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如何跳出「優柔寡斷」的惡性循環,讓自己變得強大起來?

如何跳出「優柔寡斷」的惡性循環,讓自己變得強大起來?

時間不會等你



每天多一點決斷



彭縈   改變自己主創


ZeeTea CEO | 創業者 | 撰稿人 | 性格分析師





經濟學告訴我們,看問題不重過去「沉沒成本」,更側重於未來「機會成本」,如果你現在優柔寡斷,花 10% 的時間思考原因,另外 9

0% 的時間思考如何改變。本周末的會員語音中我會講更多的人人都要知道的經濟學常識,請期待。







如何跳出「優柔寡斷」的惡性循環,讓自己變得強大起來?


作者:趙曉璃


來源:璃語職美人(ID:crystal_words)



最近這段時間,後台總是收到這一類的提問,如果剔除問題中的具體信息,這類問題基本上可以做如下歸納與總結——


 


「我沒有主見,做決定的時候總是猶豫不決,我會問很多人的意見,然而即便聽了別人的說法依然沒有自己的主張......總而言之,每次需要自己做決定的時候會特別沒有主見,心裡又在不停地責怪自己,這到底該怎麼辦才好呢?」


 

「該怎麼辦?」成為這類人的口頭禪。


 


那麼,到底是什麼導致了我們一步步陷入了這樣的心理困境呢?又到底該怎麼做,才能擺脫無力被動的局面呢?




-  01  -


新手諮詢師的困惑:無數個「怎麼辦」,讓我身心疲憊




曾經接到過一例挺特別的職業諮詢案例,來訪者是一位新手諮詢師,為了敘述方便,我們姑且叫她「琳達」好了。


 

對琳達來說,一開始的諮詢體驗可以用「糟糕」來形容。


 


按照琳達的說法,她最開始接觸的來訪者,總希望諮詢師幫助他們做決定,比如要不要離職,到底去哪家公司,等等。


 


這些來訪者最常掛在嘴邊的也最讓琳達感到崩潰的問題就是——

「你說怎麼辦?你告訴我該怎麼辦吧?」


 


每當面對這樣的疑問,琳達胸口就會有一種受壓迫的感覺:她說這種感覺就像是有個孩子眼巴巴地望著你,希望你能給TA指出一條出路。


 


在諮詢領域,我們把這種現象稱之為「投射」:即諮詢者很容易把對父母的期望投射到諮詢師身上,並且他們傾向於認為,諮詢師既然經過了專業培訓,就一定有辦法解決自己的問題。 




如果是一名新手諮詢師,特別容易被一系列的「怎麼辦」擾的精疲力盡:你不斷地給TA建議,TA都拒絕接受,並說出一系列反駁的理由;你兜了一圈最終無力地發現,諮詢者的困惑沒有得到任何實質性的進展,TA永遠處於做和不做、這樣還是那樣的選擇中舉棋不定。


 


如果是一名經驗老道的諮詢師,TA就會很快意識到:

對於這類諮詢者,最關鍵的問題不是「怎麼辦」,因為不論怎樣的「怎麼辦」,諮詢者根本就沒有辦法面對和承擔。




-  02  -


優柔寡斷的根源:自體—客體的混亂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心理困境?


 


在《心靈的面具》中提到了一種心理防禦機制,叫做「自體-客體融合」,也叫做「失區別」,典型的表現為:


 


「你變成了他人要你變成的那個人。你變成了他人要求你成為的那個樣子以避免令你困擾的情緒出現,常見的是對喪失的恐懼。」


 


先判斷一下,你是不是這樣的人呢?


 


1、你特別擅長照顧周圍的人,然而除了他們需要你做事之外,你很少感受到存在感;


 


2、你是個很好的傾聽者,朋友一旦遇到問題,不論生活還是情感上的,都喜歡找你說,你讓他們覺得放心;


 


3、在父母眼裡,你是貼心的「小棉襖」:你特別能夠領會他們的期待和要求,並會通過各種途徑滿足他們;


 


4、你在人際關係中常常忍辱負重,你會竭盡所能滿足他人要求,不過通常周圍人並不能像你這般理解或體諒你,你的伴侶也不太關注你,你很渴望得到對方的關注和體貼,但結果總是大失所望......


 


是什麼一步步剝奪了你應有的主見和自我意識?




