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美國是否「真心挺台」?特朗普一句話就暴露了

美國是否「真心挺台」?特朗普一句話就暴露了

【文/ 觀察者網風聞 洪鑫誠】

央視《焦點訪談》關於台灣間諜案的專題報道,在兩岸立即引發熱議。反間諜天經地義,但總有些台灣人會反而認為自己受了「威脅」,「情不自禁」又要找美國來給自己壯膽撐腰。

然而,特朗普政府對於台灣問題到底是何態度?真的在意「台灣牌」嗎?

近日在美國掀起軒然大波的新書《恐懼:白宮裡的特朗普》(Fear: Trump in the White House),也許提供了一個觀察的窗口。作者是調查記者伍德沃德(Bob Woodward),他曾因報道尼克森時期的「水門事件」而「一戰成名」,在這一特殊背景的加持之下,這本書被認為比先前由沃爾夫執筆的《火與怒》更有可信度。

特朗普的一問

書中,特朗普對其身邊幕僚的「隨口一問」意外成為近期兩岸的大新聞。在一場國家安全主題相關會議中,當著蒂勒森、馬蒂斯、麥克法斯特和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鄧福德等人的面,特朗普直白地問到:「保護台灣,我們究竟能得到什麼?」(what do we get from protecting Taiwan)

該對話一經曝光,無疑是對台灣方面「聯美抗中」派的當頭一棒。其實,儘管特朗普上台後「台灣牌」不斷,但更多由其身邊部分幕僚及國會、國務院等機構的「友台派」策動,而他本人對台灣的了解和重視相當有限。

事實上,翻遍《恐懼》一書正文,「台灣」只出現過這一次,且是在談及朝核問題時順帶一提。這一細節從側面呼應了先前不少智庫和媒體的評估——台灣顯然不是特朗普團隊的執政重點。

(《恐懼》一書正文唯一提及台灣處,事件時間為2018年1月19日國安會議)

美國出手護台邦交?

然而就在不久之前,美國國務院方面一次看似有力的出手,還在台灣內部掀起了一波關於美國是否「真心挺台」的討論。

9月7日,美國國務院發言人希瑟·諾爾特在聲明中表示,美國已經召回駐多米尼加大使伯恩斯坦(Robin Bernstein)、駐薩爾瓦多大使曼內斯(Jean Manes)、駐巴拿馬臨時代辦康若珊(Roxanne Cabral),以了解這3國與台當局「斷交」的決定,並就其進行磋商。

(美國國務院網站就召回三位駐外使節一事發布新聞)

上月21日,台前「邦交國」薩爾瓦多與大陸建交後,白宮就曾「深表失望」,並以此指責大陸。而本月5日,迦納德、盧比奧等美國友台派參議員還聯合提出「台北法案」,揚言藉此護台「邦交」,提升台灣「國際地位」。

乍看之下,美方召回大使顯得「硬氣」,並與「台北法案」相互呼應,似為「挺台」行動再加碼。然而這一次,和先前積極配合美國「打牌」相比,這次蔡當局的回應相當低調。大陸媒體報導也紛紛注意到台方這一態度變化,主流觀點認為蔡當局仍在觀察美國是否真心為台灣「出氣」,而並無喜出望外之意。

的確,自美國頻出「台灣牌」,台美關係持續升級以來,兩岸關係多次逼近「紅線」。緊張情勢之下,台灣內部相關話題持續延燒,其中呼籲蔡政府保持冷靜、剋制,避免成為中美博弈犧牲品的聲音漸強。壓力之下,加之九合一選舉臨近,蔡政府有理由避免激進。

但更重要的是,美方的外交手段有無可能給予台灣切實的支持和保護,蔡英文身邊的智囊恐怕心知肚明。

何以不能「真心挺台」?

以這次召回大使的舉動來說,表面看似嚴厲,實則形式意義大過實質,沒有可能真正喝阻「斷交」各國放棄外交決策,從而增加台灣的「外交」利益。

首先,說起美方召回3位使節的動機,在對台「有所表示」的背後,更關鍵的無疑是對中國在其「後院」影響力的忌憚,希望約束該地區國家進一步倒向中國,而這一真實動機本身就決定了其行為不可能是「真心挺台」。試想,既然美方目標是與中國爭奪在中美洲的影響力,又怎麼會希望與多、薩、巴等國發生實質的外交倒退,反而將勢力範圍拱手相讓呢?

