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出現這股子「通竄感」才是真見效的表現!
提到熱感、走竄感,很多朋友認為指的是艾灸產生的溫暖感,其實這種理解不夠準確。
具體來說艾灸產生的熱具有透熱,擴熱,傳熱,近端不熱遠端熱,表皮不熱,皮下臟腑、胸腹熱等特點。
果我們經常艾灸腎俞、關元俞、腰陽關、命門這些穴位,艾灸的熱很快就能透到深層,腹部、腰部、背部、整個下肢甚至全身,這樣才能真正達到我們所說的氣至病所。
舉例來說,有些人在灸腰的時候,會瞬間感覺到熱氣下行到腿部、腳部。具體情況會因人而異。
在家可以自己找個安靜的時間自己進行體驗,人體後背的肉比較少,用艾灸,其穿透力強,就選擇艾灸腎俞、命門,剛剛艾灸到20多分鐘,一般小腹部就開始有溫暖的感覺了,特別舒服,這就是我們所說的走竄感的一種。
平時艾灸都比較倉促,很少出現這種狀況,因為這種灸感只有經絡敏感的人或內心比較靜定的時候才能體會到。這就好比我們用針灸時所體會的針感,如果不靜下心來的話,只能感覺到痛,其他的細微的感覺就體會不到了。這裡再說明一點,心靜即是對被灸人的要求,也是對一個施灸者的要求。
對於寒邪重、體質比較弱的人來說,熱感的體會比較慢,可能艾灸幾個月才會出現。而且不容易被人察覺。
這裡也給大家說一個案例:有一個患者體質比較弱,經常感冒,所以就建議他艾灸大椎、肺俞、風門、陽陵泉、腎俞。剛開始的時候他感覺全身發冷,我告訴他這都是寒邪在向外排除的好現象。大約堅持了一個月,他這種發冷的癥狀就沒有了,有一天艾灸腰部的時候,突然感覺有一股熱流到腳底,他說這種感覺太舒服了。而且灸了一段時間之後發現後背總是暖暖的,但不是那種燥熱。文章來自御冰台微信公眾號。
有無走竄感是艾灸效果好壞和經絡暢通與否的重要表現。艾灸穿透性比較強,具有透熱、導熱和傳熱的特點,會隨著經絡進行感傳,有非常好的通竄功能。當出現走竄感之後,身體就會出現各種癥狀,有的人經絡比較暢通,所以灸幾次這種感覺就會慢慢出現。
除此之外,艾灸的通竄感還表現在「找病」上,什麼意思呢?當艾灸的熱力滲透到相應的病灶,陽氣充足了,身體自然會進行調整。比如說艾灸中脘穴,胃部患者肝區會感覺不舒服,但是又檢查不出來具體的疾病,其實這也是艾灸的通竄功能在起作用。
例如:對關元穴施灸二三百壯後(壯:將艾絨捏成一個拇指頭大小的圓椎體就是一壯),會出現「通竄」的感覺,哪裡有病,就「通竄」到哪裡。比如:子宮有病,就會「通竄」到子宮;前列腺有病,就會「通竄」到前列腺;大腸有病,就自然「通竄」到大腸,直至病除為止。就好像電腦的「殺毒軟體」一樣,根本就不需要人為去操控,「殺毒軟體」會從頭到尾、從裡到外的將「病毒」全部搜出並殺滅,全憑真陽元氣的自然造化功能,絕對不用「越俎代庖」,其效果真是令人不可思議。堅持灸下去,直至被灸的關元穴不覺疼痛或有溫水流動的感覺,直至小腹如熱水袋一樣溫熱舒服為止。在此之前所出現的情況都是病邪被化解出去的情況,比如:喉嚨干痛、口渴、目赤、頭痛等癥狀,此時要一直堅持灸關元,祛除寒邪、增強臟腑功能,有助於恢復「元陰元陽」,最終化解完病邪,不再出現喉嚨干、口渴等這些癥狀。訪問//i.yubingtai.com/閱讀更多文章
當然忍受不了不舒服的你可以多灸下肢的穴位,如:足三里,引火下行。
灸關元穴灸至不疼或有溫水流動的感覺、腹中溫暖後繼續施灸,才會出現「過火」的現象,才有可能會導致「陰虛陽盛」的「厥陰」證候,此時就不用艾灸了;若施灸時仍感疼痛,並仍有「通竄」感,此時不論有無「過火」的情況,放膽施灸,一般不會有任何危險。
延伸閱讀:關於灸感
什麼是灸感?
