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楊天石:蔣介石為何容不下陳立夫?

楊天石:蔣介石為何容不下陳立夫?

蔣介石與陳立夫、陳果夫兄弟

在中國近代史上,評價懸殊、爭議最大的人物恐怕要數蔣介石了。但不同於很多政治人物的是,在長達半個世紀的時間裡,蔣介石一直在堅持寫日記。而他的這些日記,成了後世學術研究的寶庫。

楊天石先生,堪稱國內蔣介石日記研究第一人,經三十餘年細心訪求、抄寫和研讀,已經出過多本解讀蔣介石日記的著作。今天推薦的這篇文章,來自先生最新作品,主要描繪的是蔣介石赴台後的政治布局和複雜的晚年心境。

文章摘自《找尋真實的蔣介石:蔣介石日記解讀4》,理想國授權發布,文章標題系編者所擬。

蔣介石為何執意趕走陳立夫

1950年6月的第一天,蔣介石在《本月大事預定表》的第十九條寫道:「整肅黨內反動之準備。」第二天,他向蔣經國表示了「改造本黨與整肅反動」的決心。這以後,他反覆思考,其內心的苦悶、矛盾、交戰、決策的過程,充分反映在日記中。

01 蔣介石改造國民黨

6月5日,他詢問自己,是信神,還是賴人?如果「賴人」,那麼,「人世一切希望與道理皆已斷絕,四顧茫茫,只見凄慘黑暗,已無我生存立足之餘地」。但是,蔣介石覺得自己是基督教徒,「父神」是我保障,是我救星,即使人世間一切罪惡與黑暗包圍我,棄絕我,壓迫我,使我再無容身之地。這樣,他就從基督教,從「父神」那裡獲取了精神力量,決心「置之不顧,不憂不懼,一惟天父聖靈之命是從,站住今日憂患悲痛之崗位,以聖靈為盾牌,以洪恩為戰袍,與此萬惡勢力鬥爭到底」。

6月9日,記述改造國民黨的理由,認為「民國敗亡,人民沉淪,主義不行,共#fei#叛亂」,皆應由國民黨「負其重責」,接著,承認國民黨的失敗,「本人應負全責」,表示當「辭去總裁以謝黨國」。接著又批評幹部(中央委員)應對總裁與全黨負責,應自認其不能再任本黨之幹部。但是大陸淪陷,各省黨部已不能照章選舉代表,全國代表大會無法召集。最後說明「救國必先救黨,急不容緩,總裁為全代大會之主席,惟有總裁代行全代大會職權,改造中央黨部,整肅幹部,重建中央,樹立黨紀」。

6月10日,分析國民黨失敗的內部原因,指出:甲、派系傾軋,人事糾紛;乙、幹部自私自利,不識大體,犧牲主義原則,破壞紀律、違反紀律,只知內部爭權奪利。蔣介石認為,上述原因導致國民黨「分崩離析」,「以致大陸淪陷,國家危亡,民主政治之萌芽亦被摧折,國會無組織,不民主,形成一盤散沙」。

經過上述分析之後,蔣介石的結論是:「挽救危亡,惟有改造本黨;實行民權,貫徹民主,亦惟有改造本黨。若欲確保台灣,反攻大陸,改革政治,整肅官方,完成反共驅俄,復興中國之使命,更非改造本黨,重振此國民革命之動力不可。」

6月24日,鄭彥棻向蔣介石彙報,部分中央委員擔心蔣介石「用革命方式」取消他們的委員職務,便在《本星期預定工作課目》中寫下「約見老者」「約見立夫」等內容。當時,國民黨的《改造方案》尚未經過中央全會討論,谷正綱對此提出意見。7月12日,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監察委員、候補執行委員、候補監察委員等214人,由吳稚暉領銜上書,要請蔣介石對國民黨「斷然決策,改造本黨」,表示「謹當一致服從,率循努力」。同日,蔣介石自記:「自今日起,進行改造實際工作。」

