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園藝 > 大別山區茯苓高產栽培技術

大別山區茯苓高產栽培技術

大別山區茯苓高產栽培技術

茯苓又名雲苓、松苓,是寄生在土層覆蓋乾枯松木上的菌類植物,屬真菌界擔子菌門傘菌綱多孔菌目多孔菌科茯苓屬,廣泛分布於安徽、福建、湖北、廣西、雲南、四川等地,其中,利用大別山區獨特的氣候條件和土壤立地條件栽培出的茯苓, 屬傳統栽培地道產品, 質量好,產量高。

茯苓是我國的重要中藥材,具有安神、健脾、利尿、去水腫等功效。利用大別山區獨特的氣候條件和豐富的松樹資源栽培茯苓,是踐行黨的「鄉村振興戰略」、促進農民增收的好路子。筆者在多年栽培茯苓經驗的基礎上,總結出大別山區茯苓高產栽培技術,以期為茯苓種植提供參考。

1 生物學特性

1.1 形態特徵

通常所說的茯苓即茯苓菌核,由大量菌絲及營養物質聚合而成,呈休眠狀態,皮呈黑褐色,裡面呈白色或粉紅色,球形、橢圓形,也有不規則形態,從幾百克至幾千克不等。

1.2 生長循環

茯苓菌核表面著生蜂窩狀子實體,子實體成熟後,產生灰白色孢子。孢子在適宜的條件下萌發產生菌絲體,初生為單核,單核菌絲經質配後,產生次生菌絲體,即雙核菌絲。大量菌絲和營養物質集聚形成茯苓菌核。

1.3 生長習性

菌絲體在 10~35 ℃ 條件下均可生長,最適溫度為 23~28 ℃ ;高於 35 ℃ ,菌絲易老化。菌絲體在培養基生長,要求含水量為 60% 左右、 pH 值為 5~6 。在土壤中生長要求含水量為 25% 左右,在砂壤中生長良好。子實體形成要求空氣濕度為 70%~85% 。

2 高產栽培技術

2.1 菌種製作

2.1.1 母種。配方為去皮土豆 200 g 、葡萄糖 20 g 、瓊脂 20 g 、水 1 000 mL 。將去皮土豆洗凈、切片,加水 1 000 mL ,煮沸30 min ,過濾加入瓊脂,煮至全部溶化,再加入葡萄糖攪拌溶化,補足水分至 1 000 mL ,將 pH 值調至 5~6 ,分裝於 20 mm×200 mm 試管,製成斜面培養基, 10 支紮成一捆,塞緊棉塞,瓶口向上,在 1.05 kg/cm 2 壓力、 121 ℃ 條件下滅菌 30 min 。冷卻後移入經消毒的接種箱內,將品質純正(適應當地生長、大於 2.5 kg ,呈圓型)、生命力旺盛、質地緊密的茯苓菌核用 75% 酒精消毒,再用無菌水反覆沖洗乾淨,於外皮 2~3 cm處,取 0.5 cm×0.5 cm 、厚 0.25 cm 的茯苓塊接入試管斜面培養基上。再將接種後的試管移到培養室,在 25~28 ℃ 條件下培養 5~7 d ,待菌絲布滿整個培養基即為母種。

2.1.2 原種。用 10% 松木條、 90% 小麥粒、 1% 蔗糖、 0.5%NH 2 NO 3 製成含水量 60% 的培養基,裝入 500 mL 廣口瓶,於1.5 kg/cm 2 壓力下滅菌 60 min ,或常壓下 100 ℃ 滅菌 8~10 h 。冷卻後移入接種箱,將母種接到原種培養基上,每支母種試管可接 5~8 瓶原種。接種後移入培養室培養 15~20 d ,菌絲長滿全瓶即為原種。

2.1.3 栽培種。用 65% 松木塊、 10% 松鋸末、 20% 麩皮、 3% 蔗糖、 1% 石膏粉、 0.8% 硫酸鎂、 0.2% 克霉靈製成含水量 60%的培養基,裝入廣口瓶或聚乙烯菌種袋,在常壓下 100 ℃ 滅菌 8~12 h 。冷卻後移入接種箱,每瓶原種可接 60~80 瓶栽培種,接種後移入培養室,在 28 ℃ 條件下培養 10 d ,再在 22 ℃條件下培養約 10 d ,菌絲布滿全瓶即為栽培種。

2.2 栽培料準備

2.2.1 選樹砍伐。選擇適齡松樹,大別山區以馬尾松居多,選擇胸高直徑 20 cm 左右、 10~15 年、漿液充足、營養豐富、質地疏鬆的樹木。入冬至翌年驚蟄砍伐,養分集中,經過冰凍日晒,充分乾燥後吸水,易於菌絲生長。

