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美食 > 這個上海男人燒了一手好菜,還是國家級面點師

這個上海男人燒了一手好菜,還是國家級面點師

一隻梨花壓海棠

因美而喜,因食而幸,願以吃貨的初心發掘更多美食,以面點師的執著創新更多佳肴。

——一隻梨花壓海棠

廚友@一隻梨花壓海棠本名蔡飛,今年三十有餘,是江湖傳言特別會做飯,特別疼妻子的「上海男人」中一員。

他在下廚房主頁上的自我介紹很簡潔,「喜歡做飯,熱愛交友,希望通過面點結交朋友」。

不過他的頭銜遠沒有那麼簡單,他是國家一級中式面點師,高級烹飪師,上海三所職業學校的培訓老師,曾在上海著名的小籠館任職,入行十五年,多次走上央視分享廚藝,在下廚房上教授的課程也有上萬人參與。

他給自己起了個網名,「一貧」。他說自己信仰道教,「面點師也是道,一種在我心裡堅持的道。」

對廚房永懷熱忱,對廚藝永不鬆懈,對廚友永敞胸懷,這或許就是蔡飛的美食之「道」吧。

蘇式月餅

鱔絲和餛飩:帶著本幫菜上央視

上個月,蔡飛又上了央視的《回家吃飯》,這次的任務是和重慶的大廚陳劍比拼「魚」上功夫。重慶大哥手端一壺茶,以行走江湖的豪氣甩出了看家的紅彤彤的酸菜魚,而蔡飛則不慌不忙,氣定神閑地喝著手沖咖啡,帶著上海男人的精緻典雅前來應戰,隨他而來的則是他最擅長的本幫菜經典之一,響油鱔絲。」

節目相關推送

這道菜的得名,是因鱔絲在成盤上桌之後油依舊會進行劈啪作響。相比於重慶江湖菜的大塊切魚,大塊切菜,蔡飛的本幫菜顯得精巧許多。漲水入蔥白、薑絲,以及一比一的醋和鹽,再將黃鱔下鍋去腥,汆燙兩分鐘撈出備涼,接著用在牙刷柄製成的「特製工具」將鱔魚劃絲切段後,入鍋內炒至彎曲,再加薑末黃酒等調味料燜煮以及勾芡裝盤。最後一步甚是精妙,將盤中的膳段在中心勻出一個窩,加入蒜末、蔥末、薑末和胡椒粉,再把燒至八成熱的香油淋在表面。

響油鱔絲

「鱔絲的滑嫩、醬汁的濃郁、胡椒粉和香油的辛辣與香氣結合在一起。」蔡飛回憶起當時在節目中的表演,他最喜歡的就是這道菜的符合香味,「這道菜的關鍵之處在於火候和調味,既要濃油赤醬,也不能醬汁亂流,勾芡也比較講究,勾的少了,醬汁無法包裹在鱔絲上,勾的多了,吃口又會發黏」。

蔡飛是土生土長的上海人,對於本幫菜情有獨鍾, 「大家都知道上海是個海納百川的城市,上海菜的特點也有包容的一面,由於上海本地菜與外地菜長期共存,相互影響,便在原本地菜的基礎上,逐漸發展成「以上海和蘇錫風味為主、併兼有各地風味的本幫菜系,它最大的特點就是濃油赤醬,精工細作。」談起本幫菜的名菜,蔡飛更是如數家珍,除了那道響油鱔絲,「青魚下巴甩水」、「青魚禿肺」、「腌川紅燒圈子」、「生煸草頭」、「白斬雞」、「雞骨醬」、「糟缽頭」、「蝦子大烏參」都是經典菜式。

熟醉蟹,醉鴨舌,醉雞

如果要再說一道菜,蔡飛首推本幫紅燒肉。本幫的紅燒肉不熬糖色,純粹用老抽來上色,「很多人做紅燒肉都會焯水,我當初也是一樣,後來學了才知道,好的肉是不用焯水,而是干煸,將五花肉的肥油煸出來」,蔡飛說,這樣的肉才會肥而不膩,滿口留香,上桌的時候,拍一下桌子,在盤子里的紅燒肉會抖三抖,這便是好的紅燒肉。

本幫紅燒肉

當然,上海聞名於世的不止是這些桌面上的「硬菜」,街邊的日常小吃同樣為饕客們津津樂道。去年,蔡飛上《回家吃飯》的時候就帶去了一道特色的上海面點,縐紗餛飩。

縐紗餛飩,俗稱「小餛飩」,最講究的就是皮兒飄逸輕薄如同縐紗一般,薄如紙,軟如緞,經火就能點燃。做好一碗小餛飩,和面擀皮講究,包餡兒也講究,過緊則生,過松則散,要一經煮制,外皮收縮起皺,僅僅保住餡心。看似清湯的湯底也有玄機,要用大地魚粉提鮮,盛入碗中的時候加上蔥薑絲,鮮美得剛剛好。

