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園藝 > 地黃全膜壟作豐產栽培技術

地黃全膜壟作豐產栽培技術

地黃全膜壟作豐產栽培技術

地黃,別名生地、酒壺花、山煙根等,為玄參科多年生草本藥用植物,株高 10~30 cm ,莖葉表面密被灰白色多細胞長柔毛和腺毛。根莖肉質,鮮時黃色,直徑 1.5~5.5 cm ,莖紫紅色。葉通常在莖基部集成蓮座狀,向上則強烈縮小成苞片,或逐漸縮小而在莖上互生。以塊根入葯,分鮮地黃、生地黃、熟地黃等。塊根中含有豐富的梓醇、生物鹼、氨基酸、地黃素等藥用成分,具有清熱涼血、益陰生津、滋陰補血、補精填髓之功效 ,可用於熱病傷陰、咽喉腫痛、陰虛內熱、發斑發疹、吐血、肝腎陰虛、血虛萎黃、眩暈耳鳴、壯熱神昏、口乾舌絳等病症,是很多中藥的主要配劑和中成藥的主要原料。因此,近年來地黃的市場價格不斷上揚,鮮地黃平均價格穩定在 2~3 元 /kg ,生地黃平均價格穩定在 15~20 元 /kg ,平均收入 52 500~60 000 元 /hm 2 ,經濟效益看好。環縣目前中藥材栽培面積 2 500 hm 2 左右,其中地黃栽培面積 200 hm 2 以上,中藥材產業作為全縣一項扶貧產業不斷做大做強。為了使這項扶貧產業順利推進,確保農民增產增收,實現全縣精準脫貧,現將地黃全膜壟作豐產栽培技術總結如下,以供廣大農業科技工作者及農民朋友參考。

1 選地整地施肥

地黃喜溫暖氣候,較耐寒。栽培地黃應選擇氣候溫和、陽光充足、排水良好、土層深厚、土壤肥沃而疏鬆的微鹼性壤土和砂壤地塊 。前茬以小麥、玉米等禾本科作物為宜,不宜選豆類、馬鈴薯等茄科及瓜類等葫蘆科作物。

地塊選定以後,在前茬作物收穫後及時深耕滅茬,促進土壤熟化,改良土壤結構,提高土壤肥力,增強土壤蓄水、保肥能力。於開春土壤解凍後旋耕耙耱,保證耕作層無大土垡塊和殘茬,做到深、細、平、凈,上虛下實,地面平整,便於起壟覆膜。

地黃栽植密度大,施足基肥是獲得高產的保障,一般結合春季旋耕整地一次施入腐熟農家肥 25~30 t/hm 2 、尿素 500~600 kg/hm 2 、磷肥 700~800 kg/hm 2 、硫酸鉀 300~400 kg/hm 2 。

2 起壟覆膜

2.1 人工起壟覆膜

採用春季頂凌起壟覆膜,即 3 月上旬土壤解凍後即刻進行。在整好的地塊上,按照帶幅 110 cm 划行,用步犁或起壟器起壟,要求一幅只起一個壟,壟底寬 110 cm ,壟面寬80 cm ,壟高 15 cm ,用耙子將壟面整平。選用厚度為 0.008~0.010 mm 、寬度為 120 cm 的聚乙烯地膜覆蓋,壟面每隔 2~3 m 壓一條土帶,防止大風揭膜。膜與膜相接處在壟溝中間,用土壓實。

2.2 機械起壟覆膜

3 月上旬土壤解凍後,在整好的地塊上,用馬鈴薯起壟覆膜機一次性起壟覆膜,選用厚度為 0.008~0.010 mm 、寬度為 120 cm 的聚乙烯地膜覆蓋,壟底寬 110 cm 、壟面寬 80 cm ,壟高 15 cm ,膜與膜相接處在壟溝中間,用土壓實。在機械起壟覆膜的同時,人工在壟面每隔 2~3 m 壓一條土帶,防止大風揭膜。

3 品種選擇

適宜環縣種植的地黃品種有金皇后、北京 1 號、北京2 號、北京 3 號、溫 85-5 、沁懷 1 號和生津 1 號等。這些品種抗旱耐寒、抗逆性強、適應性廣、商品性好。

4 種子處理

種植地黃一般採用塊根折斷繁殖法,即無性繁殖,種子要求必須為脫毒種子。由於地黃極易感染病毒病,感病後,葉片變形皺縮、捲曲、植株變小,光合作用下降,生長勢衰退,品質變劣,塊根變小、畸形、產量降低。採用脫毒種子能夠提高品質,大幅度提高產量 。因此,種植地黃必須到種子部門購買脫毒原種或一級良種,原種種植 1 年後可留種。種子要挑選直徑 0.8~1.0 cm 、新鮮健壯、無病蟲害、無損傷的脫毒塊根作種。播種前,將其放到溫暖處催芽 20~30 d ,打破休眠期,播種時將其折成帶有 3~5 個芽眼 4~5 cm 的小段,用草木灰處理傷口,在弱光下晾曬 2~3 h 後栽種。或將折好的種子攤開,用 50% 多菌靈可濕性粉劑 500~600 倍液噴霧處理傷口,在陽光下晾曬 3~4 h 後栽種。

5 適期播種

環縣地黃播種時間一般為 4 月 15 — 30 日,地黃從播種到出苗需 25~30 d ,地溫越低出苗時間越長。播種過早,地溫低,易發生爛種現象,造成缺苗斷壟;播種過遲,生長期延遲,影響產量。

