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明朝讀書人和老百姓為什麼爭做「衣冠禽獸」?朱元璋告訴你!

明朝讀書人和老百姓為什麼爭做「衣冠禽獸」?朱元璋告訴你!

原標題:明朝讀書人和老百姓為什麼爭做「衣冠禽獸」?朱元璋告訴你!


提到「衣冠禽獸」,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那些表面上看起來衣冠楚楚,實際上道德敗壞、禽獸不如的人。沒錯,在當今社會,「衣冠禽獸」的本意就是指「有些人虛有人的外表,行為卻如禽獸」。因此,在當今社會,「衣冠禽獸」常用來比喻品德敗壞的人,是一個妥妥的貶義詞。?


但是,如果只知道「衣冠禽獸」的這一層意思,那就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了。因為,如果回到幾百年前,拿這個詞去形容人,說他以後一定是個「衣冠禽獸」,對方不僅不會生氣,而且還會非常高興,甚至還要感謝你的祝福——「借您吉言」。


看到這兒,你可能會想:難道我誤解了「衣冠禽獸」??



沒錯,「衣冠禽獸」可能是被人們誤解最深的一個成語了。

雖然現在的人很難對這「衣冠禽獸」這四個字產生好感,但是再往前推幾百年,也就是在明清時期,「衣冠禽獸」這個詞是非常受歡迎的。原因很簡單,那時候的「衣冠禽獸」其實是個褒義詞,是用來夸人的。


可能有些人就納悶了,這樣一個詞,怎麼可能是用來夸人的呢?別急,我們只需要弄清楚「衣冠禽獸」一詞的來源就行了。


其實,「衣冠禽獸」一詞最早源於明代官員的服飾——補服。?



補服是一種飾有品級徽識的官服,別稱「補袍」或「補褂」,從明清時期開始出現,是明清兩朝文武官員的制服。補服均為方補,均有對應的「禽獸」圖案,製作方法有織錦、刺繡和緙絲三種。

不過,明清補服略有差別——明朝時期的官補較大,製作精良,文官補子均用雙禽,相伴而飛而武官則用單獸,或立或蹲;清代的補子小而簡單,前後成對,文官綉單禽,武官綉單獸。所以,我們在觀看以明清歷史為背景的影視劇時,就會看到官員身上穿的補服了。相反,如果在明朝之前相關的影視劇中發現了官員補服,那一定是編劇和導演穿越了。


那麼,補服制度是誰發明的呢?此人就是明朝的開國皇帝、明太祖朱元璋。?



明朝成立之初,朱元璋突然發現了中國古代官服存在的一個漏洞:皇帝穿的是龍袍,但文武百官並無對應的服飾。於是朱元璋就想:我作為真龍天子,穿的是龍袍;那文武百官,也應該身穿有飛禽走獸紋飾的官服才行啊!?


於是,朱元璋下令按照文武官職來劃分補服等級,最終確立了補服制度。

《明會典》記載,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規定,補子圖案:公、侯、駙馬、伯:麒麟、白澤;文官綉禽,以示文明:一品仙鶴,二品錦雞,三品孔雀,四品雲雁,五品白鷳,六品鷺鷥,七品鸂鶒,八品黃鸝,九品鵪鶉;武官綉獸,以示威猛:一品、二品獅子,三品、四品虎豹,五品熊羆,六品、七品彪,八品犀牛,九品海馬;雜職:練鵲;風憲官:獬豸。?


因此,從明朝朱元璋時期開始,文武百官就都「化身」為飛禽走獸了。所以,後來「衣冠禽獸」就成為了朝廷官員的象徵,就像紅領巾是少先隊員的象徵一樣(此處類比只是為了說明,這都是以局部代整體的一種修辭手法)。


由於當時只有官員才能身穿綉有飛禽走獸的衣服,所以平民百姓就十分羨慕,讀書人也期待有一天能「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因此,「衣冠禽獸」在當時確實是一個褒義詞,一個帶有老百姓羨慕的眼光的褒義詞。所以,如果在明朝時期說別人以後一定是個「衣冠禽獸」,就相當於預祝對方升官發財,對方當然就非常高興了。?


但是,到了明朝中後期,官場日漸腐敗,很多官員道德敗壞,開始胡作非為,干起了魚肉百姓、為虎作倀的勾當。所以,「衣冠禽獸」才慢慢演變成「為非作歹、如同禽獸」的代名詞,具有十足的貶義;其貶義之稱,最早見於明末陳汝元《金蓮記·構釁》:「人人罵我做衣冠禽獸,個個識我是文物穿窬。」清代以後,「衣冠禽獸」一詞便被直接用做貶義了,泛指那些外表衣帽整齊,行為卻如禽獸的人,用來比喻其道德敗壞。



朱元璋作為補服制度的倡導者和發明者,可能不會想到「衣冠禽獸」最終會由一個人人羨慕的褒義詞變成一個具有十足貶義的詞語吧!


怎麼樣?你學會了嗎?不過,現在可不要隨便用「衣冠禽獸」來形容人了哦,除非那人真的道德敗壞。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妞 的精彩文章:

唐末名家孫位《竹林七賢圖》殘卷欣賞,不愧是「逸格一人」!
高貴妃懟天懟地、囂張跋扈,為什麼死後卻被封為慧賢皇貴妃?

TAG:歷史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