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洪災來襲,千古一帝卻不讓泄洪,大臣奏請疏散百姓,皇帝:不準

洪災來襲,千古一帝卻不讓泄洪,大臣奏請疏散百姓,皇帝:不準

導讀:乾隆七年,持續的降水引發了黃淮地區的洪水之亂,涉災地區極廣,受當時的地理環境和水利工程因素影響,江蘇和安徽這兩個地方在洪水蔓延時只能保一個。

公元1742年,即乾隆七年,發生了一件讓乾隆皇帝焦頭爛額的事情。那就是黃河和淮河同時發大水。到了6月份,安徽跟江蘇因為洪水流入而變成一片「澤國」。洪水來勢洶洶,大臣們建議要馬上疏通洪水,緩解災情。然而在如何開閘分流洪水上,代表安徽和代表江蘇的大臣們,爭論得卻越來越激烈。

簡單的說,當時安徽跟江蘇交界的高家堰大堤,是清朝防範治理洪水的重要水利工程。如今,高家堰擋住了淮河的泄洪口,河水就會倒灌安徽地區。所以,對於安徽人民來說,打開高家堰,把洪水往下游引,就可以起到防洪的作用。但是同時來說,因為江蘇就在下游,高家堰一旦打開,洪水流入,江蘇省就會被淹沒。結果安徽百姓支持開閘放水,而江蘇方面卻持反對意見。

七月份,安徽人民希望地方官員允許他們挖開高家堰,無果。第二天,百姓群眾們偷偷地拿著工具,準備堤壩。江蘇百姓知道後,馬上一大幫過來阻止,很快從爭吵上升到肢體衝突,最後多人受傷。

事情越鬧越大,乾隆皇帝知道後,斥責安徽民眾太自私,只顧著自己,沒有考慮到大局為重,同時下發詔令,不到千鈞一髮之際,都不能打開高家堰。眼睜睜地看著洪水漸漸蔓延到安徽這邊,兩江總督德沛向乾隆建議提前通知安徽百姓,做好疏散,避免損失更嚴重。結果乾隆卻下令:「不準通知」。不泄洪是為了江蘇著想,為什麼連通知都不讓下呢?這可是一省百姓生命啊!

其實以今天的觀點來看,提前通知百姓起碼可以挽救他們的性命。可是乾隆擔心安徽群眾知道後會反抗,引發暴亂,出於維穩的需要,才會出此下策。另一個原因可能是,皇帝要維護江蘇的利益。因為自明代以來,江南早就成為了國家稅收重地,當時很多鹽稅和田賦都是通過京杭大運河送到京城。如果讓江蘇受災,一定會對國家稅收財政有著不可估量的影響。

所以,為了保護國家經濟,只能讓淮北地區的十幾個地方受災了。然而就算是這樣,江蘇省還是受到了影響,畢竟東邊的堤壩也不能完全防住洪水。九月,在洪澤湖水與運河大水的雙重衝擊之下,上下遊民眾一同受災

可能有很多人覺得這樣的乾隆實在不像一個明君所為。可是如果從皇帝的立場思考問題,比起讓官員免除水患來說,保住國家的財政運送之路更加值得去做。反正大洪水來都來了,穩住洪水不影響運河河道才是重點。一個是整個國家「財賦」,一個是地區百姓的「生命」,乾隆選擇了前者。

放在今天來看,兩者相害取其一的話,國家一定會保護民眾的生命安全,畢竟地方受災害破壞了還可以重建,人命沒有了就什麼都沒了。而且如今的中國GDP位列世界前列,一旦像洪水颱風這樣的自然災害發生,便可第一時間籌集救災物品向災區傳送。像08年的汶川大地震,如今又恢復了昔日的生機勃勃,這一切都離不開國家的領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古文化 的精彩文章:

這支中國軍隊,不論大小戰鬥對日軍都是「碾壓」,殺得日軍懷疑人生
150年前,一群中國人「自願」被販賣到外國,至今堅持說中國話

TAG:歷史古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