7月13日,蔣介石召集張群、李文范、馬超俊、吳鐵城、陳誠、鄭彥棻、黃少谷、洪蘭友、朱家驊、王世傑等60餘人,商討國民黨黨務改造的方案等文件。

7月14日晚,蔣介石召集於右任、居正、鄒魯、閻錫山、吳忠信、鈕永建、何應欽、張群等一批國民黨元老,以及陳誠、黃少谷、鄭彥棻等,共16人集議,研究國民黨改造方案。蔣介石提出《關於實施本黨改造之說明》《本黨改造綱要》《本黨改造之必要措施及其程序》三項文件。

第一項文件提出:1.六屆中執、監委任期屆滿,已過三年,停止職權。2.指派中央改造委員15人至25人,協助蔣中正進行本黨改造。聘請黨中有功績、有德望的同志為中央評議委員,督導改造,監察腐惡。

第二項文件規定改造的基本原則,共11項,32條,其中第一項提出「本黨為革命民主政黨」。

第三項文件共8條,除提出六屆中央執、監委停止職權外,規定中央改造委員會行使中央執行委員會及中央監察委員會職權,其委員由總裁遴選;改造委員會下設各種工作部門或委員會,其人員由總裁遴派。

這三項文件空前而全面地擴大了「總裁」的個人權力,雖定名為「革命民主政黨」,但「民主」氣息全無,表明蔣介石企圖通過「改造」建立由個人專斷的獨裁體制。不過與會諸人卻都表示同意。會議一直開到晚上9時。居正日記云:「前途展望,成敗利鈍,有非可以意計者,亦視其決心、勇氣與弘量如何耳!」

7月17日,蔣介石親擬國民黨中央改造委員人選及各部會主管名單,這份名單中已經沒有陳立夫的名字。同日,蔣介石日記載:「與道藩商談立夫出國問題。」 19日,關於國民黨「改造文件」定稿付印。

02 公開點名批評陳立夫

1947年9月9日至13日,國民黨在南京召開六屆四中全會,決定國民黨與1938年成立的三民主義青年團合併,從而組成625人的中央執行委員會和監察委員會,其中僅常委即達74人之多。將這支臃腫、龐大、老邁的隊伍,代之以精幹、年輕的改造委員會有其必要,但是,停止原執、監委的職權,由蔣介石個人決定改造委員會及其各部門的人選,自然遭到不少國民黨人的反對。

7月14日晚,于右任沒有表示不滿,20日,于右任遲疑數日之後終於提出,改造委員會委員由蔣介石遴選,恐怕遭人議論,建議改為推薦,由中常會通過。蔣介石認為,由中常會選舉,恐意見分歧,托吳忠信、黃少谷將此意轉告于右任。21日晚,蔣介石約宴未參加討論的中央常委及起草改造方案40餘人,討論改造方案。李宗黃、王秉鈞等人發言,反對停止六屆中央委員職權。蔣介石認為,這些人的背後仍然是陳立夫在作祟,憤怒地指責陳立夫「行動之誤黨與自私」,進而批評國民黨中的「常委任立法委員者」,「不能執行黨紀,只顧個人而不顧黨國」的「背離言行」。

針對改造方案未經中央全會討論的批評,蔣表示:「今日中委之地位,上無領袖,下無群眾,實無召開全會之權能。」蔣對與會者說,現在有三條路:「(1)怕有後果,不動;(2)依我所定辦法改造;(3)我脫黨,你們跟(陳)立夫走吧!」周宏濤回憶,蔣介石還嚴厲地說:「黨的改造不容再緩,否則我不能以總裁的地位領導這個黨。如果同志不信賴,(我)只有退出本黨。」甚至說:「贊成者站攏來,反對者請出去。」此外,蔣介石還講了一些自誇權力、矛頭指向「中委」的話,如:「中委之群眾,實只總裁一人,除總裁之外,問其復有何人是其群眾,而其所以當選為中委者究為何人,豈非總裁之力乎!」一時氣氛緊張,與會者懾於蔣介石的威勢,相對無言。

李宗黃等人的反抗雖然被蔣介石當場壓了下去,但畢竟使他受到觸動。第二天早晨,蔣介石和黃少谷、鄭彥棻商量,停止所有六屆中央委員職權,牽涉人員太多,震動太大,是否只停中央常委職權,比較緩和,同時申明保存原中央委員資格,減少阻力。商量結果,決定維持原議,不做變更。

