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足竅陰穴:疏肝解郁,通經活絡

足竅陰穴:疏肝解郁,通經活絡

足竅陰為經穴名。出《黃帝內經靈樞·本輸》。《黃帝內經靈樞·本輸》原名竅陰,《聖濟總錄》名足竅陰。屬足少陽膽經。足竅陰是足少陽膽經的井穴,五行屬金。足即足部,竅即孔竅,陰為陽之對,開竅於耳目的腎和肝均屬陰臟,此穴在足部,善治耳目諸疾,故名足竅陰。

【腧穴釋義】

足竅陰。足,指穴在足部。竅,空竅之意。陰,指穴內物質為陰性水液。該穴名意指膽經經水由此迴流體內的空竅之處。本穴為膽經體內與體表經脈的交會點,由於膽經體表經脈的氣血物質為地部經水,所處為高位,因而循本穴的地部孔隙迴流體內,故名。

膽經井。井,部孔隙也。本穴有地部孔隙連通體內,故為膽經井穴。

本穴屬金。屬金,指本穴氣血運行變化表現出的五行屬性。本穴物質為地部經水,其運行為從地之表部流入地之地部,而因本穴流入地之地部的經水量少,流入體內後則大量氣化又外出體表,氣化之氣表現出肺金之氣的涼濕特徵,故其屬金。

【取穴位置】

在足第4趾末節外側,距趾甲角0.1寸(指寸)。

取穴:正坐位或仰卧位,於足第4趾趾甲角根部劃一水平線,再於第4趾趾甲角外側劃一垂直線,兩線之交點即為足竅陰所在。

【穴位解剖】

在趾背側動、靜脈,趾跖側動、靜脈形成的動、靜脈網,布有趾背側神經。

【功能主治】

功能:溝通內外經脈氣血。疏肝解郁,通經活絡。有疏肝氣、清膽火、熄風熱的作用。

主治

1.近治作用:足跗腫痛。

2.遠治作用:目赤腫痛,耳鳴,耳聾,咽喉腫痛,頭痛;脅痛。

【穴位配伍】

配太沖穴、太溪穴、內關穴、太陽穴、風池穴、百會穴治神經性頭痛、高血壓病、肋間神經痛、胸膜炎、急性傳染性結膜炎、神經性耳聾等;

配陽陵泉穴、期門穴、支溝穴、太沖穴治膽道疾患;

配水溝穴、太沖穴、中沖穴、百會穴、風池穴急救中風昏迷;

配頭維穴、太陽穴,有祛風止痛的作用,主治偏頭痛;

配翳風穴、聽會穴、外關穴,有清熱瀉火,通經活絡聰耳的作用,主治耳鳴,耳聾;

配少商穴、商陽穴,有清熱利咽的作用,主治喉痹。

【刺灸法】

淺刺0.1寸,或點刺出血

【臨床運用】

現代又多用足竅陰穴治療肋間神經痛、高血壓、胸膜炎、乳腺炎等。

⊙版權聲明:內容來源於網路,如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醫療健康生活常識 的精彩文章:

懸鐘穴:平肝熄風,舒肝益腎
地五會穴:疏泄肝膽,清利頭目,通經活絡

TAG:醫療健康生活常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