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從何家村窖藏到哈達溝窖藏:大唐著名金器專題大賞篇

從何家村窖藏到哈達溝窖藏:大唐著名金器專題大賞篇

原標題:從何家村窖藏到哈達溝窖藏:大唐著名金器專題大賞篇



從何家村窖藏到哈達溝窖藏:大唐著名金器專題大賞篇


盛世輝煌


唐代是中國金器的巔峰。唐代也盛行服食金丹,認為以黃金為食器可延年益壽,同時上層社會喜愛聚會飲宴,因此金器成為需求極盛的日用品。展品中有多件金杯、金碗,其中一件鴛鴦蓮瓣紋金碗,碗內底是一朵華美的多重寶相花,碗壁滿布蓮花瓣,蓮瓣內還裝飾鴛鴦、野鴨、鸚鵡、狐狸等,碗底圈足內裝飾一隻飛翔的鴛鴦,生動傳神,堪稱唐代金銀器的代表作。

更多的金器呈現出多元文化交融的特色受中亞粟特、西亞薩珊和地中海沿岸東羅馬等地金器的影響,展覽中伎樂紋八棱金杯外壁飾有高浮雕伎樂人物,人物既有胡服也有漢服,把手上還飾有兩個胡人頭像;鎏金八曲銀長杯形狀是對薩珊波斯式銀器的模仿;摩羯戲珠紋金花銀盤中,摩羯的形象已經是中國化的龍首魚身,與印度傳來的鰲魚怪獸大不相同……


同時期北方最具特色的金器是蹀躞(dié xiè)帶,游牧民族因生活所需,常在腰帶上系佩生產工具及刀、礪石、火石袋等器物。展覽中有一條內蒙古錫林郭勒盟出土的一套狩獵紋碟躞帶,帶飾由13件金銙、刀鞘、佩刀等組成,帶扣及鉈尾表現獵人騎馬拉弓與獅子相搏的生動場面。這種帶飾曾被唐初官制所借鑒,規定武官五品以上佩蹀躞七事(文字引自南京博物院《金色中國》特展)。


摩羯戲珠紋金花銀盤


唐代 陝西歷史博物館藏




鎏金鐵芯銅龍


唐代 1975年出土於西安南郊草場坡


陝西歷史博物館藏


這件銅龍為鐵質,通體鎏金,身體細長,兩隻有力的前腳緊扣地面,龍頭與上身呈「S」型,龍嘴張開,露出牙齒和彎曲的龍舌,龍尾叢高高上揚的後肢處反折向龍頭上方。整條銅龍身體流暢,極富動感,體現出唐代龍的生動美與氣勢美,堪稱精品。


鎏金雙狐紋雙桃形銀盤


唐代 1970年窖藏出土於陝西省西安市南郊何家村


高19厘米,最大徑22.5厘米


陝西歷史博物館藏




盤呈相連雙桃形,錘碟成型。在盤底兩桃中心處錘出一對相向而行的狐狸。雙狐周身飾鎏金。將器物製成桃形,應源於國人對這種果品的熟悉和喜好;白狐、玄狐在唐代屬上瑞。器物從造型到紋飾深受波斯薩珊藝術風格的影響。


162 鎏金刻花海棠形銅盤


唐代 1959年西安市東郊出土

陝西歷史博物館藏



鎏金刻花捲草紋銀匜(俯視圖)



鎏金刻花團花紋大銅碗


唐代 徵集


陝西歷史博物館藏



鎏金海獸紋銀蓋碗


唐代 1958年陝西省耀縣柳林被陰村出土

陝西歷史博物館藏



鎏金寶相花紋銀蓋碗


(碗,俯視圖)




53 鎏金寶相花紋銀蓋碗(蓋)


唐代 1970年窖藏出土於陝西省西安市南郊何家村


通高11.7厘米,口徑21.7厘米,底徑12.2厘米


陝西歷史博物館藏


銀質,鎏金。有蓋,深腹,圈足,蓋似覆扣的侈口蓋,大於碗口一周。蓋頂中心部位飾一簇圓形寶相花,外飾等距離六簇寶相花。碗腹亦飾六簇大型寶相花。紋飾皆鎏金。


150 鎏金刻花銀匜


唐代1970年窖藏出土於陝西省西安市南郊何家村


通高8.4厘米,口徑20-22厘米,足徑11.9厘米


陝西歷史博物館藏




盥洗器,銀質。侈口,單流,弧腹,圈足外撇。外壁飾鴛鴦銜枝紋,並以折枝五瓣花相間。工藝上先錘鍱出花紋輪廓,再以陰線刻劃細部。紋飾鎏金。


149 摩羯紋海棠形金杯 右邊

唐代1983年西安太乙路出土


高3.5cm ,杯口最大徑13.1cm,最小徑7cm,重174g


陝西歷史博物館藏


鎏金仰蓮瓣紋銀罐 中間


唐代 1970年窖藏出土於陝西省西安市南郊何家村


陝西歷史博物館藏


鎏金刻花摩羯紋八曲銀長杯 左邊


唐代 1955年陝西省西安市文管會移交


陝西歷史博物館藏



金杯是唐代達官顯貴使用的飲酒器,至今發現極少。此件金杯,造型奇巧玲瓏,裝飾富麗典雅,也是目前僅見的一件,實為罕見之珍寶。杯為侈口、淺腹、圈足。杯體為四瓣海棠形,杯內底中心錘鍱出凸起的摩羯戲寶珠紋、底紋則是鏨刻細密的水波紋。杯口沿內側與圈足外側各飾一周花瓣。


