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遠的將來,所有電視台都會消失
本文來源:文娛價值官
解讀:
無論是主動、被動因素,今年的兩部爆款劇《如懿傳》和《延禧攻略》都選擇了「先網後台」的播出模式,而《明日之子》《幸福三重奏》《偶像練習生》《創造101》《中國新說唱》等具有創新精神的綜藝節目,更是「網生」型作品,成功佔領80、90、00後市場,引領新的內容導向。從中國移動、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拿到4G的TD-LTE牌照,到目前的幾乎全覆蓋,僅用5年時間。2015年開始,視頻平台播放量因移動端使用的普及頻創紀錄,並促進網劇、網大、網綜井噴式的開發,雖然品質良莠不齊,但在其中湧現出的頭部作品,屢創點播量和口碑新高。隨著5G腳步的臨近,各大影視公司紛紛布局純網作品,而電視台則隨著政策收緊、人才流失、觀眾分流,不斷遭遇發展掣肘。隨著技術的不斷更新,主流觀看群體的年輕化和迭代,電視台是否會在5G普及後徹底消失?還是會在新時代里獲得新生?已經成為不可逃避的命題。
擁擠的地鐵里,鄭嘉終於等到一個座位,這是一天里不可預期的「幸福時光」:在接下來的10站時間裡他可以戴上耳機,舒舒服服地用手機追劇了!
回到家,鄭嘉和父母圍坐在一起吃晚餐,電視機開著沒人開,裡面的聲音是家人吃飯的背景音。
晚餐後,鄭嘉回到房間里「吃雞」,爸爸上網看新聞,媽媽坐在沙發里用IPAD看《我家那小子》。
鄭嘉一家的日常,也是中國老百姓的生活寫照,鄭嘉已經不記得從哪年起,家人的晚間時光從一起圍坐在電視劇前,變成沉浸在各自的移動端之上,但可以肯定的是,那個轉折點是從移動端普及開始的。
技術崛起帶動內容升級
2013年12月4日,工信部正式向三大運營商發布4G牌照,中國移動、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均獲得TD-LTE牌照 。2015年2月27日,工業和信息化部向中國電信集團公司和中國聯合網路通信集團有限公司發放「LTE/第四代數字蜂窩移動通信業務(FDD-LTE)」經營許可。4G的發展和普及,為視頻平台注入了強有力的「能源」。
如今,視頻網站的第一梯隊「愛優騰」,早已從最多時幾十家視頻網站的廝殺中完勝而出,以三足鼎立的姿態專註於搶奪8.02億網民碎片時間的新戰事中。
2006年6月21日,昔日的搜狐二當家古永鏘從零建立了視頻網站「優酷」。後優酷與土豆合併,並被阿里收購。
2010年,百度宣布投資組建獨立視頻公司奇藝(愛奇藝原名),一年後的奇藝,改名愛奇藝。
2011年4月,騰訊視頻網站正式上線運營。
從2004年樂視網創建到現在,中國視頻平台已經走過14年發展歷程,這其中伴隨過同時幾十家視頻網站角逐的亂象時期,也有過樂視一家獨大的彼時風光,隨著技術的迭代,內容也從網友的日常分享,逐漸升級到網站版權合作引進,直到今天的自製節目出海。
視頻網站的功能也在14年里不斷發生變化,娛樂性越來越強,而幾年前「搶奪客廳」的預言也正在被實現,在移動互聯網和4G技術普及後,視頻網站已經能夠與傳統電視分庭抗禮,各佔一片江山。
2017年是當之無愧的網劇出海元年,先是優酷自製網路劇《白夜追兇》的海外發行權被美國Netflix購買,通過Netflix平台在全球190多個國家和地區進行播出,成為首部正式在海外大範圍播出的國產網路劇集。緊隨其後的,是愛奇藝推出的自製網劇《河神》《無證之罪》《殺無赦》,因為這些劇集對標美劇製作水準,加上電影般的畫面質感,不僅口碑流量雙豐收,還受到國際市場的青睞,也同樣被Netflix收購併於今年在全球進行播出。
同樣是2017年,愛奇藝純網自製節目《中國有嘻哈》燃爆了整個夏天,一檔此前從未見過的網路說唱音樂節目,讓HIPHOP文化迅速在年輕人中蔓延,從說唱樂到嘻哈服飾、甚至是選手的動作手勢,都成為年輕人標榜自己夠前衛的元素,這檔純網自製節目的點擊量高達26.8億。
