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書法和繪畫的關係

書法和繪畫的關係

點擊下方藍字搶購書畫優盤

王羲之作品欣賞

書畫同源的真實意義,其實就是書法和繪畫的關係。

趙孟頰在指出「石如飛白木如籀,寫竹還應八法通」以後,接著說「若也有人能會此,須知書畫本來同」,就是說在當時,這個道理也還不是所有的人都理解了的,只有通過不斷的藝術實踐,再回過頭來看一看書畫藝術的歷史,才更證實這一理論的生命力。任何理論的提出,必須有一個過程,趙孟粳提出「書畫同源」,也不是他隨便標新立異。而是總結和突破前人研究成果的結晶。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提出的:「夫象物必在於形似,形似須全其骨氣,骨氣形似皆本於立意而歸乎用筆。故工畫者多善書。」可見「書畫同源」的問題,唐代的藝術家和藝術理論家們,就已經體察到了,並且明確地提了出來。

吳道子作品欣賞

五代時,著名山水畫家荊浩,在他的《筆法記》中,提出畫有「六要」:「一日氣,二日韻,三日思,四曰景,五日筆,六日墨。」把筆、墨兩項明確作為具體要求,比謝赫的六法,又有一些發展。氣、韻、思、筆、墨,當然是書法家和畫家的共同要求。畫史記載,五代時,唐希雅「乘興縱奇」,以李煜創造的書法筆法「金錯刀」畫竹,這是以書法用筆直接入畫的較早記載。現在,李書唐畫均不見傳,不知究竟是什麼樣子,只曉得「有顫掣之狀」。而「金錯刀」成為墨竹的雅號,一直流傳至今,反和書法的關係不大了。宋代,花鳥畫得到勃興,山水畫有很大發展,相對地說,人物畫退居其次了。尤其是宋代興起的文人畫,是一股新興力量,賦予繪畫以新的精神和方式。王蒙在晚年談自己的體會:「老來漸覺筆頭迂,寫畫如同寫篆書。」柯九思也說:「寫竹,竿用篆法,枝用草書法,寫葉用八分法,或用魯公撇筆法。」元人中普遍流行著一種「士大夫工畫者必工書,其畫法即書法所在」的說法。

柯九思作品欣賞

近代巨匠吳昌碩,書畫篆刻方面,銳意求進,都作了大膽革新,造詣宏博精深。他在繪畫上的成就,實在得益於書法很多。黃賓虹用筆,強調「平、園、留、重」,作畫寫字,氣局相同。潘天壽用筆,渾雄蒼勁,猶如鋼筋鐵骨,無論繪畫中的點、線、皴擦,還是書法中的篆、隸、行草,筆意相通,比較地說,潘先生作畫,借重隸書筆意較多。互為因果,相輔相成。他們是畫壇的大師,也是書法的名家。

石濤作品欣賞

現在,書法和畫法的關係,更是引起書畫家的普遍重視。書法功力欠缺的畫家,追求畫面秀麗時,往往失之甜俗;追求畫面遒勁時,又往往失之霸悍。繪畫者學點書法,絕不僅僅為了題款時,字可以寫得好一點,主要還在於提高筆墨的功力和修養。要求學畫的入學一點書法,這是應該的,也是必要的。要求學書法的都去學一點畫,這當然不必。但是,一個書法家居然對傳統繪畫全然無知,那是很難想像的,何況懂得一點繪畫的理法,「學書則深有助焉」。這種「有助」,當然不僅可以提高對繪畫的欣賞水平和理解能力,而是因為其中不少審美要求,對書法是有借鑒作用的。「詩之不盡,溢而為書,變而為畫」。如果學習書法又會畫一點畫,陶治情操,不也很好嗎?目前有一種說法,叫「用書法作畫,用畫法作書」,這是很有見地的。吳昌碩之所以能成為一代宗匠,除了勤奮、天資、蒙養以外,書法和繪畫兩方面的相互影響,是不能忽視的。過去,不少評論者,都強調他的書法成就對繪畫的影響,難道他在繪畫上的成就,對他晚年書藝的進一步精進,就沒有積極作用嗎?「畫至書為高度,書至畫為極則。」

黃賓虹作品欣賞

當前,有些書法作品,正幅用墨干、濕、濃、淡的處理,吸收了水墨畫滲、暈、化、水跡等技法效果,不一定就已經成熟,但是一種新的嘗試。「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今後的歲月,我國的書法藝術和繪畫藝術,都必然會出現新的飛躍,也必然將有新的王羲之、顏真卿、吳道子、石濤式的人物湧現。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美術世界 的精彩文章:

大清皇孫作畫,貴氣而不俗氣
中國畫的戲台

TAG:美術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