事實上,「自體」與「客體」的關係可以理解為「我」和「你」的關係:這是一個人內心從嬰兒到成人逐漸發展的過程。

在孩子成長的初期階段,TA的內心需要無數次的回應與確認,例如:我這麼做可以嗎?這麼做好嗎?我可愛嗎?等等。嬰兒需要從媽媽的眼裡看到自己,這時候的母親就充當了一面「鏡子」的功能:她需要讀懂嬰兒的需求,並且替嬰兒表達出這樣的需求,同時能回應嬰兒的內心感受。


 


在嬰兒階段,媽媽就是嬰兒的「自體客體」,發揮著滿足嬰兒的功能:如果此時的媽媽能夠滿足嬰兒的需求,令嬰兒感到自己的完整,就會感受到「被理解」,從而內心會充滿力量。


 


只有嬰兒從媽媽這裡得到足夠的支持力量,隨著TA年齡的增長,在一步步感受挫折的力量後,TA會逐漸學會分離,逐漸將自體客體功能內化,漸漸地TA的自體也會越來越強大。


 


而如果媽媽並不具備自我照顧的功能時,她無法做到孩子的功能延伸,她會需要孩子服從她:這個時候,孩子需要成為媽媽的「自體客體」,承擔起滿足媽媽需要的功能。最常見的例子,就是很多媽媽會要求孩子「聽話」,要求孩子能夠觀察並照顧到媽媽的情緒,要求孩子配合父母的步調和要求,要能學習好給父母爭氣,要能乖巧懂事,知道給父母端茶送水,等等。


 


在這種情況下,孩子習慣性地成為了父母的「自體客體」,隨著年齡漸漸長大,TA會變成這樣的一個人:只知道滿足他人需要,但常常忽略了自己的需要。

如果你滿足上述中的絕大多條,那就意味著,你有著服務他人的高度覺察力,不過除了你發揮照顧他人的功能外,沒有誰能關注到你的需要,甚至連你自己也不清楚,自己到底需要什麼? 


 


如果這個孩子長大後自己有需要了怎麼辦?


 


在TA的成長經歷中,TA就會習得這樣一個行為模式:

努力做事,幫別人做事,別人可能才會滿足自己;問題在於,別人並不能讀懂你的需要而滿足你。




你原本指望通過滿足他人需求,從而能喚醒他人關注你的需要:但遺憾的是,由於你從來不曾學會表達你自己,於是你的需要被殘忍地忽略,甚至連你自己都忘記了自己是誰、又到底想要什麼了。


 


而在你遇到生命中的重大問題時,你會習慣性地將他人的需求放在自己的需求之上:你不太會考慮自己到底需要什麼,你考慮更多的是他人會怎樣認為,父母會不會滿意,等等。 




-  03  -


如何跳出「優柔寡斷」的惡性循環,讓自己變得強大起來?




放在文中最開始的情境里,我告訴琳達,事實上,每個人都具備自我選擇的潛能,而我們諮詢師需要做的,就是慢慢引導對人,激發或喚醒對方內心深處的需求和渴望。


 


那麼,對很多優柔寡斷想要改變的朋友們而言,又該如何通過自己的力量,慢慢跳出「失區別」的陷阱呢?


 


1、認知調整。


 


關係中,沒人規定你必須成為他人功能的延伸,你完全可以選擇做一個不具備功能、主動表達自己需要和價值的人。


 


曾經我就有這麼一位諮詢者安安(化名),她從小到大就是家裡的「乖乖女」:她的媽媽是一名醫生,事業心強;父親在外地跑銷售。 


 


小時候的安安由母親和奶奶帶大,而不論是媽媽也好奶奶也罷,都把安安當做「自我功能的延伸」。


 


媽媽要求安安做事情前都要替大人著想:晚上媽媽在家看書複習,安安就只能回自己的屋裡玩娃娃搭積木,大氣不敢出;白天奶奶在家照顧安安,由於年邁體弱,安安必須照顧奶奶的情緒,盡量表現得乖巧聽話,不能像其他孩子一樣盡情玩耍,以免給奶奶造成緊張和壓力。


 


從小到大,安安就一直很乖很聽話,高中畢業那一年,安安從媽媽的語氣里讀懂了她的期待,希望自己能學個一技之長,考慮到自己對醫學實在沒有興趣,便報考了會計專業;大學期間的安安遇到了當時的男友也就是現在的老公,畢業後由男友家人安排,去了一家國企上班,早早過上了穩定的日子;婚後第二年,安安的孩子呱呱墜地,她再次按照家人的期待和意志,放棄了職場的發展,回到家裡做起了全職媽媽......


 


可不知為何,安安越做越焦慮,和老公的關係越來越緊張,對孩子也漸漸失去了耐心:她萬分焦灼不安,一想到自己的未來,更是充滿了迷茫和恐慌,便前來尋求幫助。


 


在前兩次的諮詢中,我花了很大的精力帶著安安做了一件事,那就是轉變她的觀念和認知:我們根本不需要滿足所有人,而如果想要他人了解自己的需要,首先要做的,是做回一個愛自己的普通人,去表達自己的需要,並學會適當的拒絕。




2、應對策略調整。


 


例如在親密關係中,你可以直接表達出你的需要。




後來的安安終於鼓起勇氣向老公說出了自己想要重返職場的想法,她和我反饋說:「曉璃老師,我發現說出來之後,心裡輕鬆了很多,而我的老公說之前完全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他願意考慮考慮。」


 


從那次開始,安安逐漸學會了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半年左右的時間,她和老公的關係改善了很多。


 


3、重新認識你自己。


 


除了幫助他人,還有哪些方式可以實現自己的價值、滿足自己的需要? 


