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儒學 > 《論語》:愛人愛己的為師之道

《論語》:愛人愛己的為師之道

導讀

孔子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老師,在孔子之前,學在官府,平民百姓沒有機會接受良好的教育,但孔子開辦私學,使學術從官府走向民間。

因為孔子這個偉大的貢獻,被後世尊稱為「至聖先師」、「萬世師表」。

俗話說:「師道尊嚴」,為師有道才有尊嚴。韓愈說:「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作為師長,傳道是第一要業。作為至聖先師的孔子,他在傳道方面有什麼特色呢?

宋真宗趙恆為了鼓勵天下士子讀書,寫了一首《勸學詩》,詩中說:「書中自有千鍾粟,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

只要書讀得好,功名利祿美女都有了。這可以說是現代成功學在古代的版本,但孔子傳的是這個功名之道嗎?非也。

孔子說:「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古代的學者為了修養自己,現在的學者是為了在人前炫耀。這是孔門教學最重要的一課,學是為了修養自己,使自己的人格趨向完美,而不是追求外在的物質。

有一次顏回和子路陪伴孔子。孔子說:「為什麼不談談你們的志向呢?」子路說:「我願意把我的車馬與華美的衣服與朋友共享,既使用壞了也毫不遺憾。」顏回說:「我願不誇耀自己的功勞,不把勞苦推給別人。」

子路問:「老師,您的志向是什麼?」孔子回答:「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孔子的志向是使老年人得到安養,朋友們互相信任,少年人能夠得到照顧。

孔子的志向可謂遠矣,大矣。師者傳道,就應引導學生樹立遠大的志向,開闊其心胸,壯大其氣魄。

王陽明說:「大人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者也,其視天下猶一家,中國猶一人焉。」王陽明的大胸襟,大氣度,是儒家理想的一貫精神。

只有懷有遠大理想和目標的人,才能走得長遠。

孔子說:「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那些有志於行道的人,但以粗劣的食物,簡陋的衣服為恥,那就不值得與他們計議了。

孔子的道是什麼?孔子說:「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安居於仁德是美好的,如果不選擇仁,怎麼能算是智慧呢?

如何行仁?孔子的許多弟子都請教過這個問題。最值得重視的當然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顏回與孔子的問答。

顏淵請教如何行仁。孔子回答:「克已復禮為仁。一日克已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意思是說,能夠自己做主實踐禮的要求,就是行仁。不論任何時候,都能這樣做,天下人都會肯定你走在正道上。行仁靠自己,難道靠別人嗎?

顏淵又問具體的方法,孔子說:「不合乎禮的不看,不合乎禮的不聽,不合乎禮的不說,不合乎禮的不做。」

這段對話說明行仁有兩個重點,一是行仁與否在於自我的選擇,與外界沒有關係。二是行仁必須遵守禮的規範,不能因為出於善良的動機,就可以不考慮禮法和他人的感受。

顏回是孔子最欣賞的弟子,但他生活卻很窮困,住在一個簡陋的巷子裡面,吃著粗劣的食物,喝著白開水,但他卻很快樂。孔子由衷的稱讚他:「賢哉,回也,一簞食,一飄飲,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孔子並不是稱讚顏回的貧窮,而是稱讚顏回有道,就像孔子對子貢說的:「貧而樂道,富而好禮。」雖然貧窮,但因為有道,所以快樂。

這個道,就是仁。仁對外是愛人,「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對內是愛己,就是前文所說?「古之學者為己」的境界。

人都希望獲得功名,但如果世道混亂,不願意同乎污世,當然發不了財;既使政治上了軌道,但求之有命,也不一定能夠獲得理想的職位和財富。

所以,愛自己,就不能因物質的多寡、位置的高低損傷自己,也不能放棄對外的愛人之心。

沒幾個人能夠做到這一點,但顏回做到了,所以顏回很快樂,孔子很欣賞。

由此,我們知道,孔子的為師之道並不唱高調,他教弟子做自己,做自己的關鍵是選擇行仁,行仁就是愛己愛人。

一旦能夠體悟到這個境界,人這一生,就少有抱怨,即可以安靜淡泊,但也不乏進取的力量。這樣的人生,才是充滿生機與活力,快樂與從容的一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儒學 的精彩文章:

空巢青年:我們如何面對生活的孤獨?
久病床前 亦有孝子:盡孝是一輩子的事

TAG:騰訊儒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