而2017年騰訊視頻推出的網路自製音樂選秀節目《明日之子》,則在賽程、賽制、網友與節目互動模式上做了全面創新,那一首由選手毛不易創作演唱的《消愁》,也在大江南北流傳開來。
騰訊自製節目「
明日之子」現場
2017年,中國視頻網站的工作人員們集體見證了內容全面升級,也共同品嘗到市場和觀眾向平台傾斜後的果實。這一年,也是平台ALL IN自製內容的一個時間節點。
「硬體的發展使所有不可能的東西變成了可能。在200兆的寬頻下,我們會毫無壓力地用網路收看各種電視劇。」在電視劇領域工作了30年的毛衛寧對電視台的未來表示悲觀,他引用「好萊塢編劇教父」羅伯特·麥琪第一次來到中國座談時談的那個觀點闡述自己看法:「在不遠的將來,所有的電視台都會消失」。
精英大遷徙
騰訊自製選秀節目《明日之子》到今年已經成功舉辦兩季,而這檔節目的製作公司哇唧唧哇就出自前湖南衛視《超級女聲》《快樂男聲》《快樂女聲》總導演龍丹妮之手。平台自製節目的開發,除了技術上的支撐,最重要的還有來自傳統電視台製作團隊的豐富經驗。像龍丹妮這樣從傳統媒體走出來,帶著積累了幾年甚至十幾年經驗轉向平台發展的創業者,如今已形成一個龐大的群體。馬東,也是這個群體中的一員。
愛奇藝是較早開發自製綜藝節目的平台。2014年,有點兒「奇葩」的節目《奇葩說》一經在愛奇藝播出,就引發關於內容創新的爭論,參加節目的「奇葩」也紛紛登上微博熱搜,而這檔節目正是由前央視主持人馬東的創業團隊——「米未傳媒」策劃、製作的。馬東說:「內容,是我們感受世界的方法。通過技術手段,我們去探索物理世界。而探索自己的內心世界,我們往往是通過內容去完成的。」內容的本質並沒有不同,但是,在技術進步之後,呈現內容的手段更為多樣,受眾的眼界也擴大了。無論是喜劇、悲劇、熱鬧的、安靜的內容形式,都是製作者傳達價值觀的手段,而視頻平台給予創作者更包容、更多元的創作環境。
而車澈,算是從電視節目製作團隊轉投視頻平台,轉的最徹底的一位,他目前就職於愛奇藝,擔任副總裁職務。
2011年,車澈加入燦星,曾擔任過《中國好舞蹈》執行總導演;《與星共舞》《蓋世英雄》、《蒙面唱將猜猜猜》節目總導演。2017年,車澈加入愛奇藝成立YOH幼虎工作室,一手打造出《中國有嘻哈》和《熱血街舞團》兩檔頭部內容,並擔任節目總導演。在《中國有嘻哈》成功席捲各大媒體,為愛奇藝直線拉升付費用戶後,車導再接再厲打造了《中國新說唱》節目。
而車澈的加入,為愛奇藝帶來的不只是一兩檔節目,更是優質的內容資源。加入愛奇藝後,曾經在電視台一起打拚的朋友也紛紛與車澈聯手,比如:《中國有嘻哈》的總編劇是《跑男》三季的總編劇岑俊義,他也是《爸爸回來了》的總製片人。《中國有嘻哈》的視覺總監宮鵬是《跨界歌王》總導演,也是中國目前最好的舞台視覺導演,北京衛視春晚、網路春晚聯合策劃總導演。《中國有嘻哈》的音樂製作人劉洲曾和韓紅、譚維維、張傑等等大咖合作。這樣的合作者,每一位都是可以獨立操盤2億體量綜藝節目的金牌製作人。
受到不少好評的自製網綜《幸福三重奏》,是李睿製作的第一檔網綜作品,他曾經擔任過《嚮往的生活》《奔跑吧》的執行總導演,此前製作的節目一直都是台播。在第一次與騰訊平台合作之後,李睿嘗到了平台的「甜頭」:「騰訊已經超越大多數傳統媒體成為新節目播出的首選平台之一,但更是因為平台方對新類型綜藝的不棄和堅持,才有了《三重奏》這檔節目的誕生。」
李睿導演告訴文娛價值官(ID:wenyujiazhiguan)記者,他團隊里就有很多來自電視台的人才,這些夥伴大多是為了有更大更自由的創作空間,才放棄穩定的電視台工作。
這幾年,網綜逐漸擺脫了之前靠大尺度吸引眼球的舊印象,成功轉入超級網綜新時代,這個轉型取決於電視台製作團隊的加入。李睿向價值官記者透露:「高品質綜藝製作團隊普遍出自傳統媒體(電視台等),甚至很多都是以往體制內的王牌製作人或團隊。」
