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最容易被誤解的8個文史常識,你知道幾個? | 漲姿勢

最容易被誤解的8個文史常識,你知道幾個? | 漲姿勢





白榆 攝



「笑納」並非笑著納,「慈母」曾是傷心事,「呆若木雞」最初是個褒義詞……這些容易誤讀的文學常識,你都知道嗎?




「冠冕」並不皆「堂皇」




 

 

 




  

「冠冕堂皇」是一個成語,比喻外表很體面然而實際並不如此。但在古代,「冠」和「冕」二者的詞義所指並不太一樣。


  帽子古代稱首服,「冠」在古漢語里第一個意思就是首服的通稱。古時,人的社會身份不一樣,「冠」也就不一樣:庶人戴的為緇布冠。緇為深黑色,緇布冠就是深黑色的布所制的帽子。而大夫和士戴的是玄冠,用黑繒製成。玄也是一種顏色,是淺黑色。冠的第二個意思是冠禮。冠禮是男子的成人禮,士二十而冠。

  與冠相比,冕的地位要高得多,

冕為首服之最尊者。

冕的大致規格如下:上面是木板,木板外包麻布,上面是黑色,下面是紅色。

一般來說,只有天子、諸侯、卿大夫才有資格戴冕。


  因此「冠冕」雖然連用,但二者卻有嚴格的區分,冠和冕內部又有很多差別,所以冠冕並不皆堂皇。


 


「此致」乃到此結束




 

 

 




 

 大多數寫過信的人都會用「此致」「敬禮」作為結束語。「敬禮」的意思比較明白,但「此致」到底是什麼意思,又和後面的「敬禮」是什麼關係,卻眾說紛紜。


  其實,這是從古文傳承下來的一種用法。這裡的「此」,其作用在於概指前文,而「致」字在這裡的意思是「盡」「結束」,

「此」「致」連用,表達的意思是「我要說的事情到這裡已經說完了」。


  理解了「此致」的意思,我們就會明白,為什麼下發通知的公文末尾要用「此通知」,發布命令的公文時末尾要用「此令」……所有這些,其實都是煞尾語。


  所以,從慣例上講,信件的結尾,「此致」和「敬禮」都必須單獨成行。


 



 

攝影 王彩鳳




「笑納」並非笑著納




 

 

 




  中國自古就號稱禮儀之邦,說話講究一個「禮」字。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們逐漸遠離了繁文縟節,一些文明禮貌用語也漸漸在我們的生活中隱去,但偶爾看到和聽到的卻常常是誤用。


  比如「笑納」一詞,「納」是「接受」「收下」之意,「笑」則是「嘲笑」「哂笑」之意。

「笑納」的意思是說,自己送給對方的東西不好,不成敬意,讓對方笑話了。

所以應是「自己送禮物請對方笑納」。而有人把「笑」錯誤地理解為「高興」,是因為高興而笑,所以會說對方送的禮物自己笑納了。


  「笑納」被用錯的情況還有另外一種。在某地曾見到道路上懸掛著這樣一條橫幅:「做好東道主,笑納遠方客。」客人可以「笑納」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從「笑納」一詞本義來看,它是有專指範圍的,只能納物,不能納人。如把「笑納」改為「笑迎」,應當是正確的。




「蓬蓽生輝」是謙辭




 

 

 




  一位朋友剛把新房裝修好,就叫上幾位朋友去參觀。參觀時,其中一位看得很認真,邊看邊問裝修的材料,並用羨慕的語氣說:「你們家用的材料真不錯,設計得很合理,裝修後真是蓬蓽生輝啊!」他剛說完,大家就在旁邊笑,弄得他很不好意思,一個勁兒地問原因。


  「蓬蓽生輝」是個謙辭,表示的是簡陋的房屋也發出了光輝。其中,「蓬」是「蓬草」;「蓽」通「篳」,即用荊條、竹子等編製成的籬笆等物。

「蓬蓽」連用,是「蓬門蓽戶」的略語,比喻窮人住的房子。

現在多用於對他人來訪或題贈詩人字畫等表示感謝的意思。

所以,這個詞只能出於自己之口,不能出自他人之口,否則就有貶低別人、抬高自己的意思。上文中那位朋友,就是錯在這裡了。


 



攝影 王彩鳳




「先喝為敬」有淵源




 

 

 




  在社交場合尤其是晚宴、午宴之時,我們經常聽到的一句社交辭令就是「先干為敬」。有些人也許以為這是現代人的發明,其實不然,「先干為敬」的勸酒方式是從傳統文化里延伸出來的,堪稱源遠有自。