當日,蔣介石主持中常會臨時會議,講述1914年和1924年孫中山兩次改組國民黨的前事,說明國民黨在大陸為中共所敗,完全是「領導革命的本黨,組織瓦解,紀綱廢弛,精神衰落,藩籬盡撤」的結果。他自我期許說:「如我再不負起政治軍事的責任,在三個月之內,台灣一定完結。我出來之後,台灣可望確保。」他並說,今後「唯一可循的途徑,就是擺脫派系傾軋的旋渦,人事糾紛的積習,以從新做起的決心,改造本黨。」

會上,劉健群等27人發言,會議從上午十時一直開到下午一時,對改造方案做了部分修改後一致通過。對於這種風平浪靜、波瀾不驚的狀況,蔣介石頗感意外,日記云:「並無勉強之色,殊為難得,此為本黨歷史之新頁,大事,竟得和順完成。」居正是辛亥革命前的老同盟會會員,典型的國民黨元老,他是當日中常會的參加者,在日記中寫了一句:「此為一大事因緣,值得一記。」當日,中央通訊社、《中央日報》《新生報》記者紛紛訪問居正,居正答稱:「沒話可談。」記者訪問之後,居正又記云:「不曉在報上怎樣發表,姑聽之。」

7月26日,蔣介石先與黃少谷、鄭彥棻,繼與陳誠商量,核定中央改造委員16人的最後名單:陳誠、張其昀、張道藩、谷正綱、胡健中、曾虛白、沈昌煥、袁守謙、蔣經國、崔書琴、蕭自誠、連震東、谷鳳翔、郭澄、鄭彥棻、陳雪屏。其中陳誠等8人為原六屆中央執行委員,新提名者8人。計50歲以上者4人,年齡最高者55歲,其他則均處於40至49歲這一年齡段,最低者僅38歲。比之六屆中央執、監委,屬於少壯派。

同時核定的還有中央評議委員25人名單,有吳敬恆、居正、于右任、鈕永建、丁惟汾、鄒魯、王寵惠、閻錫山、吳忠信、張群、李文范、吳鐵城、何應欽、白崇禧、陳濟棠、馬超俊、陳果夫、朱家驊、張厲生、劉健群、王世傑、董顯光、吳國楨、章嘉、張默君,後來蔣介石又增加了何成濬、錢公來、時子周、蕭同茲4人,共29人。這些大體上都屬於國民黨元老派,屬於榮譽、安慰性質。其中27人為六屆中央執、監委,吳國楨則為候補中委。

當日下午,蔣介石召集在台中央委員二百餘人集會,宣布名單,全體起立通過。會後蔣介石接見合眾社記者,特別說明,對孔祥熙、宋子文及陳氏兄弟,信任如前,外界所傳壓抑云云,是謠諑,非事實。

8月5日,改造委員會宣誓就職,在此後的兩年內,成為事實上的國民黨中央黨部。原來所說「陳家黨」成為「蔣家黨」。在當月的《反省錄》中,蔣介石寫道:「此乃革命史中之大事,實亦本黨起死回生最後之一脈單方也。此關一過,則今後革命行動,當較易為乎?」

03 陳立夫鬱悶離台

改造委員宣誓之前一日,8月4日晨,陳立夫登機,飛赴瑞士。

7月17日,蔣介石日記載:「與道藩商談立夫出國問題。」這則日記沒有寫清楚,是蔣介石要趕陳立夫出國,還是陳立夫自請出國。2005年10月,陳立夫的兒子陳澤寵接受鳳凰衛視訪談時曾說,蔣介石要陳立夫24小時內出國,連跟朋友道別都來不及。按照這一說法,自然是蔣介石要趕走陳立夫,而陳立夫自己的說法則是,7月21日晚,蔣介石點名批評陳立夫,陳因病沒有參加。會後,有人將蔣介石的話傳給了陳立夫,陳感到「十分納悶」:「總裁雖是在盛怒之下,但怎能講出此話呢,這不是認為我主張民主和他對立嗎?」

為此,陳立夫「鬱結填胸」「久久不能釋然」,思來想去,陳立夫覺得應該引咎辭職從速離開黨政工作,到美國去。這時,世界道德重整會準備在瑞士開會,函邀陳立夫參加。1948年,陳立夫曾被邀參加該會在美國洛杉磯的會議,這是第二次被邀。陳立夫便報告蔣介石稱:「我受總統熏陶二十五年,很慚愧沒有什麼表現,很感罪戾!我出國了,今後一切政治問題,請勿再找我。我一向對此不感興趣。」8月3日,陳立夫到蔣介石寓所辭行,蔣介石不見。據傳,宋美齡當時贈陳立夫一本精裝《聖經》,要他帶到美國去念,以便在心靈上取得慰藉。陳立夫指著牆上掛著的蔣介石像,對宋美齡說:「夫人,那活的上帝都不信任我,我還希望得到耶穌的信任嗎?

