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抗日戰爭期間的戰區制是如何變化的?為何從五個增加到十個?

抗日戰爭期間的戰區制是如何變化的?為何從五個增加到十個?

文/王國棟

抗日戰爭期間的「戰區」是指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後,為了應對戰爭形勢,國民政府在中國境內所規劃的區域。最初所轄範圍為長城以南,以山西、河北、山東、江蘇為主,後來根據戰爭實際情況及日軍佔領區域,分別於1938年、1939年和1944年做過三次大規模的改動。

(戰區劃分地圖)

下面小編就給大家盤點一下當過戰區司令長官的國民黨高級將領們。

1937年8月20日頒布的戰區共有五個:

第一戰區:河北及魯北地區,司令長由官蔣介石(特級上將)兼任;

第二戰區:晉察綏地區,司令長官為閻錫山(陸軍一級上將);

第三戰區:京滬杭地區,司令長官為馮玉祥(陸軍一級上將),後又改由蔣介石兼任;

第四戰區:閩粵地區,司令長官為何應欽(陸軍一級上將);

(顧祝同將軍)

第五戰區:魯南及蘇北地區,司令長官先由蔣介石兼任,後改為李宗仁(陸軍一級上將);

1937年9月17日,軍事委員會劃津浦路北段為第六戰區,馮玉祥為司令長官。

1937年10月26日,增設第七戰區,以劉湘(陸軍二級上將)為司令長官。

1938年2月,軍事委員會重新劃分戰區:

第一戰區:司令長官為程潛(陸軍一級上將),在平漢路作戰;

第二戰區:司令長官為閻錫山,在山西作戰;

第三戰區:司令長官為顧祝同(陸軍二級上將),在蘇浙作戰;

第四戰區:司令長官為何應欽,在粵桂作戰;

第五戰區:司令長官為李宗仁,在津浦路作戰;

第六、第七戰區被撤銷,增設第八戰區,司令長官由蔣介石兼,守備甘寧青地區。

1938年6月14日,又增設第九戰區,以陳誠(陸軍二級上將)為司令長官,組織武漢保衛戰。

1938年11月,國民黨軍令部在南嶽召開軍事會議。會議決定撤銷廣州、重慶、西安行營,增設直屬於軍事委員會的戰地黨政委員會,並根據戰局變化對戰區再次進行了調整。

(程潛將軍)

第一戰區:轄河南及安徽一部,司令長官為衛立煌(陸軍二級上將)(1947年3月改編為西安綏靖公署);

第二戰區:轄山西及陝西一部,司令長官為閻錫山(1948年改製為太原綏靖公署);

第三戰區:轄蘇南、皖南及浙閩兩省,司令長官為顧祝同;

第四戰區:轄廣東、廣西兩省,司令長官為張發奎(陸軍一級上將);

第五戰區:轄皖西、鄂北及豫南,司令長官為李宗仁;

第八戰區:轄甘寧青及綏遠一部,司令長官為朱紹良(陸軍一級上將)(後改製為西北軍政長官公署);

(曾任第一戰區司令長官)

第九戰區:轄鄂南及湘贛兩省,司令長官為陳誠(由薛岳(陸軍一級上將)代理);

第十戰區:轄陝西省,司令長官為蔣鼎文(陸軍二級上將);

另外,還增設了魯蘇戰區和冀察戰區兩個游擊戰區,分別以于學忠(陸軍二級上將)、鹿鍾麟(陸軍二級上將)為總司令。因南北戰區相距數千里,難於統一指揮,1938年12月,軍事委員會設立桂林行營、天水行營,分任西南、西北各戰區的作戰指揮。

1945年6月26日,增設第十一戰區(後來的保定綏靖公署)、第十二戰區(後來的張垣綏靖公署),分別以孫連仲(陸軍二級上將)、傅作義(陸軍二級上將)為司令長官,準備接收華北。

(薛岳將軍)

從以上統計可以看出,抗日戰爭時期擔任過戰區司令長官的國民黨高級將領一共有:蔣介石、閻錫山、馮玉祥、何應欽、李宗仁、劉湘、程潛、顧祝同、陳誠、衛立煌、張發奎、朱紹良、薛岳、蔣鼎文、于學忠、鹿鍾麟、孫連仲、傅作義等十八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史控 的精彩文章:

張居正好女色,經常服用媚葯,因與李太后私通被清算
十月革命後,列寧把一豪華房間給了這位重要美女,後歸斯大林住

TAG:文史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