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只為再看你一眼 12名退伍老兵50年後重返帕米爾高原

只為再看你一眼 12名退伍老兵50年後重返帕米爾高原

來源:解放軍報客戶端·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融媒  作者:王向輝、張慶良、岳小平

50年有多久,少年的額頭上已經爬滿皺紋,鐵打的營盤裡已經送走了多少老兵,但高原上的雪山依舊聳立,鐫刻進雪山的軍魂從未變質。

9月的帕米爾高原上,一批駐守帕米爾高原的老兵復原離隊,一群離隊半個世紀的老兵重返故鄉。

夢回高原,踏上萬里歸程

王金萍,召集戰友再次回到第二故鄉的發起人,15歲入伍,曾是駐守帕米爾高原的某邊防團老團長警衛員。站在半個世紀前住過的老營房,王金萍又一次念叨起老團長的話:「真想再回去看看,看看高原的雪山,看看邊疆的老鄉,看看娃娃們住的好不好、吃的好不好……」

2016年,送走94歲高齡的老團長,王金萍決定召集當年的老戰友重返帕米爾高原。可幾十年沒見過的戰友,哪怕在通訊發達的今天也不是說找就能找到的。千方百計聯繫到的,有的已經離世,有的因為身體原因不能同行。最終,12位老人,帶著不能同行的戰友「多拍些照片」的囑託,齊集河南鄭州,又輾轉4500多公里,回到魂牽夢繞的帕米爾高原。

機緣巧合,他們回家的那天,2018年秋季老兵退役命令剛剛下達,20名復退老兵代表各一線哨卡和步兵、炮兵、通信兵、炊事員、訓導員、種養殖員、衛生員等專業小兵種迎接了這群老前輩。

一條邊防線,兩代戍邊人,一場穿越50年的時空對話拉開了帷幕。

向老人們介紹以老營房為中心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建設情況。

老兵王金萍為大家介紹50年前的營區規劃

兩代老兵在老營房前回顧戍邊史

一處陵園,書寫高原軍魂

聽取了團隊全面建設彙報,參觀了營區基礎設施建設之後,老兵們直奔團部厚山烈士陵園。

「老夥計老戰友們,我們來看你們啦。」烈士陵園前,一群人老淚縱橫。

何惜百死保家國,寧讓忠魂埋它鄉。

老兵們走過一個個的墓碑,不停的念叨:「這是個塔吉克族戰士,在一次巡邏中,為救戰友從山上摔了下來」「這個是我們連的兵,從小就是苦命的人啊,沒爹沒娘,犧牲的時候才18歲」「這是一個副團長的家屬,兩口子都是因為高原病去世的,當時路不好,沒送下去」「這個女娃那一年來部隊看爸爸,得了高原肺水腫,沒搶救過來」……

「那時候醫療條件差。如果放到現在,他們好多人是不用犧牲的啊。」原通信連戰士高占通老人在烈士墓前啼不成聲。

50年前的老兵,50年後的老兵,自發排成整齊的隊列,向著犧牲在這片高原上的先烈們,敬起軍禮。不一樣的軍裝,不一致的軍禮,相同的高原軍魂。

老人們在2018年秋季復退老兵陪同下參觀營區

50年後,再來看望長眠於此的老戰友

原通信連戰士高占通老人在烈士墓前啼不成聲

一棵白楊,記錄邊疆變化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數千年來,在西北邊關,楊柳和戍邊將士們之間有說不完的恩怨情仇。

在一棵掛著「戍邊楊」牌子的白楊樹面前,原步兵五連戰士劉石道不住地撫摸、拍打:「這就是我們當年種下的樹啊,一年年地種,活下來的也就這麼幾棵。」

「那就不錯了,你們團部的兵是沒去過山上,活一棵都難啊。」原明鐵蓋邊防連戰士郭庭選老人選回憶起往事:「那時候團里每年都送上去幾十棵樹苗讓我們種,我們就在河壩上挖坑種上,每天去看、去澆水,坐在旁邊聊天。眼瞅著發芽了、眼瞅著長葉子了、眼瞅著又不中了。種樹的時候給它們過冬的被子都準備好了,就是用不上。」

「老前輩,這幾年團里特別重視營區綠化,我們經過反覆實踐,已經摸索出了一套科學的綠化方案,現在已經種活了五萬多棵白楊和紅柳、綠化了五百多畝荒山,還種了滿院子的格桑花。」指揮通信連今年的復退老兵周良良興奮地搶過話語權:「這幾天,我們幾個要復原的戰友沒事就到厚山采一些格桑花種子,為連隊明年春天的『綠化任務』做準備呢。」

