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遙憶鳳凰山腰那座牌樓

遙憶鳳凰山腰那座牌樓

原標題:遙憶鳳凰山腰那座牌樓


  牌樓,類似牌坊,是一種有柱門形構築物,最初用於旌表節孝,舊時牌樓多設於要道口。牌樓是中國建築文化的獨特景觀,是由中國文化誕生的特色建築,又是中國特有的建築藝術和文化載體。達城也有牌樓,生於斯長於斯的多位古稀老人和一本《李氏家譜》敘述了達城的牌樓。


牌樓地名話由來

達城牌樓,一處地名,位於朝陽東路老達一中至小紅旗橋段北坡上、鳳凰山半山腰。據《李氏家譜》記載,牌樓東接瓢兒井河溝,西以黑溝為界。岩口李家院子東側有一牌坊,院前有一炮樓。牌坊和炮樓均修建於明朝末年。


牌坊古樸典雅,莊嚴肅穆;炮樓遠觀翠屏山,俯視達縣城。牌坊是為彰顯李氏祖先功德而建;炮樓則是為躲避匪患、藏身自衛而修。每當逢年過節或族中有重大祭祀活動,李姓族人都要到炮樓去燃放爆竹。後來二者均毀於民國時期。1931年歲出生的李吉信回憶,二十世紀30年代,在他所住的岩口李家院子旁看到約有1.5米高石柱,紅色炮砂石,不怎麼堅實,風化嚴重,字跡已經不清楚。牌樓的得名,是從牌坊和炮樓中各取一個「牌」字和「樓」字組合而成。《達縣地區達縣市地名錄》稱牌樓為明代文人、兵部侍郎李長祥家園,為紀念他,在當地掛匾修牌坊而得名。在這片約500畝面積的坪地上,李姓族人居住較多,因此也叫牌李坪或牌樓坪。


牌樓坪里,建有李家祠堂和兩個李家院子。祠堂前的李家院子修建得最早,在老黃葛樹旁,解放後分給了宋先貴等幾戶人家。宋先貴在土改時任村長,村辦公室也設在這裡,後來改稱村部或宋家院子。在今牌樓路和北岩路的三角地,也曾有一院子,稱為老屋地李家院子,清朝末年被一場大火燒毀後,另行在坪地邊緣選址修建李家院子。為了與村部李家院子區分,便叫岩口李家院子,而今,這裡還留有一間堂屋,為牌樓李氏多人共有。


牌樓談今昔

牌樓辦有三種類型的學校。市婦幼培訓中心裡,先前辦過遠航職業學校、經貿校,今有達州華西職業技術學校。老黃葛樹北面的達州市特殊教育學校創建於1987年。


與達州市特殊教育學校一路之隔的是通川區第七小學牌樓分校。據在該校讀過書的73歲老人、《李氏家譜》的撰寫者李吉安和該校李治明老師介紹,通川區第七小學牌樓分校的辦學場地原為李家祠堂,是李氏宗族的總祠堂。據《李氏家譜》記載,李家祠堂修建於明代,佔地面積約2000平方米,坐北朝南,穿斗式木質結構,小青瓦屋面,由大殿、廂房、庭院、戲樓四部分組成。西為大殿,東為廂房,廂房外有兩個偏房。廂房及偏房供族中開會議事、物資保管和護院族人生活住宿之用。李長祥的《天問閣文集》達縣刻本、家譜等就保存在廂房內。祠堂大殿用圓柱形木柱抬空,穿斗式木樑逐層疊加增高,彩繪斗拱、橫樑,雕刻花鳥圖案,屋脊及兩頭的飛檐翹角用各色陶瓷碎片鑲嵌。大殿前一條石徑直通朝南的大門。大門外的草坪上建有一座戲樓,每遇節慶和族中重大活動,都要請戲班子演戲唱曲。山門正中懸掛「探花及第」匾額,紅底金字。山門兩邊牆壁上彩塑著安安送米、媳乳喂公、買母行孝等以孝為主要內容的圖案。但在二十世紀60年代末期,李家祠堂不復存在。


李氏家族陳年事

岩口李家院子的堂屋

《李氏家譜》記載,牌樓李氏始祖李樾,上海松江人,南宋進士,任果州(今南充市)刺史。元朝軍隊騷擾宋朝,奉命來達州抗擊元軍,負傷後暫居達城,宋亡後,定居達城北門外。李樾死後,埋葬在今通川區羅江鎮河西村金龍寺,張愛萍故居左側約50米處。由於李樾墓地四周埋葬的李氏族人較多,當地人稱李家墳園。