陳立夫長期想不明白,蔣介石為什麼要趕走自己。其實,這並不難明白。第一,國民黨長期派系林立,蔣介石對此早有不滿,撤退到台灣以後,各派大都萎縮,甚至消亡,但是陳立夫和CC系卻一支獨大,仍然可以操縱和控制「立法院」,這是蔣介石所不能允許的。其《三十九年工作自反錄》云:「黨之紛亂,起於黨團合併一舉。立夫藉此為消滅(三青)團之張本,不特不誠意聯合,以負合併之原意,迨選舉各種名額之分配,爭持不決,幾至半年之久,而立夫毫不報告其情勢,以求得公平處理解決之道,以致選舉副總統事一敗塗地,黨之維新掃地無遺。」

蔣介石的這一頁日記涉及國民黨史上一段複雜的歷史糾葛。三民主義青年團自1938年7月成立後,從中央到地方建立了一套與國民黨平行的組織系統,與國民黨逐漸發生矛盾。1947年6月,蔣介石召見時任組織部長的黨方代表陳立夫和團方代表陳誠,決定將三青團併入國民黨。但是,這一合併不僅沒有消弭矛盾,反而使之更加尖銳化和複雜化。次年4月的國民大會,選舉總統、副總統。在副總統人選上,蔣介石屬意孫科,反對桂系李宗仁,不少原三青團系統的代表因對黨團合併和陳立夫不滿,違抗國民黨中央支持孫科的指令,投票選舉李宗仁,使李當選。這一結果,大出蔣介石的意外,被認為「政治上遭受致命之打擊」,使自己「威信掃地」。從這一頁日記可以看出,蔣介石認為,其原因在於陳立夫不能團結原三青團系統的國大代表。

蔣介石又寫道:「及至台灣,立夫仍挾以往組織部舊日力量與團部對立,無論其在立法院與中央黨部,必欲把持包攬,不使有任何之改革。至本年5月間,余主張重選立法院長,與休會期間授權行政院重要各案,皆不能通過。情勢至此,無法因循,不能不下改組之決心,對於立夫所領導之腐化分子、投機分子之中央常委,除道藩、正綱、建中等可以希望其能團結者勉予容納外,其他一律摒除。」

從這一段日記可知,以劉健群代理「立法院」院長,「立法院」休會期間授權「行政院」,兩案均系蔣介石的主張,而兩案均遭陳立夫及其所掌控的「立法院」中的CC系力量反對,是往日黨與團之間矛盾的再現,因此,蔣介石決定,國民黨中央常委中除張道藩、谷正綱、胡健中等少數幾人外,必須加以清除。

第二,南京時期,蔣介石派蔣經國到政治大學擔任教育長,曾經受阻於CC系。蔣介石這時正在蓄意培植蔣經國接班,所以也有人認為:「非趕走CC的勢力,才能剷除經國當權的阻力。」

陳立夫出國以後,國民黨迅速加強了對「從政黨員」,包括「立法委員」和「監察委員」的管理和控制。9月9日,改造委員會通過《中國國民黨直屬立法院立法委員黨部組織綱要》。12月5日,「立法院」順利選出劉健群為「立法院」院長。不過,很快就發現劉健群有貪污嫌疑,為此,「立法院」成立院務調查委員會進行調查,蔣介石動怒訓斥,10月9日日記云:「劉實貪舞,難辭其咎,不能為其庇護也。」同月16日日記再云:「腐化至此,不能再留。」19日,「立法院」會議接受劉健群辭職。

我們拉您進「周海濱微說」交流群。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周海濱 的精彩文章:

世界名著因何熱衷講述婚外情?
瞿獨伊:我的好爸爸瞿秋白

TAG:周海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