 


如果不去幫助他人,又會怎樣?


 


經了解,安安在之前的職場經歷中感覺很糟糕:原來,之前的安安在單位里一直就是「隱形人」一樣的存在,大家一有事就會想到她,會讓她幫忙,而安安做的越多,其他人需要她的地方就越多,於是,她總是感到力不從心、疲憊不堪,從來不敢打破這個「好人」的人設。




經過了幾次諮詢之後,安安如願重返職場,這一次她的職場體驗比以前好很多:她開始學著拒絕,在他人要求自己做事之前,也會掂量自己能否做到,她會向別人承認自己的無力與疲憊。


 


「曉璃老師,我現在漸漸發現,自從我學會表達自己感受後,一開始確實不習慣,但後來大家漸漸習慣了,我終於可以不用像以前那樣辛苦了,並且也發現其他同事的能力原來也不差,他們能自己搞定很多事情。」安安告訴我。


 


再後來,安安漸漸意識到了自己的價值和特長,於是安安果斷做了轉型,如今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


 


「錯誤的開始,未必不能走到完美的結束。人生沒有什麼事是一定的。都是在碰,在等,在漫漫尋找。」——《流蘇與娜拉》



本文授權轉載自微信公眾號:

璃語職美人(ID:crystal_words)


作者簡介:趙曉璃,資深職業生涯規劃師,國家心理諮詢師,職場作家,累積諮詢時長2000+小時。自媒體微信公眾號「璃語職美人」(crystal_words),新浪微博@趙曉璃。


封面圖 by Roman Klonek




本周末的會員語音




很多人不開心是因為他們沒有學經濟學。比如,單單機會成本這一個概念,就足以慰藉人生中百分之八十的糾結和痛苦。因為經濟學的核心不在於怎麼看錢,在於怎麼看人。怎麼從經濟學的角度看一個人?

有什麼一定要知道的經濟學模型?想學經濟學看什麼書?

來聽聽本周末我的語音「升級你的操作系統——人人都要懂一點的經濟學」吧。




今天你做了什麼改變





上周末我們談了「讀書」,想要做一個終身學習者,閱讀是最低成本但是最高效的學習方式,我曾在三天之內寫完一個 PPT 並拿下了北京最好的商圈最好的一個位置,我在快速入門一些其它領域例如品牌、PR、管理的時候也是依靠讀書。我是如何建立閱讀習慣的,如何提高閱讀效率並有效輸出的?彭縈在上周末的語音「我的讀書經驗」里進行了詳細的分享。以下是會員反饋:





@會員 皓軒


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連古人都這麼說,那麼堅持閱讀一定錯不了。就像現在所倡導的那樣,閱讀,是一種成本最低廉的增值方式。


有的人說,閱讀有時候是一件比較痛苦的事情。看會書,就打瞌睡;工作太忙,沒有時間;書太多,無法確定自己讀什麼樣的書。其實,這些都是借口而已。試想,如果將閱讀等同於每日三餐,那麼你會不會有時間去閱讀呢?你會不會時間再忙也要去讀書呢?想像一下,閱讀能讓自己變得更加優秀,會讓自己內心充盈,生活的更加幸福,那麼,何樂而不為呢?


在心理上,將閱讀的重要性明確後,接下來就是方法論的問題了。1、明確閱讀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是提升自己認知能力、理解能力、邏輯思維能力的重要手段!2、閱讀某一大類中的權威著作or諮詢此領域的牛人,這樣通過找到決定性信息源,從而在理解某一領域節約時間;3、精讀+速讀的閱讀方式,精讀需要掌握強化本領域的基礎知識,而速讀則找到閱讀重點,對標題、關鍵詞等有印象即可,關鍵是理解作者的行文邏輯;4、想要更好的輸入,那就要不斷地輸出。閱讀後,一定要和別人分享,當你能用最直白、最簡約的話語去表達的時候,那說明你對書中的知識已理解的足夠透徹。





@會員 黃婭婷


剛開始總覺得什麼都要了解一下,看的書很雜,但實際上都是看一些有故事情節的比較接近類型才能看得進去,我看書的基本目的是為了增加辭彙量,覺得平時表達能力不夠豐富,您提到的書中的邏輯思維,我感覺這一個是我從來沒有去想思考的問題,可能這也就是這兩年我忙於工作,但明顯感受到自己的邏輯思維沒有進步。因為閱讀量上不去,所以也並沒有達到增加辭彙量的作用,當下覺得很好的一本書,過幾天可能就會忘記中間的情節,有目的的閱讀也許就是最有效的學習方式。感謝老師。




現在就加入會員




點擊「閱讀原文」加入改變自己會員,就可以在本周日聽到上期語音

「我的讀書經驗」

作為額外福利。




想知道

會員

能得到什麼?↓↓↓點擊閱讀原文,10 秒鐘加入我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改變自己 的精彩文章:

小S遭遇中年危機?女性該如何應對40不惑

TAG:改變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