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設計 > 三年走訪百餘人,這部景德鎮紀錄片《手造中國》,帶你探尋中國的工匠精神!

三年走訪百餘人,這部景德鎮紀錄片《手造中國》,帶你探尋中國的工匠精神!

前幾天象君推送了

一篇英國工藝的帖子

大家反饋希望

看到中國的工藝

這不象君今天就和大家聊聊

關於咱們中國的瓷器

瓷,源於瓷土,融於水火

塑於人工,成於天意

瓷器是中國最耀眼的名片之一

「CHINA」既指中國又有瓷器之意

千百年來,瓷器安靜有力地

傳道著中國人獨特的審美文化

以及如有天成的手工技藝

前段時間

一部「三無」國產紀錄片

片子無背景,無資金,無技術

卻拿下了豆瓣8.7的高分

《手造中國》前後攝製歷時三年

走訪了景德鎮百餘位手工瓷工匠

一邊兒講述著瓷從瓷土成為瓷器的過程

一邊兒又介紹著景德鎮那些

守著老手藝執著鑽研的人的故事

從每一個手工瓷匠人身上

提煉出中國人身上流淌著的文化基因

通過手造瓷器展現著中國人精神世界!

手工瓷器成為千百年來中國的名片,得益於中國「水土宜陶」的先天條件。水土是一切的起點,她最尋常,又最難測。中國制瓷匠人自古對自然賦予的水土有著難以割捨的依戀,懷著對原材料的敬畏之心,制瓷匠人將水土幻化成精美雅緻的杯杯盞盞。讓一切回到原點,探尋高貴瓷器的樸素基因。

瓷土是製作瓷器的首要條件

景德鎮瑤里的詹金福(老詹)

是為數不多的守碓(duì)人之一

水碓是最能體現中國手工

瓷器工匠智慧的發明之一

利用水流的動力

帶動石錘將瓷石錘打成粉末

用於制泥

老詹先要上山撿瓷石

然後沖洗掉瓷石表面的浮土

再把太大塊的瓷石打碎

最後才放入水碓敲打

經過水碓長達10天的敲打後

小碎塊成了細膩的泥土

這些泥土還要倒入沉澱池

反覆的淘洗,濾出雜質

沉澱後的泥土,每隔一周

再仔細的踩上兩個小時

是為了更好的感知泥中

存在的氣泡和雜質

踩泥必須光著腳

三周之後

老詹把踩好的泥壓成磚型

這就是瓷不(dun)

每一次瓷石變成瓷不

都是老詹一個月的辛苦勞作

三十多年來

老詹重複著這樣的工作

小到把杯,大到龍缸,精細如薄胎,各種器型都在瓷土的可塑性下變成了現實,這些造型各異的器物蘊含著中國人的文化內涵,傳遞著匠人們的體溫。這些樸素的手藝人,在你周圍或許數不勝數,亦或你未曾走進過他們的生活。《器度》一集,聚焦於制瓷工藝,主要介紹了瓷器的經典器型,拉胚利胚的工序和薄胎瓷雕等技法。

尚未成型的瓷不

有著千百種可能性

匠人通過雙手的勞作

將瓷土變成了器物的雛形

拉胚是成器的第一步

24歲的萬武(小萬)

是當地小有名氣的小件拉坯匠人

一個好的拉胚匠人

至少需要十年以上的功底

小萬從14歲起當學徒

身上有著年輕人少有的穩重和內斂

小萬一天要拉幾百個胚

每次拉胚需要集中注意力聚精會神

眼睛都不能亂瞟一眼

容不得半點馬虎

「學這個東西,最重要的是感興趣。拉坯的時候,手要穩,能定型。」

拉胚不僅需要耐心與定力

有時候也會成為一種體力活

一個大件瓷器的拉胚

可能需要四五名壯漢共同完成

幾個人合作力使一處

共同去控制泥胎成型

手疊在一起傳遞力量

就像武俠里運送真氣一樣

所有希望都寄托在

主控的這雙手上

拉好的泥坯再經過自然風乾

就可以開始下一道工序了

拉胚之後的下一道工序就是利胚

65歲的吳文斌(老吳)

是一個經驗豐富的利胚高手

尤其擅長利薄胎

薄胎重點在薄

而這全在於雙手對泥土的感覺

用不同的刀,修不同的厚度

當泥坯達到一定薄度

才真正考驗技藝

四十多年的經驗

讓老吳變得嫻熟又從容

精準下刀去接觸泥土

感受刀與泥土摩擦所產生的變化

利胚時,要做到心無雜念

掌控好每一次下刀的力度

盡量保證每一個泥胚

都能成為器物

只有這樣才是對拉胚匠人

勞動成果的尊重

瓷器彷彿天生就是畫作的載體,但在瓷器上的畫作又和紙上作畫截然不同。瓷器的色彩如何體現出來,怎麼去配製?經過多少次的配方?在制瓷72道工序中,畫師是最具有創作性和藝術性的行業之一,第三集《畫心》圍繞畫師們的情感世界展開講述,一筆一畫之下是他們對人生的理解,筆觸觸動的是人的情感。