手擀極致薄的皺紗餛飩皮

皺紗餛飩

蔡飛說,自己打小就喜歡吃面點,小餛飩就是其中之一,但「這種餛飩皮的做法太難,又只能手工製作,所以市面上很少見到了,節目說要介紹一個地方小吃,就想著把這個上海的經典小吃介紹給更多的朋友。」

上海菜對於蔡飛來說,或許不僅僅是一種菜系,這裡面包含著一個城市對於生活的理解,精工細作,融匯而有序,清淡卻有味。

褶子練百遍:國家一級面點師的修鍊之旅

不過要說最愛,蔡飛可能還是會選小籠包和生煎包了。

「以前一直對它很好奇,怎麼會這麼薄,怎麼會有這麼多湯汁」,蔡飛笑著說,「所以很早以前就去報了點心的培訓班,然後一發不可收拾。」

不過這個看似簡單的「小包子」卻並不好做。好的小籠包是水調麵糰,也就是麵粉和水,看起來很簡單,但是要做到皮薄,湯汁多,也是非常要求高的,如何做到18個褶皺,揉面、醒面、拌餡、做皮凍、包捏等,差一不可。

而生煎作為上海另一個有名的小點心技藝也不簡單,傳統的都是半發麵生煎,不同於包子那麼的皮厚,當然也不是小籠包的皮薄,對發酵的一個時間非常講究,皮凍得熬制,如何的去煎生煎,都是對一個面點師技術的挑戰。

生煎包

「中式面點的難度比較高,因為我們常用的工具種類並不多,所以全是手上功夫,想要做的好,就先要把基本功練紮實,經過多年的時間沉澱和技術積累才行。」 蔡飛回憶起學藝的經歷,「比如說包子,揉面和發酵就是看似簡單實則大有講究,揉面揉得透,發酵發得到位,包子才能好吃;褶子打得均勻細長,包子才會好看。」

他記得那時候每天的任務就是不停地鍛煉自己的手藝,做一個小籠包的每一個步驟,都是在單獨練習下才慢慢領悟和熟練的,「一遍不行就十遍,十遍不行就百遍,這就是所謂的曲不離我,功不離手。」

回憶起最初遇到的困難,蔡飛說,捏包子的褶子就是一大難關,那會兒怎麼捏都不夠好看,後來稍微有點進步又到了瓶頸期,「要知道包子就像面點師的名片一樣,上手是很快,但是要好非常的難」。那段日子,他異常地苦惱,不過幸好這時,他遇到了他面點師路上對他影響最大的師傅,姜聖華老師。「姜老師是行業里的大師,有著『餃子聖手』的稱號,那會兒她就一直幫助我、鼓勵我,不斷地給我教導。」談到師傅姜老師,蔡飛很是感激,「後來我自己也鼓著一口氣,反覆失敗後,終於能夠捏出滿意的褶子了。」

完美的包子褶來自日積月累地訓練

對於蔡飛來說,從恩師身上學到的,除了具體的點心技藝,更多的是身上那種對中式面點的熱愛,對點心的堅持,一直在鞭策著我,也讓我對自己的手藝要更進一步」。

在他看來,對中式面點而言,餡心也可謂是靈魂般的存在,這就要求中式面點師需要熟練掌握中餐的操作技能了,有時候還需要做中西結合的點心,因此對於西點也要「有兩把刷子」,所以,一名優秀的中式面點師,想必是中點精通、中餐通曉、西點熟練的全能手,所以這條路走起來並不輕鬆。

不過他早已想得明白,「學習中點,從不懂到懵懂到精通,是個非常漫長而且艱辛的過程,要耐得住苦練基本功的寂寞,也要受的住屢次失敗的打擊。」。

沒一點肉,需要吸著吃的灌湯包

大概就是這樣,上海弄堂里的小籠包寥寥香氣把蔡飛引上了面點師這條路,不知不覺已經十幾年了。蔡飛還記得上了培訓班之後,就找到了一個小籠館工作,當時並不是為了謀生,更多的就是「一腔熱血」,「能把自己喜歡的事兒當作事業來做,那是最讓人開心的事兒了。」

