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家居 > 6個中國最美院子,源自屋主「手創」

6個中國最美院子,源自屋主「手創」

中國最美院子

6個屋主「手創」房院

| 上海 |

她為8歲兒子打造600㎡的家,有樹屋、泳池!

自創屋主:趙悅萊(Alen)

Alen是一位上海的美女設計師,也是8歲孩子童童的媽媽。2016年時,她在上海西郊找到一棟流水環繞的四層別墅,花了整整一年時間,親手設計、改造。別墅600㎡,花園近1畝,改造裝修花了將近600萬。

「我和童童的生父,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分開了,後來遇到現在的先生,重組家庭。因為大人的原因,讓孩子遭受波折,我心裡是有愧疚的,所以想給他更多的愛,給他一個能快樂成長的新家。」

自述趙悅萊(Alen)編輯倪蒹葭

我們一家三口住在上海西郊,這棟房子有600㎡,包括地下室有四層,室外的花園大約有一畝,從室內到花園景觀都是我親手設計的。我大學學的環境藝術設計,工作幾年後,又去倫敦藝術大學習了室內設計。

經過半年設計、一年裝修,去年夏天,我們終於搬進新家,一年住下來的體驗,踏實又貼心。

在大花園搭樹屋、挖泳池

一家人待在一起的公共空間

玄關+客廳+家庭室+餐廳+廚房

我希望戶外花園的黃色、綠色,能恰當地沿用到室內,所以進門的玄關,選擇了綠色植物壁紙。燈飾是非洲的手工麻蕉材質吊燈,草編罐子也是非洲旅遊時帶回來的,從室外進入玄關,都還是大自然的氣息。

一樓客廳的布置是很簡單的,白色傢具,搭配鵝黃色窗帘、翠綠色沙發。有春天的生機勃勃,也有夏日的幽靜。

西廚正對著餐廳,餐廳延伸出去,還有一個戶外大露台和3米長的餐桌。

我真的很喜歡這個院子,在戶外用餐區的長木桌前坐著,能聽見院子里的潺潺流水聲。

地下一層:孩子的遊樂園

另一邊還有一個家庭影音房,童童喜歡看動畫,一家人可以在這一起看片,效果跟電影院差不多。朋友來了,這裡也可以變成一個KTV。

一間茶室,一個「小桃花源」

頂層的空間,設計成了一間270度視野的玻璃茶室,這裡是我們家的「小桃花源」。

我和先生都很愛喝茶,這間茶室三面落地窗,南側是一個無邊水池,北側是一道竹林牆,坐在裡面,可以感受風與聲交匯。有了這個茶室後,我們基本上都不會在外面喝茶了。

搬進來之後,我生活的步調變慢了,從前在工作室加班時間很長,現在我喜歡把設計工作帶回家裡來做,累了就去花園裡喝杯茶。

部分圖片提供:萊氏設計

| 重慶 |

小哥花150萬,為父親造秘密花園吃火鍋

自創屋主:基德

37歲的基德,是一個土生土長的重慶人,去年,他停掉工作10個月,回到家,專心為父親打造了一個150平米的花園和70平米的起居室。整個改造共花去了150萬。真是非常昂貴又用心至極的禮物了。基德是國內頗有名氣的一位探險旅行攝影師,平時滿世界飛,一年365天有200天在路上,母親也經常在廟裡修行,

老爸退休後,常常一個人在家。基德為無法常陪伴在父親左右而自責,也希望可以和父親分享他經歷過的故事,所以花園裡擺滿了他從世界各地收集回來的寶貝。「都說父母尚在的時候,兒女不宜遠行,但我希望,在我外出實現自己夢想的時候,這個花園能夠代替我,陪伴父親,也算是我的一種補償吧。」

自述基德編輯倪楚嬌

我叫基德,今年37歲,是一個滿世界飛的攝影師和探險者,一年365天,我差不多有200天都在路上。我用了10個月,花了150萬,為父親改造的花園和起居室,最終在2017年6月完工,這是我送給父親的父親節禮物。

因為工作需要,我常年在外,經常要在人跡罕至的地方,待上十幾天,比如北美洲原始森林的深處,海拔6000多米的雪山上,地下十多公里的洞穴。即使在家,也經常自己一個人待著,做做後期,打打遊戲,和父親相處的時間非常少。

