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最終人類以保護為由,讓它成了博物館裡的骸骨

最終人類以保護為由,讓它成了博物館裡的骸骨

當一種動物滅絕,我們便會感到哀痛。

唇亡齒寒,這或許是人類難得放下萬物靈長的身段的時刻。

基因技術的發展,自然也被視作復活它們的可能。

因此,有不少動物,被列入復活的候選名單中。

近日,在西伯利亞永久凍土中發現,1萬年前已滅絕的獅子

例如,在加拿大紐芬蘭的東部,有一座芬克島。

那散發濃烈鳥糞氣味的泥土下,埋葬著無數碎骨,那些碎骨屬於「北極企鵝」

北極企鵝在百年前滅絕,回憶它們滅絕的理由,充滿了荒誕:

給予它們最後一擊的,恰是那些最想保護它們的人。

這塊荒島看著貧瘠,卻深得海鳥喜愛。

陡峭的岩壁下,拉布拉多海流為海魚帶來大量的營養,成群海魚又吸引來更多的海鳥。

早在1501年,葡萄牙探險家就發現了芬克島的秘密——

島上連綿居住著數萬隻「胖海鳥」。

這些海鳥有著白色的肚子、黑色的背。

它們不會飛,略微肥胖,卻善於游泳和潛水。

旅人將它們叫做大海雀(Pinguinus impennis),名字中的pinguis正是取義於拉丁語中的「胖子」。

未曾想,就是它的「胖」,成了它滅絕的導火索。

大海雀屬於鴴形目海雀科,曾生活在北極。

它們的發現比命名要早的多,據記載,在公元5世紀就有人宰殺大海雀。

原住民早已經很熟悉它們。

大海雀的肉質肥美,而且特別好抓。

大海雀與我們熟知的企鵝神似。

兩者都放棄了飛行能力,進化出了驚人的游泳能力,這是一種典型的趨同進化。

根據有限的記載,大海雀可以下潛到75米處。

捕捉大西洋鯡魚和柳葉魚,最深的記錄甚至達到了130米。

放棄了飛行能力,它們在陸地上只能晃悠悠地直線跑一小段路,就很容易抓。

它們沒有利爪尖齒,不擅反抗,而且性情溫和。

這種笨鳥也不怕人,就是看著漁民持刀而來,也會好奇地簇擁過來。

好在原住民也是按需捕殺,雙方維持著微妙的平衡。

16世紀,歐洲人迷上了世界探險。

一些歐洲人為了聞名遐邇的鱈魚來到紐芬蘭,卻無意間打破了人類與大海雀間的平衡。

在航海者看來,大海雀的肉可供應航行所需,油脂可以點油燈。

好抓又美味,自然比鱈魚更有吸引力。

還有,它們的蛋也同樣能做成美味。

大海雀的皮毛也值錢。

它們又輕又暖的羽毛,能做成羽絨枕頭和床墊。

人們眼中大海雀,長得越發像一枚金幣,他們更加起勁地獵殺。

賣相奇特的大海雀蛋

大海雀哪經得住人們的熱情?

大海雀都是一夫一妻,這一點與企鵝便大不相同。

它們的繁殖能力極低,一年只產一枚蛋,孵化需長達40天。

孵化產子時,它們夫妻輪流,日夜守著,更加容易被一鍋端。

在1534年的記載中,船員們在半小時內,就抓到了滿滿兩船的大海雀,它們被做成鹹肉帶到船上。

有需求就有投機者,許多人為了方便捕殺大海雀,來到紐芬蘭東北海岸定居。

人們在芬克島上,用石頭將抓回來的大海雀圍住,再成群屠殺,無數碎骨便在那時埋入地下。

這是一次瘋狂的屠殺,我們尚能從芬克島上找到,一些鐵鍋落下的金屬片。

人類規模屠殺,拉開了大海雀滅絕的序章。

15世紀開始的小冰期,也對大海雀的生存產生威脅。

到1800年時,芬克島上已經尋不到大海雀。

直到19世紀中葉,僅剩下冰島西南端的大海雀岩石(Geirfuglasker)上倖存一批大海雀。

而接下來的事情,更是充滿戲劇性。

大海雀岩石(Geirfuglasker)在圖中藍點

那是一座距離大陸26英里遠的小島。

這個小島被火山岩石環繞,人類無法輕易進入。

在其他地方的大海雀都已功能性滅絕時,這裡還有著一片世外桃源。

直到1830年3月,一座海底火山爆發了!