後來,蔡飛還在生煎店和飯店任職過,技藝在實踐中也越發純熟了。但對於面點的學習他仍在繼續,如今,他已經成為國家一級面點師三年之久了。

不過,對於他來說,頭銜或許並不是最重要的,他所真正熱愛的,是每每讓家人朋友遲到自己做的熱乎乎的點心時,臉上洋溢的笑容。

可愛Q彈的玉米餃子

「吃貨「世界:旅途和旅伴缺一不可

不過,儘管對中式面點愛得深沉,蔡飛還時刻牢記自己的另一個重要身份,「標準吃貨」。

蔡飛的人生格言是,「我不在製作美食,就在尋找美食的路上」。

美食對他來說,從來都不僅僅是一份職業,「我人生的愛好就是吃」。他特別喜歡全國各地的跑,只為吃遍當地的特色菜和小吃,他還會為了盡情地吃而不去任何景點。他記得曾經去長沙玩了四天,沒有遊覽任何一家景點,只為了吃米粉、火宮殿的臭豆腐和剁椒魚頭;在湖州一天吃了八頓,幾天下來把當地有名的小吃吃了個遍,吃撐了就回賓館躺著看電視,消化完了繼續出門吃。

遊玩歸來後的菜譜創作

自製紅油

蔡飛對自己的「公務出遊」路線「振振有詞」。「吃,也是本著學習的精神,我會報當地的小吃培訓班,學習最正宗的各地小吃配方和製作經驗。」出外考察,蔡飛說,小吃是重中之重。

問及最喜歡的小吃有什麼,蔡飛掰著十個手指頭都數不過來。「那太多了!武漢的蟹腳面,蘇州的紅湯麵,鎮江的鍋蓋面,四川的串串、擔擔麵和缽缽雞,長沙的臭豆腐,上海的辣醬面加素雞,通通都愛」。他最喜歡的店就是所謂的「蒼蠅館子」,他從不介意小店的環境,就喜歡往弄堂、衚衕里跑,髒亂差我不怕,只要正宗、好吃,「讓我蹲著吃也行!」

辣肉面

蔡飛也一直愛把探店的經歷分享給朋友,就像畫一個自己的美食地圖,「每吃一家店我都會在朋友圈點評一番,對環境沒有任何評價,只對口味打分」。後來接觸了下廚房,蔡飛也在主頁里把自己的探店經驗分享給廚友們,和廣大吃貨們分享心得。

最近一次的探店分享

說起下廚房,蔡飛回想起來,第一次接觸下廚房應該是四年前了,那會兒他的一位好友是下廚房的用戶,看他老在微信發自己做的菜,就建議他寫寫菜譜,把好的方子寫出來跟更多的廚友們交流一下。「我馬上就下載了下廚房,真是大開眼界,這簡直就是美食愛好者的天堂啊。」蔡飛笑著說,「特別感謝夕陽珍珍姐,在我入下廚房,人生地不熟的時候,介紹了很多大咖給我認識,讓我結識了很多新朋友。」

後來從「人生地不熟」,到「如魚得水」,蔡飛在這裡認識了越來越多志同道合的「吃貨」朋友,小可人的外婆,四川的成都的人面桃花,杭州的蜂香薄荷,北京的麵包達人啊瘋,造型饅頭大神茶米……每年廚房大趴他們都會聚聚,聊聊自己和他人的故事。

有時候到了廚友所在的城市自然還能被領著去吃最正宗的的當地菜。他記得前年下廚房成都大趴,當地的廚友人面桃花帶他去當地的自貢鹽幫菜館吃飯,環境也是我喜歡的江湖館子,一道青蛙的菜,非常香,但辣到我懷疑人生,「只一個蛙腿我喝了一瓶啤酒都沒緩過來,當時只想著活下去就好!」蔡飛笑著回憶說。

下廚房廈門大趴上,蔡飛和頭露

把本幫菜帶上央視也有著廚友相助的機緣巧合。「我能登上中央電視台也是下廚房一位姐姐介紹的,她那時也剛上了《回家吃飯》做節目,心想我的手藝還是不錯,也可以上上展示下自己,就推薦了我,我也就帶著揚幫的縐紗餛飩和本幫的響油鱔絲上了央視。」

現在的他除了供職於專門的美食學校和擔任外企的美食顧問,還在下廚房上給廚友們開課分享中式面點的製作經驗和技巧,深受廚友們好評。最近的課上他就講授了河南的一道街頭名小吃,雞蛋灌餅的做法。這是他在河南跟一位當地老師傅機緣巧合的情況下學到的。上過課的廚友評價說:「離家門口擺攤不遠矣!」

雞蛋灌餅

對於蔡飛的「吃貨」世界來說,他探尋美食的腳步大概永遠不會停歇,而這一路上有幸同行的「旅伴」或許也為他這一路走來,增添了不少笑語歡聲。

蔡飛說,很感謝能認識這麼多廚友,能夠因美食而聚,本身就是一種幸運了。

配圖由被訪者提供,

未經授權請勿隨意轉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下廚房 的精彩文章:

澆一勺油辣子,它就是人間最美味!
這是什麼茶?清新解膩還有糯米香!

TAG:下廚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