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運勢 > 馬雲退了,竟是因為「黑白兩道」!

馬雲退了,竟是因為「黑白兩道」!

導語:馬雲退了,引起轟動,這個決定真的很震驚嗎?

一個馳騁商業的大咖會催動別人賺錢奮進,卻很難讓世人懂你微妙的內心。

與鮮花、掌聲、財富相比,也許他更希望別人聽懂他的苦心……

1

馬雲是馬雲,我是我

馬雲曾公開地說:「馬雲是馬雲,我是我」。這一句對年輕人來說,意味深長。

從太極圓心出發到圓上有很多路……

如果你走成半徑,證明你有目標,執著專一的能通到圓上。

如果你走成S曲線,不錯,你有智慧,不怕走彎路,還有格局。

如果你還沒動,很簡單——你迷茫到路太多,360度的錢都想賺,你只能原地繞圈圈……

馬雲說他做阿里巴巴並沒有想過能成功,只想做成一件事。他害怕很多年輕人說「我想成為馬雲!」你沒有了自我的時候,就沒有了道。

很多人看不起「道」這個字,但他從道家悟出了領導力,做到了抱殘守缺、剛柔相濟。

2

「道」路在腳下

道是什麼?

這是你的道路。

道路既然在腳下,就不要攀的太高,否則摔下來都沒有人接著……

一個商界的明星玩起道來了,看似就像一個廚師看起兵法一般荒謬。

這個圈圈並不多彩,為什麼馬雲愛上了它?因為它是旋轉的,這一轉就讓他知道了未來的軌跡。

太,字,一個大,一個點兒,極就是極致,大到無邊,小到極致。大過了就小,極點就是原點。圓滿的東西誰都想據為己有,太極這個圈是轉的,讓人膜拜的巔峰可能你也就該思考了。

人走到最高處或者很高處要學會適可而止。

3

太極高手馬雲

大家可能並不知道馬雲喜歡太極,還是個高手,對太極的堅持,跟阿里巴巴一樣執著,堅持了10多年。

很多人只是認為這是富人的娛樂消遣,其實這才是成就他的「道」!

為什麼馬雲能把人生走的這樣輝煌?

因為他懂得只畫半個圓,太極是個圈,其中半個圓是他自己,另外半個是他精神的延續。

這才是完整的。

4

真正的成功是複製成功

馬雲要去搞教育,不是因為他錢賺夠了,想玩點新鮮的。一個高人展示價值的最高境界,是我不再做巨頭的時候,還能有人聽我說話。

他接受彭博社採訪時,說他想念當教師的感覺,他自信地說他做這些事情會比做阿里巴巴CEO做得更好。也許他真想洗去渾身上下的商業氣味,把思想複製給更多人。

當你處在太極「白色」位置的時候,是朝上走,吸引了誰,魅力都不純粹。當你往下跑到「黑色地帶」的時候,還能有白色跟著你,這才是你的歸宿。

多少風靡一時的大咖栽下馬,轉眼遭人白眼?多少名聲在外的富豪被取代,轉眼門庭冷落?這不是眾人世俗,而是我們的「道」沒守好。

一個人讓眾人羨慕,贏的是成功;

一個人複製成功的思維,粘貼給更多人,贏的是道。

5

「黑白」之道

你可以選擇做黑的部分,讓下面的人補充白色,你也可以做白的部分,讓周圍的人得到黑色,你雖然沒有全佔有,但是黑白形成一個旋轉的整體,比你自己擁有全部更有威力,你主動放棄的那一部分,就是成就你圓滿的東西!!!

馬雲很尊重敵人,因為敵人也是他的一部分。

當你想跟敵人對抗的時候,這是兩個圓在碰撞,把敵人變成圈的一部分就是無敵。不求必勝,但會「不敗」。

如果太極這個圈他繼續走下去,最終可能會贏了地球,肯定輸了自己。如果不想輸的很慘,就一定不能贏的太自私。

6

管理團隊還是太極?

整體是什麼?就是這個圈圈。

無論對高層,還是員工,不能脫離這個黑白圈。它們就像「哥倆好」,粘在一起分不開。最神奇的是,還能轉!!!

很多領導,很多團隊,都在為管理愁眉不展,是你沒用好這個圈圈。

抱怨很容易,指手畫腳也很容易。一個團隊的領導如果連衛生都去打掃,完了。如果一個團隊的員工都能出來拍板,也完了。

因為你一定做的太少或做的太多,這個圈是很微妙的,黑白可以繞圈,可以旋轉,但不能侵入各自領地。

黑的部分是領導,我不侵佔你白色的區域,但跟黑色是整體。白的部分是員工,碰撞的叫意見,融合的叫建議。

7

看累了,吃個蛋糕

光吃奶油會膩,光吃麵包太干。為什麼「混」在一起吃就那麼津津有味?蛋糕是圓的,也是個太極。

奶油和麵包的組合便是這「黑白兩道」。

1、一個優秀的員工,會融入這個圈,你在黑白里自能找到自己位置,吸引別人,不離圓圈;

2、一個優秀的領導,會涵蓋這個圈,他從整體著眼能接受或黑或白。把自己當成了個體,圓圈沒了,便沒了規矩。

3、黑白如此相處,何患不無敵?這是把蛋糕做大的秘密。

結語

如果朋友們在職場中遇到無法解決的情況

可以隨時加入領悟學堂

找到你想要的答案

—— 「領悟學堂」

更多風水秘訣,請長按下方二維碼,領悟多維世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常鶴鳴講易經 的精彩文章:

不懂身體的五行,吃保健品都沒安全感!

TAG:常鶴鳴講易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