用口徑 5~6 cm 的小鏟破膜播種,用小鏟垂直破開地膜,並破土深 6~7 cm ,將其豁開,用小鏟將土擋住,將種子平放於穴中,抽出小鏟,用土將種子壓實。在破口處膜下取出細土將破口壓實,或用壓土腰帶的土將破口壓實,以利保墒增溫,防止大風揭膜,提高出苗率。一般 1 壟播種 3 行,播深5~6 cm ,株距 30~35 cm ,行距 25~30 cm ,行與行間參差交錯播種,保苗 7.5 萬 ~9.5 萬株 /hm 2 。

6 田間管理

6.1 出苗期管理

地黃全膜壟作栽培播種 30 d 左右即可出苗,此時要在田間觀察,及時破除板結,放苗、扶直、壓土。發現有缺苗,及時補苗。

6.2 掐花

有些地黃品種開花較早,提前進入生殖生長階段,消耗養分,影響產量。因此,要及時掐除地黃花果,甚至帶苞掐除,促進莖葉生長,提高光合作用效率,增加產量。

6.3 追肥

地黃全生育期應追肥 2 次。第 1 次追肥在莖葉生長期,即 6 月中旬至 7 月中旬,此時應以追施氮肥為主,促進莖葉生長,增加葉面積,一般追施尿素 150~225 kg/hm 2 。追施方法是用追肥槍在行與行間 3 株中間追施尿素或尿素水溶液。

第 2 次追肥在塊根膨大期,即 8 月中旬至 9 月中旬,此時應以追施氮磷鉀複合肥或磷酸二氫鉀為主,促進塊根膨大,增加產量,一般追施磷酸二銨 150~225 kg/hm 2 (追施方法同上)或葉面噴施磷酸二氫鉀水溶液。

7 病蟲草害防治

7.1 病害

地黃常見病害有斑枯病、輪紋病、枯萎病、病毒病,地黃斑枯病主要危害葉片,屬真菌性病害,發病時葉面有圓形不規則的黃褐色斑,並帶有小黑點,嚴重時形成整葉或整株枯死。發病初期摘除病葉,並用 50% 多菌靈可濕性粉劑 600 倍液或 60% 代森鋅 400~500 倍液進行葉面噴施, 10~15 d 噴1 次,連續噴 3~4 次。

地黃輪紋病在 6 — 8 月為盛發期,主要危害葉片,病斑圓形或近圓形,有的受葉脈約束呈半圓形或不規則形,初期呈淺褐色,後期中心略呈褐色或紫褐色,有同心輪紋,嚴重時病葉枯死。發病初期噴施波爾多液,發病盛期噴施 70% 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 500 倍液或 75% 百菌清可濕性粉劑 600~700 倍液防治, 10~15 d 噴施 1 次,連續噴 2~3 次。

地黃枯萎病,又稱根腐病, 5 月開始發病, 6 — 7 月發病嚴重,危害根部和地上莖。發病初期葉柄呈水浸狀褐色斑,葉柄腐爛,地上部枯萎下垂。可用 50% 多菌靈 1 000 倍液浸種預防;發病初期用 50% 退菌特 1 000~1 500 倍液或 50% 多菌靈 1 000 倍液灌根, 7~10 d 灌 1 次,連續灌 2~3 次; 7 月以後,可用 58% 雷多米爾、 50% 多菌靈等 600~800 倍液葉面噴霧防治, 7~10 d 噴施 1 次,連續噴 2~3 次。

7.2 蟲害

地黃蟲害主要有紅蜘蛛、地老虎、蠐螬。紅蜘蛛可選用0.9% 蟲蟎克 2 000~3 000 倍液,或威力特 1 500 倍液噴霧防治。地老虎、蠐螬可用 80% 敵百蟲可濕性粉劑 100 g 加少量水,拌炒過的麥麩或豆餅 5 kg ,於黃昏時分撒施於壟間誘殺;或用 2.5% 功夫 1 500~2 000 倍液或 4.5% 高效氯氰菊酯1 500~2 000 倍液於黃昏時地面噴霧防治 。

7.3 除草

地黃植株矮小,田間雜草發生危害比較嚴重,全生育期人工除草 3 次以上。及時清除行間及膜下雜草,減少雜草與地黃爭肥、爭水、爭光,以免影響產量。

8 採收及加工

8.1 人工採收

進入 11 月,霜降後地黃大部分葉片變黃枯死即可採收,先揭去地膜,用鋤頭或鐵鍬,在地頭或側面挖出 35 cm左右的深溝,逐株挖出,剔除蘆頭、莖葉,抖凈泥土,輕收輕放,運回加工。

8.2 機械採收

機械採收省時、省工、損傷少。採收時,先揭去地膜,割除或拔出地上莖葉,採用馬鈴薯收穫機一次性收穫。人工撿拾裝袋,運回加工。

8.3 加工

採挖出的地黃剔除蘆頭、莖葉、鬚根,清除泥土雜質即為鮮地黃。根據大小分級,並放在火炕上用微火慢慢烘焙3 d ,每天翻動 1 次,使其「出汗」。再用大火烘焙 1~2 d ,至內部逐漸乾燥、顏色變黑、全身柔軟、外皮變硬時即可取出,堆放 1~2 d 回潮,然後攤開晒乾即為生地黃。將生地黃放入罐中或其他容器中,加黃酒 50% (沒過生地黃),將罐放入水浴鍋中加熱燉至酒被吸盡,取出罐中地黃曬至外皮稍干即為熟地黃。

地黃全膜壟作豐產栽培技術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青錢柳 的精彩文章:

桃樹在寬行密植條件下的整形修剪技術
山東半島暖棚藍莓栽培管理歷

TAG:青錢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