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研究發現:說謊竟存在次數限制,而人體這個部位起到的作用最大

研究發現:說謊竟存在次數限制,而人體這個部位起到的作用最大

長久以來,人們一直被灌輸一種思想:誠實是一種難能可貴的品質,與之相反的是,撒謊是一種錯誤的行為方式。並且,這種觀念更多是由成年人向價值觀尚未成型的小孩子反覆強調。

久而久之,誠實守信成為人類社會通用的教育法則,但是人們過多的關注於誠實與否,卻從未研究過撒謊這種行為的成因以及對人類本身產生的反作用。

最新一項關於撒謊行為的研究結果顯示,人類撒謊擁有慣性,一旦一個人開始撒謊就很有可能會一而再再而三的繼續撒謊。並且在人們接二連三撒謊的同時,人們腦部產生恐懼、焦慮和情緒反應的關鍵部位——杏仁核出現變化。

人們撒謊時身體出現的這種變化,正如義大利作家科洛迪《木偶奇遇記》中的主人公匹諾曹一樣,一旦匹諾曹撒謊,他的身體器官就會出現變化——鼻子變長。只不過人們撒謊改變的是不可見的腦部,而匹諾曹改變的是面部器官。

據心理學家介紹,剛咿呀學語的2歲幼童就已經存在說謊的可能了,但大部分人並不是在絕大多數情況下都說謊的,或者可以說是人撒謊的次數是存在某些限度的。這意味著,人體本身存在干預人類撒謊與否的機制。

神經學家通過實驗確認了這種機制的關鍵就是杏仁核,當一個思想健全的人想要撒謊的當下,腦部的杏仁核會產生一些類似於恐懼謊言被揭穿、不誠實的焦慮、被道德譴責的愧疚感等負面信號,這些信號有可能會及時阻止謊言脫口而出。也有可能被更大的誘惑抵消減弱,再次面臨相似謊言時,毫不猶豫地選擇撒謊,從而產生撒謊慣性。

筆者:三體—小遙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學宇宙探索人 的精彩文章:

「塑料石頭」已威脅到海洋生態平衡,未來它們將成殺害人類的兇手之一
極為奇葩的科學家,直播30次作死試驗,用生命證明科學是有趣的

TAG:科學宇宙探索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