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用一首詩做設計,52天建成一座院子,帶火一整個村莊!

用一首詩做設計,52天建成一座院子,帶火一整個村莊!

因為一座建築

復活了整個鄉村

......

- 成都 竹里 -

NO.1| 壹

從成都主城區向西出發,

行過50餘公里,

一路上鋼筋水泥的城市漸漸退去,

竹林深處,

一座青瓦木質的建築,

在日暮時分亮起暖黃的燈影,

平添了幾分幽幽意境。

這裡是成都崇州道明鎮龍黃村9組,

曾經川西「林盤」村落中的一個,

如今因為一座「網紅建築」——竹里,

煥發出嶄新的生命力。

川西林盤,發源於古蜀文明時期,一般由林園、宅院及其外圍的耕地組成,是一種集生產、生活和景觀於一體的複合型居住模式。林盤通常是以姓氏(宗族)為聚居單位,呈一種分散的分布方式,形式上屬於典型的自然村落。其生活形態和建築形式在長期的歷史積澱中,已演變為一種文化符號深深烙印於川西民風民俗之中。

從空中俯瞰,

在綠樹翠竹之間有一個「8」型的建築,

這就是「竹里」。

圓形小青瓦房與竹林、遠山、田野相映,

山環水復,曲徑通幽,

儼然一副詩情畫意的情態。

竹里房櫳一徑深,靜愔愔。

亂紅飛盡綠成陰,有鳴禽。

臨罷蘭亭無一事,自修琴。

銅爐裊裊海南沉,洗塵襟。

這是陸遊的一首詩,

叫《太平時》,

而「竹里」的設計,

也恰恰是來源於這一首詩。

「陸遊是我們崇州的文化名片,他曾在蜀州做過通判。於是我們從他的作品中找到了一首與道明翠竹愔愔的閑適生活最為契合的詩。」

「竹里」這個名字,便是取自這首詩的頭兩個字。

在落成後短短兩三年的時間裡,竹里受邀參加北美最大建築盛會芝加哥建築雙年展,還作為中國「未來鄉村建設」的展品入圍威尼斯建築雙年展,《A+U》《時代建築》等頂級建築報刊更是爭相報道。

NO.2| 貳

其實這裡還是有名的竹藝村,生活在村裡的村民,幾乎都依靠編織竹籃、草帽等手工藝品為生,竹子成為了這裡最重要的元素。

然而如何更好地保護竹藝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如何使村莊獲得新的生機,成為了擺在時代面前的一道命題。

以川西林盤為生態本底,用一種新興的模式,結合非遺文化和竹編產業,讓它們走出去,也讓更多的人走進來,體驗到一種未來農村的新生活。

於是當地面向全球招募建築設計團隊,而設計任務書就是陸遊那首詩。

招募發出短短一個月,前來競標的設計團隊包括來自中、日、韓三國的近30家,他們提出了30種對陸遊這首詩的解讀。

最終,建築與城市規划出身的袁烽及他的團隊拿下了「竹里」。他對川西林盤有著屬於自己的體驗和感觸。

我在這裡做這個建築不是要做現在時,而是希望它就像川西林盤的一顆種子,在未來的某天可以抽芽生長。

「竹內有築、竹里有院、竹外有田」的詩意情如何實現?

設計師提前一個月在上海工廠化預製了80%木結構構件,只用了52天便完成了所有安裝。

由70%輕型預製的鋼木結構撐起的一個內向重疊的雙曲環形屋面,層層青瓦疊羅搭砌,且每一片的放置角度與大小尺寸都經過了參數化建模的精密計算。

為了還原陸遊詩中的太平意境,他們建造了成都最詩意的竹林,讓建築被竹林簇擁著,與周圍的樹林、青山、田野融為一體。

兩個院落內向迂迴,曲徑通幽,扭變彎曲的青屋瓦面,純木的房梁牆面,360°落地窗帶來極致的光感,傳統與現代完美融合。

不論是如簾的雨水亦或灑落的陽光,都會藉由傾斜的疊嶂青瓦順延流下,與外界形成一層天然的隔斷。

閑來臨摹一紙《蘭亭集序》,興起彈奏一曲《高山流水》,透過環形相接的玻璃,抬頭即是澄藍天色與青翠竹林相互交疊。

此間的光影、流動的雲霞、輕柔的林間風……都成了歸屬於建築的一部分。

在檐下環形廊房的桌邊坐下,泡幾杯竹葉青蓋碗,輕呷一口,悠然的心境不用任何渲染便呼之欲出了。

NO.3| 叄

除了生活在這裡的原住民,如今村子裡多了很多新村民。

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袁烽,法國利摩日國立美術學院老師、當代藝術家劉偉福,中國青年詩人、巴金文學院簽約作家馬嘶,傳統生活美學踐行者馮瑋以及國外建築大師,美學大師和書法家等,他們想要共同打造一個生態美學的宜居村落。

特別的,為了不破壞當地的樹林,這裡有許多樹都直插進房間內,在房裡能看見一棵用落地窗圍著的樹,抬眼見樹,也是一種別樣的村落體驗。

這裡不再只是山丘竹林、田野炊煙鄉間,與藝術、設計的碰撞,鄉野的一切早已有了新的氣象。

竹影青牆,梧竹幽居,竹與建築相映成趣,也形成了「田中有廬,竹林掩映,小橋流水」的畫面。

NO.4| 肆

有人說,在川西林盤上,如果你看到了成片竹林,就能找到人家。

而「竹里」只是眾多人家其中的一個院子。

雖然遊客多了,村子熱鬧了,但村民依然保持著過去的生活,走在村子裡便能看到家家戶戶依然做著竹藝的手工。

這裡還是原住民的家,我們不讓他們遷走,而是在原有的基礎上進行翻修再創造,在5,6點鐘時,原住民還會端上自己的飯在院子里招呼大家吃。」

正是這種溫情脈脈的鄰里關係讓村子顯得更有人情味。

而與原住民一起生活,才能創造出更多人性化的藝術空間。

村子裡又相繼多了竹編博物館、三徑書院、來去酒館、遵生小院等一系列建築空間。

風穿過竹林簌簌作響,踏著鋪滿竹葉的宣鬆土路,空氣里是來自田野清冽的氣息。也許與大地離的越近,便越尋得到鄉愁。

田間散步回來,坐在老鄉家的院子里呷一口大碗茶,解渴解乏~

或者尋著酒香走到僻靜的小酒館,且喝一杯,忘卻了今夕是何夕……

從城市到鄉村,在這裡生活還原本來的面貌,也有了更多美好的想像。

竹里不只是一個院子,而是一個鄉村新的開始。

來源:鄉村民宿設計

關注品慢生活,這裡承載著您的詩與遠方!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品慢生活 的精彩文章:

60款·超時尚的院子,徹底美翻了
創意十足:看辣媽奶粉罐的超級72變!

TAG:品慢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