我家住在公寓樓一樓,花園就在家門口,面積在150平米左右。這是花園改造前和改造中的樣子,裡面的花草都是我父親種的。我的母親經常去廟裡修行,所以父親退休後,經常一個人在家,唯一的愛好就是種花、逗鳥,但樓上的居民一直往下垃圾,把花園弄得像一個垃圾堆一樣。我希望父親的退休生活更舒適、豐富一些,所以就動了改造的念頭。

我不是學園林設計的,是個徹頭徹尾的門外漢,我只知道我想要一個夢幻神秘的,能展現我內心世界的花園,然後就畫了一個賊「專業」的草圖,再像搭積木一樣,慢慢把想法搭進去。

我覺得花園要有水源,就花了三天時間挖出一個比較完整的河道。用陰沉木做小溪的駁岸,加上石頭、木頭和植被,整個河道會顯得非常自然,一點也不像人工挖出來的,再配上霧化系統,特別夢幻。

最開始院子里缺少植被,院子深處的巴西芋,是我偷偷跑到小區周邊的山坡上挖回來的,想要營造出一種熱帶雨林的感覺。

花園最醒目的要數3.5米高的天空之城機器人,來自於宮崎駿的漫畫,是我找了工匠專門做的。它是花園的守護者,也守護了我的一個小世界。

花園裡面有兩條小徑,是木板鋪成的,上面是用炳烯顏料畫成的我的攝影作品。

我希望把整個花園打造成滿地都是寶藏的感覺,如果你細細觀察,會發現很多有趣的東西,比如水晶、龍貓、樹精靈,甚至還藏著剛出殼的恐龍蛋、復活節島的石像,類似的藏品大約有800多個。每次帶著父親在花園裡逛的時候,我都會為他講述每個收藏品背後的故事。

和父親相比,我的動手能力很差,整個建造過程我父親參與得非常多,樹屋就是我父親親自操刀,現在已經變成幾隻流浪貓的家了。

枯樹上的指路牌,也是父親做的,上面的公里數是實際從花園到目的地的距離,連方向也是準確的。

這一直提醒著我世界有多大,我離目的地有多遠。

在我小時候,父親整天都在工廠忙碌,我也喜歡悶著做自己的事情,不太願意和他交流,所以父親一直是不了解我在想什麼,也不知道我喜歡什麼。因為這個花園,我和父親多了很多交流。而且我把童年的愛好、工作中的經歷,都裝在了這個花園裡,父親雖然可能不是很懂,但兩個人的距離變得更近了。

現在,父親會經常邀請他的朋友、老同事到花園來聚會,一起喝酒一起聊天,他雖然嘴上不說,但心裡是有一些驕傲的。花園是完全對外開放的,所以很多鄰居都會到花園來,也能跟我父親更多交流,鄰里也熟悉、親近起來。

同時改建的還有室內的客廳,風格是我比較喜歡的暗黑系,有點哥特蒸汽朋克。

大廳的牆上有一面世界地圖,貼滿了很多海盜旗,都是我曾經去過的地方,想讓父親知道,兒子走過了這麼多地方。

我大部分藏品都放在了室內,這些收藏品的價格,我一直對父母有點隱瞞,畢竟兩代人的消費觀念不一樣,會刻意把這個價格說低一些,讓他們能比較接受一點。

最右邊的木櫃,放著很多玻璃瓶子,按照幾大洲,幾大洋的順序,把世界各地的海水、石頭和沙帶回來,冰島黛提瀑布的水,南極浮冰融化的水,南非桌山的石頭,玻利維亞鹽湖的雨水……父親能直觀地感受到原來這個世界沙土河流是這樣的。

我真的要感謝這個花園,它一直提醒著我,要多多陪伴家人,現在只要有空,我就會和父親在花園裡吃上一頓火鍋,天南地北地聊聊天,很平常,但卻是父子間最享受的時刻。

| 台灣 |

我的房子沒有屋頂

自創屋主:劉冠宏

6年前,54歲的林先生,打算退隱自己一手創立的公司,回到家鄉新竹,到山林里過清閑日子。於是,他在新竹郊區一片連綿的山丘中,買下一座小山頭,約3萬平米。找到兒子的好友、建築師劉冠宏,在這片山林中造一棟房子,遠離城市,幽靜清心。建築師以中國君子的意象「竹」為靈感,把房子一拆為四,就像四根從山坡長出來的竹子。通過巧妙的設計,四棟房子中有些地方沒有屋頂,能真實地感受到風,感受陽光、雨水,抬頭就能看到月亮星空,與大自然無限親近。這個項目也在今年,獲得了台灣室內設計大賽復層建築的金獎。

