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胡阿祥:你其實不知道,三國是哪三國?

胡阿祥:你其實不知道,三國是哪三國?

JJ有一首歌,其中一句台詞是「東漢末年分三國」,如果有人問三國是哪三國,可能就要被嘲笑了。

說起三國,是個地球人都知道,東漢末年,魏蜀吳三分天下,這三國,當然是魏國、蜀國、吳國了。其實,這是個必須說明的重大錯誤,也是個「必也正名」的重大問題。

在難以計數的三國題材的電影、電視劇中;在中學生背誦的各種版本的中國朝代歌中;以至在絕大多數的文史研究著作中,「三國」都是魏、蜀、吳。

比如央視版的《三國演義》電視劇,片頭自始至終「蜀」旗飄揚,這真是「氣死歷史學家」的大錯!類似的錯誤,在電影、電視劇中屢見不鮮。

#「三國」並非魏蜀吳:錯在「蜀」國

所謂的「三國」,從曹丕開始的魏國、從孫權開始的吳國,都是沒有問題的,問題出在從劉備開始的「蜀」國。

劉備說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罵曹操是「漢賊」,所以220年的十月曹丕篡了漢獻帝劉協的皇位,221年四月,在「傳聞漢帝(劉協)見害」後,劉備就做了漢皇帝,建都成都。

劉備之所以仍然沿用漢國號,在於顯示其政權的正統性,表明漢朝沒有結束,他的政權就是漢朝的延續;甚至劉備稱帝後啟用的第一個年號「章武」,也寓有彰顯光武帝劉秀,及其第一個年號「建武」的意思。

其實,禪位後被封為山陽公的劉協是234年去世的,比劉備去世還晚。223年四月,劉備駕崩,劉禪繼位,繼續沿用漢國號不改,直到263年十一月為魏國所滅。

所以劉備、劉禪以「漢」為國號,這本來是清清楚楚的史實,那為什麼錯成了「蜀」呢?這其中的關鍵在陳壽的《三國志》正是以《蜀書》的名義記述劉備、劉禪的「漢」。

我們知道,位居「前四史」之一的陳壽的《三國志》,是研究三國歷史最重要、最權威的「正史」,地位非常崇高。《三國志》分立《魏書》、《蜀書》、《吳書》,分別記述曹魏、劉漢、孫吳的歷史,並以曹魏為正統。

陳壽的這種處理方法是可以理解的,因為陳壽雖然先為劉禪的臣子,在劉禪亡國後,陳壽畢竟又成了繼承曹魏的司馬氏的臣子。

而按照傳統時代史家修史照例的做法,他修《三國志》,就必須以曹魏為正統,否則就等於否定了接替曹魏的司馬氏晉朝的合法性,果真這樣做了,那是殺頭之罪。

連帶著,陳壽不以《三國志·漢書》記述國號為漢的劉備、劉禪政權,而改以帶有地域色彩的「蜀」進行記述,這既緣於在當時各方爭為正統的背景下,曹魏與司馬氏的晉朝即稱劉備、劉禪的漢政權為蜀,也緣於此前已經有了劉邦的漢、劉秀的漢,如果再立《漢書》,容易導致名實的混淆。

但是必須指出的是:如果尊重歷史的本來事實,遵從名從主人的原則,那麼記述劉備、劉禪的政權,還是應該稱「漢」。

#劉備到底有沒有資格稱「漢」?

劉備、劉禪政權稱「漢」的理由又是什麼呢?最重要的理由是劉備姓劉。

按照《三國志·蜀書·先主傳》的記載,劉備是西漢景帝劉啟的兒子中山王劉勝的後代。曹魏魚豢所著的《典略》則說劉備是臨邑侯的枝屬,漢朝的臨邑侯,可考者有劉讓、劉復兩位。

這兩位雖然都是西漢景帝劉啟的後代,卻都不是中山王劉勝的後代,劉讓還因為謀反被東漢光武帝劉秀誅殺。

所以,劉備有可能是劉讓的枝屬,因為先祖有謀反的劣跡,所以假託為劉勝之後。

為什麼要假託劉勝呢?據說劉勝有120多個兒子,從劉勝去世到劉備出生,又經過了270多年,如果按照30年一代來算,那就經過了差不多十代,誰能搞得清劉備是不是劉勝的後代呢?

