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仁愛學堂 |《道德經》第三章

仁愛學堂 |《道德經》第三章

原標題:仁愛學堂 |《道德經》第三章



特別提示:圖片來自網路,本文轉載自網路「國學自學網、老子道德經」。若涉及版權問題,敬請聯繫我們立即處理。

道德經第三章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wéi)盜;不見(xian)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知者不敢為也。為(wéi) 無為(wéi) ,則無不治。


PART


原文解釋

不推崇有才德的人,導使老百姓不互相爭奪;不珍愛難得的財物,導使老百姓不去偷竊;不顯耀足以引起貪心的事物,導使民心不被迷亂。


聖人的治理原則是:排空百姓的心機,填飽百姓的肚腹,減弱百姓的競爭意圖,增強百姓的筋骨體魄,經常使老百姓沒有智巧,沒有慾望。致使那些有才智的人也不敢妄為造事。聖人按照「無為」的原則去做,辦事順應自然,那麼,天才就不會不太平了。


PART


長篇大論


不尊賢者虛名,民眾就不會攀比相爭,不去特意哄抬貴重物品,民眾就不會生出盜竊佔有之心,不去挑拔慾望,民眾之心便不會亂。

因此聖人治世,便淡其心志,讓其吃飽,削弱其爭名奪利之志,強健其身體健康生活。讓人民不要去自以為聰明,追求逐利被慾望牽著走,不自以為聰明便不會胡來


一切順自然天道而行,如此無為無欲發展,則無所不為的發展,人類終會走向天道最完美世界,而不墮入惡性循環,走不出殺與被殺的怪圈。


PART


經典事例


漢高祖劉邦的約法三章

單看老子的「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這段話彷彿老子的意圖就是使人民愚昧無知的愚民統治,很容易被人誤解。要是整篇聯繫起來看呢?情況截然相反,這是一段典型的「無為而制」的經典論述。


漢高祖劉邦進入秦國都城咸陽以後,廢除了秦國的殘酷法律,僅約法三章作為臨時法律。封府庫秋毫無犯的退軍霸上,老百姓尊之為聖人。


公元前206年,劉邦率領大軍攻入關中,到達離秦都咸陽只有幾十里路的霸上。子嬰在僅當了46天的秦王后,向劉邦投降。


劉邦進咸陽後,本想住在豪華的王宮裡,但他的心腹樊噲和張良告誡他別這樣做,免得失掉人心。劉邦接受他們的意見,下令封閉王宮,並留下少數士兵保護王宮和藏有大量財寶的庫房,隨即還軍霸上。

為了取得民心,劉邦把關中各縣父老、豪傑召集起來,鄭重地向他們宣佈道:「秦朝的嚴刑苛法,把眾位害苦了,應該全部廢除。現在我和眾位約定,不論是誰,都要遵守三條法律。這三條是:殺人者要處死,傷人者要抵罪,盜竊者也要判罪!」


父老、豪傑們都表示擁護約法三章。接著,劉邦又派出大批人員,到各縣各鄉去宣傳約法三章。百姓們聽了,都熱烈擁護,紛紛取了牛羊酒食來慰勞劉邦的軍隊。


其實他並不是什麼都沒有拿,蕭何拿走了秦國的法典,他要認真研究秦國的法律,以便決定今後的治國方略。


秦國的法律:完善到每畝田地要施多少肥、下多少種子;嚴酷到飼養耕牛的人,耕牛腰圍減少一寸打多少皮鞭,都有嚴格規定。人民有如驚弓之鳥,稍不留神就會遭到滅頂之災。陳勝吳廣的起義軍就全部都是犯人,人民連生存都成問題了,愛國從何談起?


蕭何最終採用了黃老「無為而制」的治國方略,短短七十多年的時間,中國出現了歷史上著名的太平盛世「文景之治」,中國的經濟相當於當時世界經濟的總和。府庫里的糧食多得來都發了霉,串錢的繩子都腐爛了,京城裡就連打更的老頭每天都有二兩小酒喝。中國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太平盛世。


在老子看來,高明的當政者和領導者應懂得自然之道,順應人的天性,讓下屬和百姓各盡其能,各守其職,各得其所,相安無事,而切忌用過多的條規制度來進行強制性約束,否則會適得其反。也就是說,最好的政策應該是「清靜無為」的政策,不要左一個運動,右一個政策,搞得民眾無所適從。


要讓一個國家、一個社會安定大治,就像對待井水一樣,攪動得越凶,殘渣敗葉就越是泛起,水就越是混濁,最好的辦法不是去放什麼漂白粉之類的,而是停止施加外力,讓它自己慢慢平靜下來,這樣井水就會自然清靜了。「無為而治乃大治」,這是老子「無為」論給後人的有益啟示。


[說明]


所有解釋均從網上找到最權威的,非本人原創,老子的道德經不是言語就能說明白的,需要大家自己體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仁愛鄭州先鋒心棧 的精彩文章:

TAG:仁愛鄭州先鋒心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