「是啊,我們走的時候啊,這山上還是光禿禿嘞,看看現在,跟公園似嘞。」老人們握著這些年輕戰友的手,不斷稱讚著:「好!好!好!你們比我們做的好!比我們做的好啊!」

老人們在他們親手栽種的戍邊楊下合影

老兵和戍邊楊

兩代老兵集體向界碑告別

一個連隊,勾起老兵「鄉愁」

一路參觀一路拍照留念,有幾位老人已經出現了高原反應,但仍然堅持著跟在隊伍的後面。

考慮到老兵們的身體狀況、高原含氧量和道路顛簸崎嶇,無法帶著老人們把所有他們駐守過的哨卡都看一遍。紅其拉甫邊防連作為一線哨卡的代表迎接了這群回家的老兵。

到達連隊後,一路上不太講話的原紅其拉甫邊防連戰士王維芳老人再也控制不住內心的澎湃,「快來幫我拍個照,我要和我們連隊的兵合個影。」「你們誰知道原來的檢查站在什麼位置?我怎麼找不到了呢?」「看看我們連,看看這滿屋子的榮譽,這也是我的榮譽啊!」「你們看看,暖氣、氧氣、水井、長明電、互聯網,以前沒有的現在都有了,哎呀,不敢想!不敢想!」

相比下,原明鐵蓋邊防連戰士郭庭選老人則顯得有點失落。途中,駝著背的郭庭選老人站在通往明鐵蓋邊防連的山口處,背著雙手,深深地望著明鐵蓋達坂的方向,不住地問旁邊的戰士,現在連隊的院子在哪個位置?離河遠不遠?院子里有樹沒有?連隊自己種菜沒有?

「連隊營院朝著河流,中間只隔了一條路,院子里也打了水井、種了草、種了樹,還有一個佔地400多平米的溫室大棚呢」。得到今年復退老兵張小虎滿意的回答,郭庭選老人才略感滿足地上了車。

跨越50年滄桑的殷殷囑託

原紅其拉甫邊防連戰士王維芳和臨復退戰士一起向界碑告別

老兵王金萍參觀連隊榮譽室

一座國門,鐫刻戍邊精神

下午四時許,老兵們來到海拔4800米的紅其拉甫國門。站在中巴7號界碑前,聽著中巴友誼公路半個世紀以來的建設發展史,感受著國界線對面巴鐵遊客的熱情,不管是50年前的老兵,還是今年的復退老兵,都激動不已。

和界碑國門合影,面對界碑重溫入伍誓詞,老兵們彷彿又回到了站崗戍邊的歲月。

「以前因為條件不好各項保障都很困難,條件好了之後,國家一直惦記著邊防軍人。現在,頓頓能吃上新鮮蔬菜,房子里裝了暖氣、通了氧氣,一線哨卡也用上了長明電、通了互聯網,醫療條件也有了很大改善。你們在這裡作貢獻、受關懷,回去後也一定能繼續做貢獻,不能給邊防軍人丟臉。」

界碑前,面對老前輩的叮嚀,剛摘下軍銜的年輕人認真地點著頭。

「我在團史館中看過,50年前高原條件很差,住土坯房、去河壩鑿冰取水、大半年都是吃罐頭、通信電台都是手搖發電。我們常抱怨邊防苦,可老前輩們戍邊時的苦更是難以想像。面對他們,我很慚愧,慚愧這五年做的太少,慚愧享受了這麼好的待遇,慚愧沒能留隊。」和老前輩們合完影,紅其拉甫邊防連今年退役下士茹東陽告訴筆者:「回家後,我一定多學習、多幹事、多貢獻,不能給咱邊防丟臉,50年後也要再回來看看。」

把營區里的格桑花種帶回家

到連隊為復退老兵送行

送別老兵,告別帕米爾。

眼看太陽快要落山了,12位老兵依依不捨地上了車。車上,他們不住地回頭,不住地問,不住地自言自語。

50年,半個世紀的時光流轉,邊關風雪的歲月交融,穿越時空的軍魂碰撞。老兵送老兵,是對新一代邊防軍人建設邊疆、奉獻邊關的褒獎,是對新一代退役軍人暫彆強國夢、再圓中國夢的叮嚀,也是對邊疆永固、國泰民安的期盼。

老兵,不只是一種稱呼,更是一種傳承,不關歲月,只關境界。

(解放軍報客戶端·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融媒體出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解放軍報融媒體 的精彩文章:

第十次全國歸僑僑眷代表大會即將召開
這份「工作手冊」,為何能讓新任主官心裡有底

TAG:解放軍報融媒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