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學榮:關於鄧世昌,鮮為人知的三個歷史細節
行文之前,首先要說一句政治正確的話,鄧世昌是個英雄,這一點應該沒有疑問,但是,這個世上沒有完人,本文的主旨是通過歷史細節,還原一個有血有肉的真實的鄧世昌,並未對先人懷有任何不敬之意,請各位看官諒解。
歷史細節一:致遠艦沉沒,與忽視軍令有一定關係
至今一般的學者都認為,鄧世昌的「致遠艦」是在沖向日本軍艦的過程中,被日本炮火擊中,引爆了致遠艦的舷側發射管中的魚雷,致使致遠號爆炸、入水,進而沉沒的。
圖:致遠艦與鄧世昌
然而,歷史檔案留下了一些耐人尋味的細節。
原來,早在北洋水師與日本開戰之前,水師高層曾經下發過命令,叫各軍艦把艦上側翼的魚雷都拋棄,丟到水中,北洋水師高層為什麼發這個命令呢?
事情原來是這樣的,當時北洋水師知道,自己將要面對的敵人,不是什麼海盜,也不是什麼小國的兵船,而是幾乎同樣強大的日本帝國海軍,日本海軍的火力強大,炮彈不長眼睛,如果日本海軍的炮彈打中了我艦側翼的魚雷,魚雷發生爆炸,就會把自己的艦給炸沉,這是相當危險的。
所以在開戰之前,北洋水師高層下發了這個命令。但是,鄧世昌沒有執行這個命令,致遠艦忽視了這條軍令,所以就把魚雷留在側翼的發射管里了。
從致遠艦事後中彈引爆魚雷的後果看來,北洋水師的軍令是有先見之明的。
歷史細節二:李鴻章並不認同鄧世昌的殉國之舉
我們知道,鄧世昌壯烈犧牲之後,清政府對鄧世昌給予了大力褒獎,又是巨額撫恤金,又是追贈太子少保,等等各種,民間對鄧世昌也歌頌不已。
然而,歷史資料顯示了有趣的另一幕:在北洋水師的戰後總結會上,北洋水師高層對鄧世昌的殉國做法非常不滿,他們認為,軍艦被敵軍打沉了,只要將領本身盡了力,那就是無罪的,應該儘力逃生,不應該殉死。
圖:鄧世昌
換句話說,依照老規矩,軍艦的管帶要與軍艦共存亡,你的艦都打沉了,你還活著幹什麼?事後北洋水師高層認為,鄧世昌在致遠艦中彈爆炸沉沒之後,沒有儘力逃生,應該是因為抱有這個心理。
然而,北洋水師高層的意思恰恰相反:你作為一個將領,只要儘力殺敵,艦艇被敵軍擊沉,你不必殉死,你應該逃生,為國家多保存一個將才。
於是,為了吸取失去鄧世昌的教訓,北洋水師緊急制定了《海軍懲勸章程》,對戰時毀損戰艦的將領官兵,進行寬待,北洋水師的後台大老闆李鴻章也認為,鄧世昌此舉不值得提倡,明令北洋水師全體官兵,不要效仿。
這段往事的出處之一,是史料《清史稿》卷462,列傳249:
「已,致遠彈藥盡,被擊,總兵鄧世昌戰死。自是連喪五艦,不復能軍。汝昌猶立望樓督戰,忽座船炮震,暈而仆,舁以下。汝昌鑒世昌之死,慮諸將以輕生為烈,因定海軍懲勸章程,李鴻章上之,著為令。」
歷史細節三:鄧世昌也許想靠近日本軍艦發射魚雷
我們許多歷史讀物一直以來,都是這個說法,說鄧世昌駕駛致遠艦,沖向日本軍艦,是為了撞擊日本軍艦、和它同歸於盡。
然而,近些年考古研究的發現,對於這一點,又有了新的看法。
2014年,國家文物局水下遺產中心在遼寧丹東黃海海域發現了一艘沉沒戰艦,命名為「丹東一號」,後來經過對大量打撈物的辨認,相關研究人員一致傾向認定:「丹東一號」就是當年鄧世昌的「致遠號」戰艦。
圖:丹東一號
確定了致遠艦遺骸的身份之後,水下考古人員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細節,他們在致遠艦的地方發現了一顆魚雷,並且發現,魚雷的引信已經插上了雷管。
這說明了什麼呢?這說明,當時致遠艦的魚雷,已經處於隨時準備發射的狀態,為什麼要處於上膛待發的狀態呢?答案是:致遠艦已經準備好,要向日本軍艦發射魚雷。
換句話說,鄧世昌當時下令致遠艦全速快進、爭取以最短的時間逼近日本軍艦,也許他的目的不是為了撞沉日艦,而是為了貼近日艦,向它發射魚雷。
為什麼要以最快的速度逼近日艦、然後再發射魚雷呢?直接從遠處發射,不就可以了?其實有兩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是當時射程的限制,當時兩艦相隔太遠,魚雷的射程達不到。
第二個原因,是增加命中率,要知道魚雷這個東西在當時,是一種先進武器,北洋水師的魚雷手,訓練不足,平時操演的時候早就知道,魚雷這玩意兒雖然威力強大,但是它命中率低,通常要打好幾枚,才有一枚擊中的。
這就是致遠艦必須儘快逼近日艦,然後再發射魚雷的原因。
當然,也許鄧世昌有兩手準備,先儘快逼近日艦,逼近之後,要麼發射魚雷,將日艦擊沉,要麼呢,就撞它,把它撞翻,這樣想,也是有可能的。
可是,人的心理活動,畢竟外人無法探知,鄧世昌到底怎麼想的,誰知道。
馮學榮,70年代生人,現居香港,知名作家,讀史人,著有《日本為什麼侵華》、《親歷北洋》、《不忍面對的真相》、《隱動力》等,是「別等」效率手冊的忠實踐行者與受益者。


TAG:馮學榮讀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