灸感指的是被施灸時自我所感知的熱、風、涼、寒、麻、脹、酸、沉、痛等經氣反映的現象稱之為灸感。灸感的發生是在艾火物理與藥理的雙重作用 下,使體內的經氣被艾火激發和推動,經氣在運行的過程中與病灶的邪氣相搏,和邪氣外瀉而引發的一系列灸感現象,這些現象是艾火循環和經氣與病氣自身真實存 在的體現。灸感的發生與否直接會關係到灸療效果的好壞。這種灸感只是一個自我感覺,有些人敏感些,能覺察到,有些人遲鈍些,覺察不到。不過網上各種資料都 在強調不要太過刻意去找這個灸感,以至於很多人直接忽略它,結果導致做了無效的艾灸也不知道。
你知道嗎?
艾灸灸感的強弱在某種意義上代表著人體經絡的阻塞程度。產生灸感且灸感強烈的,說明人體經絡通暢,調理起來見效迅速,沒有灸感的,說明經絡中邪氣瘀積嚴重,需要疏通經絡後再灸,才能有更好的效果。
灸感的引發
引發灸感的存在和出現,常常會受到環境,手法,病理,時間,個體等諸種條件和因素所影響。
1.剌激量的強弱刺激次數的多少。
著灸時必須使火力均衡持續,並達到一定的作用量,方能出現灸感與感傳過程的各項基本規律。如使火力中斷,則已經出現的感應也就有減弱、退縮而至消失。一般地則是剌激越強,時間愈長,剌激次數愈多,則感傳愈易出現。但有時也見有剌激的強度並不大,時間不太長,也能出現循經感傳,在感傳遲緩難以出現時,雖加強剌激,感傳也是十分遲緩或難以發生。
2.個體素質的差異。
個體素質的不同,這對灸感有著十分明顯的關係。在正常人之中,灸感因 人而異,因而才有「經絡敏感人」之說。個體因素的不同,也有明顯的區別。比如同一性別,相等的年齡與相同的病症,在同一時間內用統一方式進行灸治,甲患者的各種感測則是十分良好,而乙患者則是及其遲鈍或是難以發生。
3.環境好壞的影響。
在溫暖安靜的環境里,同時皮膚濕潤,思想集中,則灸感較易發生,而感傳速度也較快。反之,在寒冷,喧鬧,皮膚乾燥,同時和別人交淡思想分散時,則灸感多遲鈍或不能被感知,而速度也較慢。
4.病灶輕重的影響。
灸感與病程的長短及病史的輕重有一定的關係,病輕者灸感相應性也就增強和出現;病重久者則各種灸感自然就會遲鈍與減弱。
5.操作的手法與心態操作者技法熟練,認真耐心與急躁生疏,草率懷疑,也是影響灸感與灸效的一個重要因素。
灸感的分類
灸感所表達出來的熱、風、涼、寒、麻、脹、酸、沉、痛等現象,根據不同階段時間施灸所表達出的不同作用可分三類:
第一類艾火循經:溫熱是施灸時第一階段出現的動態灸感,是艾火自動循經促使氣血升溫、循環運行的良性反應。因為火屬於動性,有走竄的功能,所以艾火循經 所表現出的溫熱灸感也是動態的、多樣性的,具有透熱、傳熱、擴熱三種形態。透熱,艾火的溫熱之氣會沿肌體的表層向深層穿透,具有灸前透後、灸後透前的作 用;傳熱,艾火的溫熱之氣會沿一定的經絡或方向遠端傳遞,具有灸上傳下、灸下傳上的作用;擴熱,艾火的溫熱之氣會沿身體的一點向周圍擴散,有灸一點擴一片的作用。這三種溫熱形態的灸感出現,客人會感到溫暖舒適,病感減輕。