144 鎏金花鳥紋銀碗 中間


唐代 1970年窖藏出土於陝西省西安市南郊何家


陝西歷史博物館藏



銀碗為侈口,圜底,腹壁較直。在醒目處鏨刻花紋,紋飾經鎏金處理,通體飾細密的魚子底紋。碗心及足底各有一朵雲勾瓣寶相花,腹內壁飾四朵闊葉折枝花,枝葉之間點綴流雲紋,外壁在纏枝花草之間鏨刻一對鴛鴦、兩隻鸚鵡。


上右 鎏金蔓草花鳥紋高足銀杯


唐代 1982年西安韓森寨電車二廠出土


陝西歷史博物館藏

口徑7.7厘米,足徑4厘米。多曲圓形杯體,侈口厚唇,深腹,中部有一折棱,下接細柄高足。高足上端為一圓餅狀托盤,中間有一算珠式的節,下部外撇張開,足沿為花瓣形。杯身以折棱為界鏨上下兩層花瓣,每瓣內飾萱草以及鴛鴦、喜鵲、鴻雁等飛鳥,花瓣邊沿以


忍冬花裝飾。


高足杯不見於中國傳統器型,它最早出現於歐洲羅馬時代,拜占庭時代沿用,在唐代以前就已傳入中國。由於薩珊控制著中國通往拜占庭的交通要道,羅馬—拜占庭式器物對唐代金銀器的影響也有可能是間接的。


上左 鎏金蔓草花鳥紋八棱金杯 03


唐代 1982年西安韓森寨電車二廠出土 陝西歷史博物館藏


鴛鴦蓮瓣紋金碗


唐代 1970年窖藏出土於陝西省西安市南郊何家村


一對兩件 高5.5 厘米,口徑13.5厘米


陝西歷史博物館藏 一級甲等文物


鴛鴦蓮瓣紋金碗代表了盛唐時期我國北方金銀器製作的高度成就。從現在掌握的資料看,這是唐代金銀器中僅見的最堂皇的金碗。金碗多為皇帝所使用。


碗錘擊成型。侈口,圓唇,鼓腹,平底,喇叭形圈足。器身滿飾珍珠地紋,腹部捶出雙層仰蓮瓣,上層蓮瓣中分別鏨鴛鴦、鸚鵡、鴻雁、鸛翎、鹿、狐、獐、兔、鴨等珍禽異獸;下層蓮瓣內刻忍冬花草。碗內底刻寶相花。圈足飾方勝紋一周,內刻鼓翼雲端的飛鳥一隻及流雲數朵,底沿以小聯珠綴成。碗內壁有墨書重量 「九兩三」(實際稱重,為九兩半)。


138 金杯


唐代 1965年西安白廟村出土


陝西歷史博物館藏



鎏金銅缽、金花飾件、「開元通寶」金錢、金盒


上左05鎏金銅缽


1952年西安市新市區工程處移交


陝西歷史博物館藏


上右06金花飾件


唐代 湖北鄖縣李泰墓出土


湖北省博物館藏


下 「開元通寶」金錢


唐代 1970年窖藏出土於陝西省西安市南郊何家村


陝西歷史博物館藏



127 金獅子


唐代 湖北鄖縣李泰墓出土


湖北省博物館藏





123 狩獵紋金碟躞帶組件


唐代長167厘米,內蒙古錫林郭勒盟蘇尼特右旗出土


內蒙古博物院藏



此帶系黃金所造,帶飾由13件金銙、刀鞘、佩刀等組成,帶扣及鉈尾表現獵人騎馬拉弓與獅子相搏的生動場面。為突厥貴族帶飾,紋飾反映了突厥族在草原上的狩獵生活情景,對研究唐代突厥族的生活習俗提供了真實可靠的資料。這種帶飾曾被唐初官制所借鑒,規定武官五品以上佩蹀躞七事。


122 摩羯戲珠紋金花銀盤為葵花形盤


唐代內蒙古赤峰市喀喇沁旗哈達溝門窖藏出土


內蒙古博物院藏




在六瓣葵花上各鏨花卉圖案,花卉內容有兩組,相間排列。盤心凸鏨雙魚圖案,雙魚相向而游,頭部為龍首,盤中心為一火焰寶珠。摩羯紋大約在兩晉時期隨佛教傳入我國,從東晉到唐代的文獻中均曾提到摩羯,目前所見較早的摩羯紋金銀器為隋唐時期,形象與印度摩羯紋已開始有所區別。此盤摩羯頭部與印度摩羯相似,但身體已是鯉魚模樣,體現了中國化的傾向。


