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為,一切有為法,都有痕迹和端倪

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為,一切有為法,都有痕迹和端倪

人總是會幹壞事,尤其在沒人知道的時候,總以為自己所做的事情可以瞞天過海。

其實,這是一種僥倖心理,果真就能夠神不知鬼不覺嗎?

並不是!

古代有一個典故,講的就是勸告這一類人的,關於「天知,神知,我知,子知!」的千古佳話。成為後世官員廉潔奉公的常用的語。

發明此話的人是楊震。

楊震,字伯起,弘農郡華陰人也,東漢太尉。

他從小好學,明經博覽,無不窮究,是當時的大儒學家。他長期居住在(今)河南湖城縣,任教二十多年,所以當時學界稱他為「關西夫子楊伯起」。

州郡里多次請他去做官,他都拒絕了,只在家裡教書。後來,有一天,有隻冠雀(鸛雀)含了三條魚,飛到他的講壇上。他的學生把魚拿起來說:「老師,蛇一樣的魚,聽說是象徵卿大夫的衣服顏色的,三條的數目,是表示三公的職位,老師自此以後,要高升發達哩!」

楊震聽了,更是勉勵自己,發奮地用功,在學問上求進步,作為將來做官時候的準備。他在五十歲的時候,才開始當州郡長官,曾任荊州刺史和東萊太守。

「四知」的典故就是出自楊震做東萊太守的時候。

說是昌邑令王密,本是由楊震在荊州刺史任內舉出來的孝廉。當楊震做東萊太守的時候,王密為了感謝他的舉薦之恩,便在深夜裡,偷偷地拿了10斤黃金送給他。

楊震不肯接受,並責備王官說:「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他的意思是說:「我知道你,所以我才舉你為孝廉;你卻不知道我是個清廉的官員。這是為什麼?」可是王密說:「三更半夜裡,不會有人知道的,請收下吧!」

「你這是什麼話,天知,神知,我知,子知!」楊震很嚴肅地說:「你怎麼可以說,沒有人知道的呢?」王密聽了,便非常羞慚地謝罪走了。

其實,仔細想來,四知的言論還是屬於勸世良言,需要做的還是自我約束,並不是從根本原理上讓人達到信服。

今天,就從嚴謹的思辨角度來講述這個問題,其實天下之事,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為,一旦做了,就必然留下了痕迹。

這是客觀真理,並不是道德約束那麼簡單的。

為什麼這樣說呢?

舉個粗淺的例子,現在交通道路的攝像頭的覆蓋率是非常高的。

所以,想要製造不為人知的交通事故幾乎是不可能的。

這是從現代的科學技術的角度來說這個事情的。

如果從信息學,心理學,甚至是玄學的角度來講述這個問題,那就更加顯而易見了。

從刑偵的角度上看,一旦幹了事情,比如就留下痕迹,有些作案高手可以磨滅掉痕迹,但是在這個作案者身上,滲透到骨髓裡面的痕迹信息是無法磨滅的。

這種事情,除非是經過特殊訓練的特工人員,一般的人是很難做到滴水不漏的。

再則,這個自然界,天地之間本來就是一個大的攝像頭,大的錄音機錄像機,所以天地之間就有天羅地網,所做的一切事情,都難逃法眼,難以超脫天道的制約。

這才是最嚴密,最難超越的,所以一切有為法,都有痕迹和端倪!

關注人性的弱點,關注隱士申子源的更多文章!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隱士申子源 的精彩文章:

共享工作模式這個噱頭,了解一下
接下來,還會有間歇性的反寒天氣,體弱老小者多注意了

TAG:隱士申子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