電視台曾經是人才輩出的地方,但現在具有創新精神的年輕人紛紛逃離,央視的張泉靈、郎永淳、劉建宏、黃健翔等都趁年輕離開了體制,選擇重新出發。在央視工作了18年的劉建宏離開央視後,曾出任樂視體育首席內容官。而張泉靈在離開央視時說出幾乎所有逃離體制內年輕人的心聲:「42歲的我雖然沒有了25歲的優勢,可是再不開始就43了。只要好奇和勇氣還在那裡,什麼時候開始都來得及。」
被平台搶奪的不只是收視率
2017年開始,已經出現二三線衛視面臨無人觀看的窘境,有80%的二三線衛視「零收視」!一些衛視買收視率也成為業內心照不宣的常規操作。因為資金原因無緣頭部劇集和綜藝,因此有二三線電視台只能反覆播放「苦情劇」和「抗日神劇」, 2萬--5萬一集的抗日神劇反覆播放,缺乏活力,從而失去觀眾的焦點,更喪失話語權。
今年,新組建的國家廣電總局首次召開電視劇大會上,新任總局局長聶辰席做了《加快新時代電視劇高質量發展 打造永不落幕的中國劇場》的講話,直面電視劇行業存在的問題,也有對提高電視劇質量的指導意見和要求。這次會議上,點名批評宮斗劇、仙俠劇、古裝劇等,還批評了過度娛樂化英雄的革命劇,直接導致此類電視劇在電視台減少甚至暫停播出。
根據CSM52城市組數據顯示,2018年Q2各大衛視的劇場時段收視率環比整體收視下滑,究其原因主要因為:古裝大劇缺席,爆款難尋。由於播出政策的收緊,一些原本計劃在電視台推出的「爆款」遭遇停播、延播的命運,《如懿傳》被傳因為三觀不正要求對部分內容進行刪減,並延播;同樣遭到停播的還有范冰冰主演的《巴清傳》等。頭部內容的缺失導致電視台收視率被拉低。
但有一個案例卻讓文娛行業看到,電視台之外,視頻陣地已經準備充分,足以提供給創作者完整的現狀,這就是電視劇——《延禧攻略》。
以往,一部爆款的路徑都是:電視台首播——視頻網站,視頻平台沒有太好的資源,只能「撿漏」,或通過自製的方式曲線救國。不知道是於正夠智慧,還是受政策約束所迫,總之《延禧攻略》沒有像《如懿傳》那樣花時間去等電視台的檔期和審批,而是及時由台播改為先網播,在同樣題材的《如懿傳》之前,佔據先機。
愛奇藝全網獨播的選擇,不但沒有讓《延禧攻略》失去綻放的機會,反而讓這部充滿年輕活力的作品最終斬獲全網總播放量133億的成績,製作團隊、投資方和愛奇藝,全部大獲成功。而這部愛奇藝參投的電視劇,在一開始就被注入了年輕+互聯網的基因,因此在全網表現出一匹「黑馬」應有的實力。
頭部內容才是電視台收視率的保證,而頭部內容無論因為何種原因流失、轉入平台,都意味著收視率變成了播放量。而收視率是廣告投放效果的重要考核標準,收視率越高,那麼廣告價值越高,電視台收益也越高了。因此,被平台搶走的不僅是收視率,繼而是廣告投放和以往不可撼動的變現能力。
2017年,四大衛視廣告收入整體下滑。根據CSM52城全年整體收視數據來看,2017年東方衛視以2.66%的收視份額排名第二,在省級衛視中僅次於湖南衛視,而2016年,東方衛視的排名還是第三。使之保持收視前位的頭部作品正是:《那年花開月正圓》《我的前半生》《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但2016年東方衛視廣告收入在40億左右,2017年收入不到40億,一直處於下滑趨勢。
據廣告業內人士透露,不止東方衛視,2017年收視前四的衛視廣告收入基本都是向下浮動的,而這與收視率疲弱、觀眾年齡層發生變化、互聯網平台中插廣告等創新模式的成熟,不無關係。
中插廣告是平台搶走電視台廣告的一種創新商業模式
據廣電總局財務司的數據顯示,2017年全國廣播電視廣告收入穩中趨降,總收入1518.75億元,同比下降1.84%,是近年來廣播電視廣告收入首次負增長。在這樣的形勢下,電視台被搶走的不僅是收視率,還有維繫自身生存的廣告收入!
電視台提前退出舞台?
