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識自本心,見自本性

識自本心,見自本性

識自本心,見自本性

作者:蘇樹華

當我們回想過去的時候,過去的事便在我們心中呈現出來。在我們心中呈現出來的事,它便是我們心中正在發生的事。當我們設想未來的時候,未來的事便在我們心中呈現出來。在我們心中呈現出來的事,它便是我們心中正在發生的事。

過去的事,皆在我們心中。未來的事,皆在我們心中。現在的事,也在我們心中。我們的這個心,隨緣現相,不留朕跡,佛家雲「應無所住」,儒家雲「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道家雲「為而無為」,陽明先生雲「隨感而應,無物不照」。老子云:「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朴。」老子所說的這個「我」,是本體論意義上的「大我」,是良知心體,是妙明真心,而不是四大和合的「小我」。老子所說的「民」,是本體論意義上「現相」「作用」,而不是天下百姓。若把老子所說的「我」,當作是「最高領導」,把老子所說的「民」,當作「天下百姓」,那麼,老子的「無為而治」,那就成了最高領導不作為,天下就有條有理了。豈有此理?稍有頭腦的人,都不會這樣想。老子的意思是說,我們不胡思亂想,我們不作繭自縛(清凈,無為),我們的天下,便是一個太平的天下。我們的境界,便是一個本然的條理。

此心本來「清凈無為」,此心本來「應無所住」,而不是強行他「無為」,而不是強行他「無住」。凡夫被幻相所惑,不識此心,隨著幻事的生住異滅而欣厭取捨,是故清平的世界便成了煩惱的世界。因此之故,儒家令人「克己復禮(理)」,道家令人「返璞歸真」,佛家令人「回歸自性」,儒釋道之教,皆是返本還源之教。若是復歸了這個理,還源了這個真,回歸了這個性,則儒家謂之大同世界,佛家謂之極樂世界,道家謂之全真世界。或曰極樂世界,或曰大同世界,或曰全真世界,這是本然如是的自心世界,而不是物理世界,而不是「事實上的君子國」。自古以來,無有「事實上的君子國」,即使未來也不會有「事實上的君子國」。

聖人之行,應緣而作。堯舜應緣而作,周公應緣而作,孔子應緣而作,也只是良知心體的本然如是,也只是清凈法身的本然如是。良知心體,即是清凈法身。清凈法身,即是良知心體。良知心體,人人皆同。自性法身,個個無別。此心是佛,此心是聖,從這個意義上說,堯舜即是周公,周公即是孔子,孔子即是東方佛,釋迦即是西方聖。佛之與聖,名異而實同。象山先生云:「東海有聖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西海有聖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南海北海有聖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千百世之上有聖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千百世之下有聖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1]西方聖人,東方聖人,三世諸佛,歷代祖師,此心同,此理同。此心此理,只是這個古今不異、自他不二的無相真心。若欲見得古今聖賢、三世諸佛,只須見得自家的良知心體,只須見得自家的無相真心。自家的良知心體,自家的無相真心,是古今聖賢、三世諸佛的真身,也是諸人「本真的自己」。

不明自心,不見自性,則見聞覺知,起心動念,總在二元相對的人慾里,總在自他有別的煩惱里。弘忍大師說:「不識本心,學法無益,若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即名大丈夫,天人師,佛。」[2]若用儒家的話說則是,不明明德,不致良知,相上作為,則徒勞無益。明了明德,致了良知,即名大人,即名聖。


[1]《陸象山全集》。

[2]《六祖法寶壇經》。《大正藏》第四十八冊,第三四九頁上。

識自本心,見自本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禪宗文化 的精彩文章:

從別人的身上照見自己
發菩提心和生慚愧心

TAG:禪宗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