小島在自然盛怒下傾覆,僅有40對大海雀逃過了這場劫難。

它們一路逃亡,在另一處距離大陸13公里的地方落腳。

這兒條件很糟糕,卻也是此時唯一的選擇——埃爾德島

直到此時,博物學家們才終於留意到這些可憐的動物。

1841年6月,挪威博物學家Peter Stuvitz博士訪問芬克島。

在這個曾經遍地大海雀的地方,他卻沒有發現它們的身影。

科學界這才警覺這些動物已經走到了陌路。

博物館們決定要為保護大海雀盡一份力:它們出高金懸賞大海雀標本,用於宣傳之用。

此時大海雀幾近絕跡,已是一蛋難求的收藏品。

人類卻再度登上埃爾德島,對他們趕盡殺絕。

1844年7月3日,三個冰島漁夫幸運地發現一對大海雀。

他們抓住並掐死了它們,追捕時無意踩碎了它們的蛋。

他們不知道,這是世界上最後一家子大海雀。

他們不過無知的漁夫,真正的惡行應屬於全人類。

而博物館們的「善舉」,只為人類留下:

78件大海雀皮毛、75枚大海雀蛋、上千根大海雀的骨骼,寥寥24具完整骨架。

直到此時,博物館仍在求購大海雀的標本。

隨著時間流逝,為了爭取大海雀的標本,收購價不斷上升。

一開始,一隻大海雀不過10英鎊,但到了1900年,大海雀已經價值350英鎊。

350英鎊,足以在大都市買下三、四棟房子了。

逐漸地,一些人開始對這些苦尋不得的動物產生懷疑。

有人開始宣稱:「最大的可能是,歷史上所謂的大海雀不過是一種神話生物,被不識字的水手和漁夫憑空發明出來的。

再後來,歐洲人在南極發現另一群海鳥。

它們同樣黑背白腹,肥胖,不會飛卻擅長游泳。

科學界一片嘩然!原來大海雀沒有滅絕。

他們用「penguin(企鵝)」命名它們,在威爾士語中pen gwyn*指的是「白頭」,正是指頭上有塊白的大海雀。

*註:一般認為,英語中的penguin源自pen gwyn,pen指頭,gwyn指白色。

不過這也只是一味安慰葯。

企鵝與大海雀完全是兩種不同的物種,企鵝屬於企鵝科,大海雀屬於海雀科。

penguin這一命名,也成了對人類的一種問責。

隨著科學技術進步,克隆技術出現了。

2015年的報道中,科學家開始尋找如何用基因技術手段,尋回大海雀。

通過基因完全測序,已基本確定大海雀與刀嘴海雀的基因親近。

科學家計劃將大海雀的特有基因編輯入刀嘴海雀的細胞中,從而實現復活。

刀嘴海雀

但經驗告訴我們,復活未必是個喜訊。

2003年7月30日,一隻家養山羊產出了一隻克隆的雌性比利牛斯山羊。

幾分鐘後,它成為世上第一隻滅絕兩次的動物。

隨後,這被當做一個普通笑話,在人們茶餘飯後的言談中簡單提及。

大海雀如今也成了笑話:

你可以隨便問一個人:為什麼北極熊不吃企鵝寶寶呢?

答案想必是:因為北極沒有企鵝。

不過為此蓋棺定論的卻不是常識,而是人們的忘性。

*參考資料

Andrew Mooney. The Great Auk: from Extinct to Extant?

Carl. Great Auk, is that a Volcano?

Grieve, Symington. The great auk, or garefowl (alca impennis, Linn.) [microform] : its history, archaeology, and remains.

Parkin, Thomas. The Great Auk, or Garefowl. J.E. Budd, Printer. 1894.

IMAGE:Skeleton of the Great Auk. AustralianMuseum.

作者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簽約作者

內容為【SME】公眾號原創,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SMETalk 的精彩文章:

這些細胞害死了主人之後,又在實驗室里繁殖了18000代
江湖上流傳的驅蚊大法,其實並沒有什麼卵用

TAG:SMETal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