截至2018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8.02億,手機網民規模達7.88億。在接近一半人口都上網的前提下,觀眾和網民的界限已經不再清晰,反而是不斷重合的。
年輕人用手機、IPAD追劇看綜藝,父母也開始用手機看電視里的節目,只有爺爺奶奶還守在電視機前等待新聞、天氣預報……這樣的使用習慣已經形成,而無論是電視台、視頻平台,都是內容輸出的渠道,真正搶奪我們關注的不是硬體,而是硬體中播放的內容。
頭部內容一直是電視台的獨享資源,曾經,電視台播放的《甄嬛傳》《羋月傳》《那時花開月正圓》《人民的名義》等電視劇把我們拉回客廳;《跑男》《極限挑戰》《快樂大本營》等品質精良的綜藝無論口碑和收視率,也都頻創新高。《人民的名義》收官時收視率高達到13點多,成為十年來收視最高的電視劇。
然而,就在今年的「春推會」上,文娛價值官(wenyujiazhiguan)
記者走訪觀察到了這樣的畫面:製片人遍地「開花」,不少製片人主動分發名片,以往一些衛視體制內的工作人員也「下海」擔任製片人。在幾個房間停留後發現,拜訪者多為做周邊的推銷員,或和作品交易無關的人員,來談項目的屬於鳳毛麟角。
連馮小剛、韓三平等大咖大腕也都加入到網劇製作領域,讓分流現象也更加明顯,可以預見,未來雙平台(台、網)通吃的劇目,不會再現。政策調整和網路競爭的雙重擠壓下,記者在春推會上明顯體會到,電視台的日子不好過了。
而就在電視台收緊政策、加強管理的同時,視頻平台卻在積極布局純網自製內容,擴展合作界限、擁抱多元創新內容。電視台被搶走的不僅是人才、資源、廣告收入、收視率,還有市場的信心。對此,電視台並非要坐以待斃,上海廣播電視台台長高韻斐就大聲疾呼「2018年不出爆款就要死!」
在今年2月11日舉行的上海文廣集團2018年學習討論會暨年度工作會議上,高韻斐的講話鏗鏘有力:「我最近聽到的一句話就是:2018年不出爆款就要死,這句話給我印象很深。希望你們在新的一年中真正能夠出爆款。」一個傳統媒體不能只停留在播放平台的功能,還要像視頻平台那樣積極推動自主研發內容,培養自己的IP庫,儲備更多年輕人才。
其實,台網融合方面,湖南衛視已經起到範本作用。芒果TV以衛視為基礎嚴控導向,同時開發年輕人喜聞樂見的自製節目,讓電視機里的節目同樣在移動端市場受追捧,由於台網融合的優勢疊加效應,芒果TV甚至提前於所有視頻平台實現了盈利。數據顯示,從2014年芒果TV啟動獨播戰略到2017年,移動端用戶從零增長到5億,IPTV運營商業務覆蓋用戶已超過5500萬,互聯網電視終端激活用戶數達到6500萬。
2017年4月,芒果TV前CEO丁誠在內部信里,顯示出芒果TV特有的氣質:也許三年前,誰也沒法預計,堅決「下水游泳」的湖南廣電能夠在一堆的不理解和質疑聲中硬是走出了體制內融合媒體發展的獨特探索路。在從「獨播」向「獨特」的轉變過程中,芒果TV短短三年間完成了原始積累並突飛猛進,全平台日活突破4700萬,縱身一躍行業前五。
作為一家新媒體公司,芒果TV從上游向終端下沉,成功自主研發了基於廣電OS的第一個智能電視操作系統MUI,成為全行業真正開放的平台。嚴峻的市場競爭形勢讓芒果TV深知腳下的路還非常艱苦,在互聯網行業生存,要在與虎謀皮、與狼爭食、與時間賽跑、與自我角力中,最終獲得屬於自己的市場份額。
電視台原本是強勢平台+內容製造的內容輸出渠道,多少傳媒學子的第一職業目標,所有頭部內容一心所向的發布平台,隨著多屏時代的到來,電視平台的優勢逐漸被瓦解,被分攤到互聯網平台。
移動屏更適合觀眾在碎片時間觀看,廣告主開始為播放量買單;有創造力、能製造爆款的人才大規模遷徙到互聯網公司,那裡不僅有豐厚的收入,還有寬鬆的創作空間,現在的年輕人不再抱著「鐵飯碗」而是更看重如何創造自身價值;加上電視台受政策管控最直接,也最嚴格,即使有創新內容也未必能播出,從而造成保守的氛圍……隨著硬體技術的升級,一旦5G實現覆蓋後,電視檯面臨的問題將不是進退,而是生死。
END
品途精彩活動
中國創新發展創業生態論壇
創業,你離矽谷只差這一步


※小米上市首日破發,暴風馮鑫回應股權凍結危機:對暴風TV零影響
※這場多維產業創新大趴,你參與了嗎?
TAG:品途商業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