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明代《西遊記》那麼火,為何作者不敢署名?

明代《西遊記》那麼火,為何作者不敢署名?

文/有毛僧

在《西遊記》成書的過程中,明代是極為關鍵的。這本書的核心故事,在明代成型,並編輯成冊。萬曆年間,南京世德堂刊印了現存最完備的百回本《西遊記》。這是關於這本書最重要的一件事。至今,我們看到的,依然是世德堂本為基礎的版本。

有意思的是,在明代,出現了那麼多個版本的《西遊記》,但並沒有哪個作者明確說,這本書是他寫的。就連所謂的李卓吾的點評本,其實也是存在巨大的問題的。後世考證,這本書並不是李卓吾點評的,而是一位江南書生,借李卓吾的名字而已。

很多當代人認為,這本書是吳承恩寫的。其實,這也是存在巨大的爭議的,畢竟能查閱的史料是,吳承恩在一篇文章中提到了《西遊記》,是不是我們看到的版本,依然是存在疑問的。在明代有那麼多個版本,為何沒有作者署名?

其實,《西遊記》的基礎是元代的雜劇。到了明代,雜劇進入更加興旺的時代。很多雜劇家的劇本,被文人整合之後,慢慢變成了說書人的詞,最終又被改編成了小說文本。在這個過程中存在兩個問題。

第一、版權問題。很多作者寫作的時候都是參考或抄襲了之前的版本。故事都是這麼一套,大家都清楚,誰抄了是誰的。所以,最終的結果是,很多人都存在抄襲的問題。大家也不好意思署名,畢竟這種活兒本身不登大雅之堂。

第二、社會文化問題。在古代,只有做官是正當職業,其他的職業都沒有社會地位。知識分子依託在一定的權貴家裡,做整合小說的事情,其實是非常低賤的。他們並不好意思公布自己的身份,生怕影響了自己的聲譽。

即便是吳承恩整理了一個版本,他也不敢公布出來。畢竟,這件事非常不足以自傲。這是一個知識分子的恥辱。大量的作者為這部書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一生都不敢說出來。這是當時的時代的悲哀,讓人至今讀來都心生悲涼。

在一個文化不是很寬容的時代,知識分子並沒有多少選擇權。當讀書是做官的一部分時,大量有天賦的文人不得不把時間與生命浪費在這些無聊的八股中。如果吳承恩等人活在當代,他們將有足夠的時間與精力完成一部又一部偉大的作品。

歷史不堪回首,那些文人的故事也已經成為陳跡,僅供我們這些後人銘記。無論是不是吳承恩寫了《西遊記》完全不重要,最重要的是,這部書數百年來帶給了我們無數歡樂。這就夠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老僧奇譚 的精彩文章:

如意金箍棒並不神奇,同樣材質的棒子一共有四根
諦聽多慮了,地藏王菩薩可以分分鐘滅掉六耳獼猴

TAG:老僧奇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