泥坯經過利胚之後

就可以交給裝飾匠人

進行下一步加工穿上華美的外衣

江姐,是一位釉下青花畫師

她的工作是在尚未燒制的泥坯上

用蘇麻離青繪製青花圖案

青花是中國瓷器

聞名於世的經典創作

柔美的藤蔓

一點點延展

飽含水料的筆尖

遊離在泥坯表面

那種自然的美感

被匠人帶入青花繪製中

萬物有靈,心靜如水

遊動的筆尖

畫的是青花,畫的是心境

除了青花這種

典型的釉下彩之外

第三集《畫心》還

講述了釉上彩的工藝

方麗打算製作一件

粉彩瓷器為母親慶生

但這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不同的畫面內容

不同的材料與畫法

不同的步驟、圖案

都需要不同工匠來完成

請擅長畫植物的工匠來畫植物

請擅長畫山石的畫匠來畫山石

請擅長畫走獸的畫師來畫動物

在複雜的工序完成後

這件精美粉彩瓷器終於完成

方麗也如願給母親送上了

祝壽的禮物《百鹿尊》

這邊青花靜美

那邊昆蟲靈動

趙婷夫妻正為釉上新彩

尋找新的思路

新彩是釉上裝飾的另一門類

由於顏料屬性不同

新彩更利於畫師

發揮細緻的工筆畫法

在手繪瓷器的創新上

趙婷夫妻不拘一格

他們最新的手繪昆蟲題材

看似簡單,卻創意非凡

讓釉上新彩

煥發出新的活力

使得這項中國古老的技藝

沾染上了時尚的痕迹

守藝,守的是什麼?幾代人,心無旁騖的守著一種技藝,重複而枯燥,所謂何求?在那些現代人難以忍受的乏味中,我們體味到了什麼?我們在這些匠人身上,感受到了不求於外,以勤為本,和合相通的處事哲學。這份堅韌的持守,讓中國瓷道在離亂的歷史中綿延不絕。

黃國江(小黃)已經做了

十多年的雕刻瓷器

身邊的朋友都改行了

只有他還執著於這門手藝

小黃出生的那個村子

曾以盛產雕刻瓷器而聞名

從小耳濡目染相較其他人

他對這門手藝多了一份回憶

「因為熱愛才去做,越做越喜歡,有時候晚上做的,不想睡覺,停不下來。」

近年因立體浮雕

這門手藝學徒時間長

雕刻的成本高,賺錢慢

就連以前教過他的師傅

都改行做鞋子去了

面對如此情形

小黃內心也有過動搖

但他最終還是選擇

堅持雕刻這門手藝

技藝在革新,時代在變遷,但是瓷器在經歷烈火淬鍊之後,帶給人們驚心動魄的激越卻從來沒有改變。

火是最後的升華,是匠人的心血與上蒼的最後一道賭注。《薪火》講述不同窯形的變化歷程、燒窯的講究,全方位介紹制瓷的最後一道工序。

瓷器好不好

往往就靠一把火

窯火,是上天賦予瓷器的

最後一道自然之力

因此,瓷器也被稱為火的藝術

柴窯燒制過程中

掌握火候的人稱為把樁師傅

今年75歲的胡家旺

被認為是景德鎮

最後一位柴窯把樁師傅

從泥土變成瓷器

要經歷幾十道工序

每一道工序都融入了匠人的心血

因此到了把樁師傅這裡

責任變得尤為重大

一個窯能放多少個匣缽

匣缽放什麼樣的泥坯

不同的泥坯放在什麼窯位

全憑把樁師傅的經驗

從柴窯點火到熄火

的兩天時間裡

胡師傅必須

日夜把守在窯爐前

時刻關注窯火的緩急

時代變遷直至今天

有一種瓷依然燒制難度極高

郎紅,明如鏡

溫如玉,赤如血

釉色濃重艷麗

對溫度和燒造氣氛要求苛刻

成品率極低

「要想窮,燒郎紅」代表了

燒紙郎窯紅的難度

呂師傅正是郎窯世家當代傳人

祖上不知付出了多少代價

鑽研出開窯門借風的燒窯技巧

是郎窯世家絕不外傳的秘密

並且到現在這種技巧

已經被呂師傅

成功應用到了氣窯燒制上

然而面對自己孩子已經

不再從事瓷器行業的事實

一向關起門來做事的秘方守衛者

將幾代人研究的秘訣

在開窯前講給了

新參加工作的兩個大學生學徒

祖上多年積累的經驗

慷慨傳授給了外人

在呂師傅看來

無論傳內傳外

經驗與技藝都必將流傳下去

傳出去的是技藝

留下來的是瓷魂

合格的瓷器

必須是百里挑一

若是沒有被選中

都要被砸碎深埋不能被流出

砸瓷,是七百多年前

古代御窯廠留下來的規矩

如今古時的御窯廠已經不復存在

但百里挑一的御窯規矩

還是在追求完美的傳統中

被保留了下來

「這個時代太快了啊,我們傾盡所有心血,也只是想證明這個世上還是存在著有生命的藝術品。」

最令人感動的,就是這些站在瓷器背後的人們。手,觸碰瓷土的那一刻,手藝人就這樣投入了一生。

我們無從預測這些手藝人,會在未來的歷史上留下怎樣的印記。但是我們知道,世世代代的中國匠人在瓷器上生活又在生活里創造,他們脆弱又剛硬,細膩又粗獷、封閉又開放,講述著這片厚土永續不絕的生命力。

「前面見古人,後面望來者,我是後來者,還有後來人。」歷史的車輪從未停止,古老的手藝代代傳承,時間讓人愈發蒼老,卻讓技藝爐火純青。

說再多,不如去看看。那些匠人們不僅僅是用手的溫度在溫暖著整個中國,更是用心鍛造著中國。

- END -

歡迎將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國慶與其看人山人海

倒不如給自己充充電

普象帶你過個有意義的假日

十月軟體班倒計時開始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普象工業設計 的精彩文章:

系統文件泄露 Apple Watch 第四代,屏幕會更大
這個變態日本人,畫了16年金魚!竟把金魚畫活了

TAG:普象工業設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