其實,小時候就死了父親、靠與母親一起賣鞋子、織席子過活的劉備,到底是不是劉勝,或者劉讓、劉復這些人的後代,根本就不能肯定,甚至是大可懷疑的。

比如注《三國志》的南朝中,劉宋朝的裴松之就說過一段頗是意味深長的話:「臣松之以為先主雖雲出自孝景,而世數悠遠,昭穆難明,既紹漢祚,不知以何帝為元祖以立親廟。」

然而有意思的是,劉備正是憑藉著「帝室之胄」的身份,用興復漢室為旗幟,逐漸形成他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勢力,並與曹操對抗、與孫權聯合的。換言之,「漢」正是劉備、劉禪政權的政治旗號與正統定位。

劉備、劉禪政權稱「漢」,在後世也得到了頗多認同。比如明朝謝陛的《季漢書》,清人王復禮的《季漢五志》,都尊劉備的漢為正統,承認劉備的漢是繼承劉邦的前漢、劉秀的後漢的季漢,也就是第三個漢。

南宋蕭常、元朝郝經的《續後漢書》,也都以東漢班固的《(前)漢書》與南朝范曄的《後漢書》為接續對象,即同樣是以劉備、劉禪為正統,立為帝紀、本紀,而退黜孫吳、曹魏為載記、列傳的。

如果劉備、劉禪身後有知,面對這樣的認可,應當含笑九泉了吧。

所以,我們如今談論劉備、劉禪政權,不能還如特殊政治背景下陳壽的作史書法,稱「蜀」不稱「漢」,而應該依據歷史的本來事實,稱為「漢」,或者沿用舊稱稱為「季漢」,底線是約定俗成地稱為「蜀漢」。

至於長久以來稱劉備、劉禪政權為「蜀」,這屬於帶有貶義的他稱,可謂最為不妥,理應廢除。

否則不僅對不起劉備、諸葛亮、關羽等一班漢家君臣,而且有礙於當時歷史的正確理解,因為劉備、劉禪父子以及諸葛父子、關羽父子等最大的政治資本,便是作為正統象徵的「漢」國號。

#除了三國還有很多歷史錯誤

其實類似稱「漢」為「蜀」這樣的錯誤,在社會上乃至歷史學圈子裡,還有不少。

以國號或者朝代來說,夏商周三代中的商是自稱,殷是他稱,那麼按照名從其主的原則,今天河南安陽的「殷墟」,應當改稱為「商墟」;1616年到1636年,努爾哈赤與皇太極前期,漢譯的國號是「金」,而不是「後金」。

再以最高統治者的稱號來說,秦王嬴政覺得自己功過三皇(天皇、地皇、泰皇),德蓋五帝(黃帝、顓頊、帝嚳、唐堯、虞舜),所以創造了一個全新的尊號「皇帝」,並且廢除了「子議父,臣議君」的謚法,指示「朕為始皇帝。後世以計數,二世三世至於萬世,傳之無窮」。

如此,作為中國歷史上的首位「始皇帝」,我們平常習稱嬴政為「秦始皇」是欠妥的,因為缺了不可或缺的「帝」。

而更加混亂,甚至大錯特錯的是,我們習稱本名武照、自己改名武曌的那位女皇為「武則天」,其實在她82年生命的最後一年,才有了「則天」尊號,先為「則天大聖皇帝」,再為「則天大聖皇后」,我們怎麼可以自小到大都稱她為「武則天」?

類似的例子不勝枚舉,如鄭成功、孫中山、蔣介石。借用孔子的話說,所謂「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

這裡的「名」雖然指的是「名分」,借用到我們對於歷史的理解,也是可以的,如果我們一天到晚,津津樂道地說三國,卻連是哪三國都說錯了,豈非貽笑大方?

三國到底是哪三國?應該這麼稱呼:「魏」國、「漢」國、「吳」國。

主播:新亞文化。胡阿祥

專輯:中國通史大師課

關於喜馬拉雅:隨時隨地,聽我想聽!4.5億用戶的共同選擇,聽段子聽小說聽新聞聽音樂,就用喜馬拉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芝士書局 的精彩文章:

見人拍照先半蹲,林志玲:告訴孩子,有好教養,永遠都有人愛!
只要你用心欣賞,暢銷書中也有天堂

TAG:芝士書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