第二類正邪相搏:艾火循經:麻、脹、酸、沉、痛是施灸時第二階段出現的靜 態灸感,是體內正氣與邪氣作鬥爭的正常反應。當艾火循經出現溫熱灸感時,會激發促使體內的氣血運行,遇到病灶的邪氣時就會發生激烈的鬥爭,造成經脈、筋肉 等組織緊張,致使氣血循環發生波動,從而會在病灶或病灶所屬的經絡出現,麻、脹、酸、沉、痛的靜態灸感。這種灸感的出現,表明了體內正氣的生成和邪氣相鬥爭的開始。
第三類邪氣外出:風、涼、寒是施灸時第三階段出現的動態灸感,是體內正氣強而邪氣弱,邪氣被排出體外的良性反應。當艾火持續不斷的熏灼相應的穴位,就會使氣血加速循環而增強正氣,將病灶或所屬經絡里的病邪之氣排泄出去。會在相應的部位出現一絲絲寒涼的風氣陣陣的排除。表明了體內的正 氣開始將邪氣排出體外。
常見灸感的類型
一、透熱艾灸時,灸熱從施灸點處的皮膚表面向身體內部穿透,有時候會直達臟器。如灸中脘時,能感覺整個胃部暖暖的。
二、散熱艾灸時,灸熱以灸點為中心,向周圍擴散。如灸關元時,能感覺熱量不僅往裡走,還會向腰兩側擴散。
三、傳熱艾灸時,灸熱以灸點開始循經絡向遠部傳導,甚至直達病灶。如灸八髎穴時,熱量一直傳到大腿根,甚至到腳底。
四、施灸部位不熱或微熱,遠離施灸部位感覺很熱。這種灸感一般出現於沿途經絡,如灸小腸經上的肩部幾個穴時,能感覺手臂、背部有熱。
五、表面不熱或微熱,皮膚下深組織,甚至胸腹腔臟器很熱。如灸參俞穴,能感覺腹部腎臟處熱熱的。
六、施灸時,施灸點或者遠離灸點的部位產生非熱感。如酸,麻,脹,痛,重,冷,癢等感覺。如灸三陰交穴,腳底會發冷,彷彿有風吹過,有絲絲的涼氣在腳趾間遊走,這種就是排寒。又如灸湧泉穴時,腳尾趾有點麻的感覺。
七、施灸部位產生的熱,脹,痛等感覺發生深透遠傳,所到之處病症隨之緩解。風濕,肩周炎患者這種感覺最常見,艾灸時能將痛處迅速解除。
綜上所述,艾灸灸感相當重要,掌握你身體的灸感部位,那艾灸效果將會事半功倍!上述這幾種灸感類型,這幾種灸感在灸療過程中依次深入。第六、七種感覺說明艾灸的純陽之氣沿著經絡傳導,艾灸達到預期療效。灸感並非局限在施灸部位,而是會沿著經絡傳導的。
艾灸大學堂:專為艾灸愛好者和從業者打造的精品閱讀和學習平台,在這裡,一個艾灸小白也可迅速成長為艾灸高手!一人知艾,全家享福,從此小病不上愁!趕緊掃描關注下面二維碼,進入艾的懷抱吧!
女子艾灸大課堂:專為女性打造的艾灸知識學習平台,每天都有學習資料更新,記得每天來關注!


※夏天怕冷的,只需艾灸一個穴位,就可溫暖全身!還能補氣、壯腎、強生殖……
※天熱了,艾灸也要換個套路!看完這幾種艾灸新方法,我立即收藏了
TAG:艾灸大學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