作《松石圖》。



梅清墓

相比於南京而言,梅清與北京文人圈的關係,相對生疏一些,雖然前後十一次赴北京,但前後較匆忙,留下的詩作畫作均不多。這可能與他的心境有關,屢試不第,給他的打擊是明顯的,在四十二歲第五次赴京應試時,梅清曾去拜會鄉試時的同年,桐城人姚文燮,姚文燮當時早已進士及第,任內閣中書了,他同時也是著名的書法家畫家,朱彝尊有詩稱云:畫手前身李伯時,將他與北宋畫家李公麟相媲美。文燮感嘆梅清「每訝同年客,君還滯孝廉」,對於這位老友,也只能是感嘆而已。梅清在北京的交往主要是仰賴老友施閏章、詩壇領袖王士禎的間接牽引,或族人們梅鋗、梅庚等與北京友人的聯繫。有記載的創作除了多次為王士禎畫松外,還曾為田雯(字綸霞)作《長安移居圖》,與程鵠(字昭黃)、曹岳合作山水圖冊頁等。


從梅清的交往看,宣城畫派的產生和發展並不是孤立的,而是在與江南諸畫派的交流切磋中共同發展的。宣城畫派與新安畫派、金陵畫派、姑孰畫派、虞山畫派、吳門畫派共同描繪了明末清初江南書畫發展的盛況。


(作者系宣城市文物局綜合科科長、市歷史文化研究會副秘書長)


宣城市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宣城歷史文化研究 的精彩文章:

新四軍皖南抗戰剪影
風雲激蕩的順治十六年

TAG:宣城歷史文化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