李樾子嗣一、二代獨子單傳,第三代生育五子,分別名為李書、李傑、李孝、李相和李竹。牌樓為李書子孫,北岩為李傑後嗣。從李樾入住達州,至今已近800年,李姓氏族枝葉繁茂,分布於通川區牌樓、北岩、魏家、蒲家、雙龍、西外、碑廟、金石,達川區橋灣、南城,宣漢大成、王家,通江縣和西安郊區等地。據毀於二十世紀60年代的《李氏家譜》記載,從南宋到清朝,出現的42名李姓氏族進士,都在各地為官。其中,著名的有李長祥,官至兵部左侍郎,著有《天問閣文集》併流傳於世;李長祥外侄唐甄(唐大同)著有《潛書》,成為中國古代100名思想家之一;身居一品大員的明朝李良禎,因官顯功大,其父親、祖父、曾祖父受封贈三代;李維剛官至清朝將軍,其女婿羅思舉(宣漢人),清朝道光時任雲貴及兩廣提督,授予一等輕騎都尉,皇賜振威將軍;清朝嘉慶舉人李自超任湖廣巡按;進士李艷山入翰林;李迪封威遠將軍;李文秀任浙江總督;李戴霞官至六部尚書、太子少保。現代,李中一曾任國家紡織工業部部長,李開道曾任四川省軍區副司令員,李開芬享受副兵團級待遇,李中權曾任北京、南京軍區空軍司令員,李崇銀為中科院院士。


民國《達縣誌》收錄的《李氏宗祠碑記》給予很高評價:「州古稱雄郡,民最眾,然惟李氏及二三族稱古戶。二三族微矣,惟李氏族獨盛。子若孫讀書遊學校者若干人,遊學校而仕者若干人;即不遊學校,類皆談孔孟、曉禮節……」


抗清名人李長祥


據史料記載,李長祥(1609-1673)出生於牌樓坪(李吉安稱,生於今達城李家巷子的李家院子),字研齋,亦字子發,號石井道士。少時練武並且喜談用兵之法。明崇禎癸酉(1633)中舉人。此後兩次起兵,抵禦張獻忠所部,幫助知州守城。崇禎十六年(1643)中進士(誤以為探花),開始在朝廷為官。1644年明朝滅亡,李長祥被李自成改任為州牧,拒絕後南奔奉福王,任監察部御史巡浙鹽。明朝福王滅亡後,李長祥起兵浙東抗清。清兵到處搜索捉拿,李長祥藏入乞丐船潛入紹興城,又逃到奉化依附平西伯王朝先,並得到王朝先的資助,再度起兵抗清。兵敗,到舟山朝監國魯王,晉陞兵部左侍郎。隨魯王至翁洲。翁洲被清兵所破,李長祥亡命於江淮間,在京口被清兵拘捕,幾乎被殺,後被釋放。順治九年(1652),李長祥到浙東,游錢塘。到江寧,總督馬公陽以禮相待,但終對其有所疑慮。清朝順治十三年(1655),夫人黃氏因病去世後,李長祥娶才女姚淑為夫人。婚後不久,李長祥乘守者不備,離開此地,四處雲遊。康熙元年(1662),明朝殘餘勢力被掃清,李長祥往依楊廷監,卜居毗陵,在東門外建桃園草堂,命名天問閣。康熙十二年(1673),吳三桂起兵,李長祥應吳三桂之邀去雲南,客死廣東仁化。李長祥一生著述甚豐,彙輯成《天問閣文集》。

通川區碑廟鎮大墳壩有修建於清朝道光十二年(1882)的四方碑,碑文有李長祥事迹簡介。達川區橋灣鎮上李家岩的李姓,自稱是李長祥的後代,立有李長祥的神道碑。與此相距3公里的劉家壩還有李長祥的墳墓。李吉安認為,這座墳墓,很可能是李長祥的衣冠墓。而李家岩李姓人是否是李長祥之子李畝、胞弟李長佑、堂弟李條候的後代,由於時間久遠,已無從考證。


(本文采寫中,除文中提及者外,還得到吳南松、李開宜等人的幫助,參考過《達州市志》《達縣市北外鄉志》,在此一併致謝。)


社區記者 鄭景瑞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達州日報 的精彩文章:

TAG:達州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