摩羯紋金花銀提梁壺


唐代 內蒙古赤峰市喀喇沁旗哈達溝窖藏出土


內蒙古博物院藏




銀壺捶揲成形,直口,頸細而直,壺蓋直口折沿,從蓋沿伸展出四瓣花狀銀片,蓋面高隆,上有寶珠形鈕,上接銀鏈,肩部扁圓,壺腹先內收,至下部外展,略似束腰形,橢圓形平底,肩部對稱鳥形耳,上以銀環套接寬頻式提梁。壺身飾兩摩羯,中有火焰寶珠,紋飾鎏金,魚子紋為地。


雙獅紋金鐺和鎏金蔓草鴛鴦紋銀羽觴


上 雙獅紋金鐺


唐代 1970年窖藏出土於陝西省西安市南郊何家村,


高3.4、口徑9.2、柄長3厘米,重269克


陝西歷史博物館藏





為捶揲成型,單柄呈葉芽形,下有三獸足。在鐺的外底部中心分出九條水波紋曲線,將外壁分成九個「S」形區間,內鏨刻出雙鳥銜綬、銜方勝、力獅及花卉等紋飾,整體構圖協調華美,體現了唐代金銀器富麗華美特點。器物上區分構圖,是西方金銀器中常見構圖方式。金鐺內底部以雙獅為中心、周圍環繞麥穗紋圓框,是薩珊金銀器中常見的「徽章式紋樣」。


鐺這種器形是中國傳統的,在南北朝時就已出現,有茶鐺、酒鐺、葯鐺等。這件金鐺在造型方面也很有特點。通常圜底的器物上配以三個遒勁的獸腿為足,雖然沉穩,但很容易顯得造型獃滯。


下 111 鎏金蔓草鴛鴦紋銀羽觴


唐代 1970年窖藏出土於陝西省西安市南郊何家村,


高3.2厘米,長徑10.6厘米,短徑7.7厘米


陝西歷史博物館藏


羽觴是中國古代的一種盛酒器具,外形橢圓,淺腹,平底,兩側有半月形雙耳,亦稱其為「耳杯」。羽觴出現於戰國時期,盛行於漢代。唐代羽觴主要仿自漢代漆器,唐以後罕見羽觴。這件羽觴在工藝上採用鎏金鏨花的方法製成,花紋裝飾自然、流暢、活潑。器底的花層較多,內壁的折枝花枝蔓流暢,花繁葉茂,並與花鳥紋有機結合在一起。此件羽觴1970年西安市南郊何家村窖藏出土,為國家一級文物。


伎樂紋八棱金杯


唐代,1970年窖藏出土於陝西省西安市南郊何家村,


高6.4厘米,口徑7.2厘米


陝西歷史博物館藏



伎樂紋八棱金杯具有明顯的波斯薩珊王朝金銀器風格。杯為八棱形,八條棱分隔出的每一面上都有一位高浮雕的胡人舞伎形象,他們都身著短衣,寬褲曳地,頭戴卷檐尖帽或瓦棱帽,他們手中持有拍板、小鐃、洞簫、曲頸琵琶等中外樂器,諸樂器隋唐時期屬西涼、龜茲、高麗樂器種類,而樂伎的服飾和髮式則具有當時粟特特色。有的還正在翩翩起舞。杯柄和杯底、八棱都作聯珠紋,這也是波斯薩珊王朝金銀器的典型做法。杯柄上還裝飾一對相背的側面胡人形象。


銀鎏金狩獵人物紋馬鞍飾


內蒙古呼和浩特市徵集 內蒙古博物院藏






159 鎏金刻花鴻雁紋銀渣斗


唐代1982年西安文物商店移交陝西歷史博物館藏






渣斗,也稱唾盂,是古代較為常用的生活器皿。


158 鎏金刻花魚紋銀碗


唐代 1983年西安東郊二道巷出土


陝西歷史博物館藏




右下:金筐寶鈿幾何紋金球012


唐代 1971年西安市六村堡徵集 陝西歷史博物館藏


鎏金銅馬鑣09


唐代 1955年陝西西安白家口出土 陝西歷史博物館藏


刻花龍形金飾片10


1970年乾縣臨平公社出土 陝西歷史博物藏


鎏金銅馬鑣11


1955年陝西西安白家口出土 陝西歷史博物館藏



鎏金刻花雙龍紋銅牌飾


1971年陝西省土產公司庫房揀選


陝西歷史博物館藏





唐銅鎦金鋪首西安博物院藏





































本文圖片資料均為樂藝會藝術圖庫資料,版權所有。


歡迎轉發,謝絕未經同意自行拷貝至自己公微號


文字編輯自網路展覽資訊


微信公眾號轉載請聯繫後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樂藝會 的精彩文章:

宋代筆記中愛吃魚的和尚發明的烹飪新法:祥宏講夷堅之圓真僧粥
廟大王要娶人間女被大神阻止的故事:祥宏講夷堅之嵊縣神

TAG:樂藝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