顯然,美國在上述國家也有重要利益,維護幾組雙邊關係的重要性未必次於拉攏台灣。更何況,惡化與這些國家的關係不僅於事無補,只會讓美國進一步擔憂「後院起火」。所以,哪怕美方對台灣表示關切,但在實質的外交政策上,自然是希望與上述各國正面發展,不可能為了台灣而犧牲與他們的關係。

其次,對「邦交」本身的過於重視容易導致在外交事件的判斷上「倒因為果」。正式外交關係的變化通常滯後於國際關係的現實發展,多、薩等國與台灣「斷交」是兩岸實力翻轉以及大陸在該地區影響力增長的自然反映。換句話說,上述國家與大陸的關係並非因與台「斷交」而突然逆轉,正是因為與大陸的雙邊關係早已發展到一定階段了,建交才變得順理成章。

這些國家轉向大陸是符合其國家利益的理性考量,並非外力可以強行逆轉的。畢竟,若和大陸建交代表著更大的經濟機會與合作空間,而和台灣「斷交」的風險只是美方形式上的告誡,這筆帳並不難算。

在這個問題上,台灣先前在中南美最重要的「邦交國」巴拿馬的態度便是個清晰的風向標。在BBC中文網12日刊發的專訪中,巴拿馬首任駐中國大使施可方(Francisco Escobar)在被問到「與台灣『斷交』、與大陸建交後,巴拿馬有什麼變化」時說:「我們早知道,有中國這樣的夥伴,巴拿馬會變得更好。」他告訴BBC記者,巴中關係發展得很好,簽署更多協議。去年11月,巴拿馬總統到訪中國,他們正力爭中國領導人能在今年年底訪問巴拿馬,目前在等待確認。「所有事情發展得十分順利、十分迅速。」

施可方同時表示,巴拿馬並不擔心與中國愈來愈親近會影響其與美國的關係。他說,中國干預該地區事務的說法是「誇大」,也不認同中國「買走」許多國家。

因而,在台灣「斷交潮」問題上,最後美國能做的便只是借題發揮,以這些國家與台灣「斷交」為由,表達其事實上對後者向大陸方面傾斜的關切。例如此次對中美洲三國出手,美國一方面能夠在表面上給台灣一個說法。另一方面,也以此為機會召回使節,探討重新拉攏中美洲國家的對策。

「打牌而不攤牌」

此外,即使從美國對待台海問題的長期戰略思路來看,過度傾向台灣也被視為是不明智的,玩「戰略模糊」才符合其戰略利益。正如我們所見,美國一邊「台灣牌」打得不亦樂乎,一邊堅稱其「一個中國」政策不變,依然信守中美三公報。

美國方面相信,目前中美關係的高度互賴提供了雙方應對緊急事態的足夠緩衝,個別議題的摩擦不足以讓局勢失控。另一方面,美方也很清楚,其在台海的事實軍事存在則是最危險的禁區,絕對不能輕易觸碰。

因而,近期針對先前「美艦泊台」及海軍陸戰隊進駐AIT台北新大樓等敏感軍事議題,在發酵了一段時間之後,美方適可而止地踩了剎車。

9月13日,CNN放出消息,其援引三名美國官員的話說,有關派海軍陸戰隊去台北協防「美國在台協會(AIT)」一事,美國防長馬蒂斯已於上個月明確拒絕。同時, AIT主席莫健也在9月12日的一場演講中直言,美國航母去高雄停靠就是這種實際得不到好處的沒有意義的行動,「反而可能讓大陸趁機觸發『武統』正當性,『受害者』首先是台灣」。

(台媒報導莫健的「警告」)

以上足以說明,美國現階段對台灣戰略價值的利用仍主要採取外交手段,議題操作和危機管控並存,簡單說就是「打牌而不攤牌」。

顯然,美國的這種戰略並無可能扭轉檯灣的「外交頹勢」。 而由於自身實力有限,在一系列「外交事故」的背後,作為當事方之一的台灣恰恰是最無力改變局勢的。

以台灣的傳統「邦交地圖」來看,非洲國家也好,南太平洋和中南美洲國家也罷,在對國家利益的追求上大同小異。為了達成最優的國際環境,他們不會希望與中、美兩個大國的任何一方搞砸關係。目前的國際格局仍相對開放,並未迫使各國在中美之間「選邊站」。所以,小國領袖也很清楚,放棄台灣遠不至於從根本上衝擊其與美國的關係,卻能全面提升與大陸的關係,獲益當然大於風險。

比起特朗普的「保護台灣,我們究竟能得到什麼」,對於台灣的「友邦元首」們來說,「維持邦交,我們究竟能得到什麼?」恐怕是個更現實而迫切的問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觀察者網 的精彩文章:

為何減稅之後,反而「個稅四年翻番」?我果斷算了筆賬
貿易戰之際,寶馬在中國漲價

TAG:觀察者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