  古人居所一般都是堂室結構,這種建築有堂有室。堂在前,室在後,堂大於室。堂室之間,隔著一堵牆,牆外屬堂上,牆裡屬室內。堂上不住人,是古人議事、行禮、交際之所在。舉行禮節活動時,室內以東向為尊,即席上最尊貴的人面東而坐;堂上則以南向為尊,最尊貴的客人南向而坐。按照這種尊卑長幼排序坐好之後,酒席就可以開始了。


  喝酒時,主人必須先於客人飲酒,是為「獻」。這種禮俗起源很悠久,

主人先飲,包含了向客人暗示「酒里無毒」,可以放心飲用之意。

主人飲過之後,客人亦須飲酒以回敬主人,是為「酢」,亦稱「報」。之後,主人為勸客人多飲,自己必先飲以倡之,是為「酬」。客人在主人飲過之後也舉起酒杯暢飲,是為「應酬」,即以此回應主人的厚意。


  這樣的禮俗慢慢延伸下來,就是今天我們所見到的「先喝為敬」。


 


「慈母」曾是傷心事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這是唐詩中最為溫馨的一首詩,在華語圈中家喻戶曉。


  我們太習慣說「慈母嚴父」了,以至於我們自然地就認為「慈母」就是「慈祥的母親」。其實,在中國古代,曾有個專門的稱謂叫「慈母」,對於這個「慈母」來說,「慈母」之「慈」與「慈祥」無關, 「慈母」本來是件傷心往事。


  「慈母」最早出現於《儀禮》。《儀禮》對成為「慈母」的條件作了諸多令人張口結舌的限定:

「慈母者,何也?傳曰:妾之無子者,妾子無母者,父命妾曰:女(汝)以為子。命子曰:女(汝)以為母。」

由此可知,不是隨便哪個女人都可以成為慈母,也不是哪個兒子隨便都可以擁有慈母。


 



攝影 王彩鳳




「長袖善舞」不跳舞




 

 

 




  「長袖善舞」一詞語出《韓非子·五蠹》,原句為「長袖善舞,多錢善賈」。意思是說,袖子長,有利於起舞。原指有所依靠,事情就容易成功。後形容有財勢會耍手腕的人,善於鑽營,會走門路。司馬遷在《史記》中,寫范雎、蔡澤兩人的傳記時曾引用過這個詞語。


  因為兩人都是極有口才、能言善論的說客,所以他們取得了秦王的信任。在戰國時代,辯士並不少,但像這兩人一樣能相繼取得秦的信任而為卿、相的也不多見。所以,司馬遷評論范雎和蔡澤兩人「長袖善舞,多錢善賈」,意思是,就像舞蹈者有更美的舞衣,經商者有更多的本錢一樣,他們有比別人更強的辯才。對這兩人施展手段因而吃得開的行為有些許諷刺。


 


「呆若木雞

高境界




 

 

 




  要是形容一個人有些獃頭獃腦、痴傻發愣的樣子,人們往往會用「呆若木雞」這個貶義詞。然而,「呆若木雞」最初的含義和現在的用法沒有絲毫關係,反倒是一個褒義詞。


  「呆若木雞」出自《莊子·達生篇》,原本是個寓言。故事講:因為周宣王愛好鬥雞,一個叫紀子的人就專門為周宣王訓練鬥雞。過了十天,周宣王問紀子是否訓練好了,紀子回答說還沒有,這隻雞表面看起來氣勢洶洶的,其實沒有什麼底氣。又過了十天,周宣王再次詢問,紀子說還不行,因為它一看到別的雞的影子,馬上就緊張起來,說明還有好鬥的心理。又過了十天,周宣王忍耐不住,再次去問,但還是不行,因為紀子認為這隻雞還有些目光炯炯,氣勢未消。這樣又過了十天,紀子終於說差不多了,它已經有些獃頭獃腦、不動聲色,看上去就像木頭雞一樣,說明它已經進入完美的精神境界了。宣王就把這隻雞放進鬥雞場。別的雞一看到這隻「呆若木雞」的鬥雞,掉頭就逃。


  

「呆若木雞」不是真呆,只是看著呆,實際上卻有很強的戰鬥力,

貌似木頭的鬥雞根本不必出擊,就令其他的鬥雞望風而逃。可見,鬥雞的最高境界是「呆若木雞」。


  莊子這則寓言很有趣,同時也表達了深刻的哲理,讓人不由得想到古人所說的「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勇若怯」。




原標題

:《中國人最容易誤解的文史常識》


來源 | 中國書法家論壇(shufajialuntan)


轉自 | 中國新聞網


責任編輯 | 賈文藝





更多精彩資訊,請點擊閱讀原文,下載中教之聲APP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報 的精彩文章:

《延禧攻略》里的詩文典故,你都知道出處嗎? | 漲姿勢
學霸父親逼10歲女兒每天寫4篇作文,妻子崩潰報警!作為家長,孩子學習應該怎麼抓?| 特別關注

TAG:中國教育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