2.2.2 去皮留筋。松樹砍伐後 10~20 d 便可削去枝丫,去皮留筋。根據樹榦粗細,在去皮時相間留筋若干條不等。留筋即留 3 cm 寬內皮(形成層),有利於保留糖分等營養物質。樹料 7 成干時,把分散的樹料收攏至廂場邊,鋸成 50 cm 左右木段,堆成「井」字形,便於通風乾燥。

2.3 栽培場地準備

為減少運輸成本,就近選擇栽培場地,要求背風向陽、土質為砂壤土或麻骨土,以老林土最好。場地選好後,砍伐雜草、樹枝,清理乾淨,進行挖場,最好冬季開挖,深 50 cm左右,揀去草根、石頭,開好排水溝和窯廂。

2.4 「肉引」準備

「肉引」即用於接種的茯苓菌核,要求品種純正,生命力旺盛,營養豐富,質地緊密,無污染,既不能太小,又不能老化。因此,在生產「肉引」過程中要準確把握下料季節,提前備好松樹,去皮留筋,截斷,充分乾燥。於 8 月中下旬下窯接種覆土,翌年 5 月長成的茯苓菌核便可作為「肉引 」。要生產出品種純正、生命力旺盛的「肉引」,一是樹料要求節少、材質疏鬆、粗細適中;二是按要求選好廂場;三是選擇抗逆性強、產量高、商品性好的茯苓菌種;四是每窯 3~5 筒料,用菌種 0.3~0.5 kg ;五是下窯後要仔細檢查菌絲上料情況,注意防蟲、防畜害。

2.5 栽種

2.5.1 下窯接種引。 5 月中下旬,選晴天下窯,在整好的廂場內順坡開溝,長 70~80 cm 、寬 50~60 cm 、溝深 50 cm 左右,溝內撒少量生石灰消毒。然後將茯苓段木排放溝內,根據段木大小,下層 2 筒,上層 2 筒或 1 筒,段木之間要緊密接觸,每窯 7.5~10.0 kg 段木,接種 0.3~0.5 kg 栽培種,將菌種打開接種在段木上端,菌種與段木要充分接觸,用菌種袋蓋好,防污染。然後覆土,厚度約 5 cm ,呈龜背形,便於保墒和排水,邊覆土邊開挖下一條溝,橫向依次進行。當窯完一排後,再窯下一排, 2 排之間留 40 cm 空地,便於接「肉引」和管理。從上到下,每窯相互對齊,以便窯溝排水暢通。如遇長時間陰雨天,土壤濕度過大,可用地膜覆蓋。

2.5.2 接「肉引」。為提高茯苓產量和商品性,誘導茯苓定點生長,原來每窯產數個小茯苓,通過接種「肉引」每窯只長1 個茯苓,且產量較原來數個茯苓總產高 1/3 。茯苓段木下窯後 15~25 d ,一般以 20 d 為宜 ,當菌絲由接種引處向下端生長,達到段木下端時,俗稱「封蔸」,在段木下端扒開土層,接入「肉引」即 3 cm 茯苓塊,要與段木充分接觸,蓋好,覆土,防止污染。

2.6 栽後管理

茯苓接種後 7~10 d ,檢查菌絲是否上料,如發現接種失敗,應及時補接。廂場四周要用樹枝搭好圍欄,防止人畜破壞,注意清溝排水防澇漬,覆土保墒,剷除廂場雜草。茯苓栽培過程中最大的蟲害是白蟻,可用滅蟻靈、毒死蜱、克百威等拌毒餌誘殺 。生長後期露出土面的茯苓要及時覆土蓋實。

2.7 採收加工

10 月底至 11 月,茯苓生長成熟,便可採收。一般在放置「肉引」的地方結苓,用鋤子謹慎挖開土層,取出新鮮茯苓,再蓋好土,待第 2 年 6 — 7 月再收穫,俗稱「二場」。「二場」收穫後,營養一般已基本耗盡,可晒乾作為燃料。新鮮茯苓取出後,用刷子刷乾淨,堆放於陰涼處用塑料農膜覆蓋,水分蒸發,產生氣汗水,稱為「發汗」。冬季 10 d 左右、夏季 3~5 d後去皮,用專用茯苓刀加工成茯苓片、茯苓方、茯苓神等,晒乾後包裝出售。

大別山區茯苓高產栽培技術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青錢柳 的精彩文章:

盆栽黃秋葵盆景栽培技術
不同插條長度對葡萄自根苗木質量的影響

TAG:青錢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