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道德經》:越是厲害人物,這2個特徵越突出,人生越來越順!

《道德經》:越是厲害人物,這2個特徵越突出,人生越來越順!

托爾斯泰在其名著《安娜·卡列妮娜》中講到,「幸福的家庭總是相似的,而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君子之交淡如水,家庭生活更是如此,平平淡淡才是真。將這句話套用在人生上面可以講,「成功者都是相似的,而失敗者的原因各不相同」,那麼成功者有哪些相似的特徵呢?本文為大家分享下《道德經》第五十二章,其中講到了2個特徵,觀察會發現,越是厲害的人物,這2個特徵就越突出。

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見小曰明,守柔曰強。用其光,復歸其明,無遺身殃。是謂習常。

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天下萬物有一個共同的起點,這個起點就是萬物的總根源,就是道。《道德經》講「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簡言之「道生萬物」,故而道是萬物名正言順的母親。

既得其母,以知其子——知道了萬物的總根源,就可以反過來認識萬物。拿人類來說,父母的基因會遺傳到孩子身上,同樣的,既然萬物是道的孩子,道的運作規律也會遺傳到萬物身上。《道德經》講「道者,反之動。弱者,道之用也。」道始終是在運動的,並且向著相反的方向運動,少可以變多,小就會變大,故而弱小的剛好可以藉助道的力量發展起來。當然,多就會變少,故而《道德經》講「金玉滿堂,莫之能守」,還講「天之道,損有餘以補不足」,又講「功遂身退,天之道」。

既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認識了萬物之後,再堅守著道,終身便不會遭遇危險。道是什麼樣,是如何運動的,這些都是老子透過《道德經》告訴世人的,世人難免持有懷疑態度,這是人之常情,故而老子告訴大家不妨把他的理論拿到自然界中驗證一下,如此世人便會對道堅守不移了。舉個例子,在日常生活中,對別人講道理,自己或許堅信不疑,但他人免不了將信將疑,待其驗證之後,他可能會深信不疑。

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堵住耳目口鼻,閉上慾望的大門,終身不會憂煩。凡事能夠依其道而行,則可圓融無礙,人要做到這一點,必須在「致虛極,守靜篤」上下功夫。

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張開耳目口鼻,凡事主觀強為,終身不可救治。孔子講「欲速則不達」,人們在做事時,往往期望能快一些,不知不覺便加入了一些主觀的東西進去,繼而違背了事物規律,結果就碰壁的。

見小曰明,守柔曰強——能夠見到細微的變化就是高明,能守住柔順就是強大。其實一個人越是厲害,察微和守柔這2個特徵就越突出。《道德經》講「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簡言之,就是問題沒有出現的時候,要防止事物步入偏道,從而產生問題;如果出現了問題,要明察秋毫,在問題還小的時候就加以清除。

人在自然規律面前,要有敬畏之心,凡事要規律而行,萬不可隨主觀意願行事。凡是厲害人物,無不注重防患於未然、除患於未萌,當然更注重依道而行,如此便能無為而治了。

用其光,復歸其明,無遺身殃。是謂習常——使用智慧,然後重新回到道,不會為自己帶來災殃。這就是遵循道。《道德經》講「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道還是可以從以往的事例中窺到一些端倪的,這就是智慧,發現事物進入了偏道,就可以用智慧結合實際情況加以糾正。事物進入正常發展軌道後,人就不能在拘泥於以往的經驗了,要懂得拋棄經驗和主觀,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要知道道雖然循環往複,但每次也會有新變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努力去咆哮 的精彩文章:

TAG:努力去咆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