自述劉冠宏編輯王瀟鉞

我是劉冠宏,是一名建築設計師。曾在紐約貝聿銘建築事務所工作5年,2009年回到台灣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

屋主林叔叔是新竹本地人,今年剛60歲,白手起家,現在生活比較富足,該有都有,之前住在台北市區。

林叔叔是我同年級好友的父親,2012年時找到我,他說想回到大自然的山裡,蓋個房子,希望能退休住,放下工作過比較清閑的生活。

也讓散布在世界各地的兒女、孫子孫女,回來的時候,有個全家和樂聚在一起的地方。

於是他在新竹郊區這片連綿的小山丘中,找到這個山頭。

花了好幾年的時間,一小塊一小塊地將這些土地購買下來,形成了我們現在看到的這整個環境,一共是3萬平米左右。

說是退休,但我覺得他更像隱居,當公司、朋友需要他時,他還會再出去。

我想幫他蓋一棟隱居的房子。這房子必須要非常有活力、生機蓬勃,但又要有一個比較低調的心境。

一般人們如果說你擁有一座山,大概都會希望你的房子在山頂上,可以擁有最好的視野。但這棟房子建在較低的位置,山坡底部。

一是比較低調,跟周圍自然環境相協調;二在山谷,生活也更方便些,走出房子,就可遊覽整個山林。

首先房子的設計是個現代建築,材料我們是選擇最基本的,就是鋼筋混凝土,造型也非常簡潔。

我想到中國對君子典型的一個象徵——竹子,把房子一拆為四,4棟又長又直的建築體,就像在這大自然的山坡上長出來的竹。

第一棟面對山谷外邊,沿著山坡微微的翹起。

第二棟坐落在山腳下。

第三棟的尾部插入山體。

第四棟抬高,獨立於整個山谷。

四棟樓分別有著不同的生活功能。既相互獨立,互相不受到干擾,又整體相連在一起。

第一棟是屬於主人林先生的兒女、孫子孫女回來居住的空間。

尾端翹起來的房子,是孩子們的最愛,因為一抬頭就可以看得到美麗的天空,看到星星、月亮、樹梢、樹葉……

洗澡的時候,就在星空月亮下面。

第二棟離一樓停車場很近,幾步路的距離,是給外部的客人居住。客人有個單獨的通道,從停車場可以直接進入客房,與主人互不打擾,在生活方面做一個區隔。

客人房間的尾端,有一個很大的浴缸。浴缸外就是一個小中庭,有一棵樹,所以有點像在泡溫泉,樹葉會落在你的身上。

而第二棟的屋頂是個小平台,回應了我們中國常常有的傳統四合院中間的那一個廣場。我們閩南語把它叫做埕(dia),所有人一起在這裡相聚,聚餐、聊天,都是歡聲笑語。

第三棟是最大、最寬、最高的。

功能是客廳、廚房、餐廳,小孩的遊戲室。尤其是還有伸入到山裡面的還有一個酒窖,林先生有很多寶貝的藏酒。

最後一棟在山谷最裡面,被第三棟擋住,隱秘性很好,也最安靜。

這裡是主人林先生的私人空間,他的卧房、衛浴,還有他的健身房。

從車庫到這個房間,還有一條單獨的「秘密通道」,林先生可以快速地從車庫走到他的私人空間,通道的門鑰匙只有他一人有。

為了讓人在室內就能最大限度地享受自然,房子使用了大面積的玻璃。選擇黑玻璃,既可阻擋紫外線,從外面向室內看也不會一覽無遺。

分成四棟之後,最大的困難就會是我怎麼從一棟走到另外一棟。它連接的方式,是一個走廊,一個通道,我故意把它做得歪歪曲曲。

中國人喜歡曲徑通幽,就像我們在山林裡面走路的時候,你要繞著樹,走到一半,會看到一個景色擋著,再走一半。居住者在這四棟房子之間穿梭行走,也是這個感覺。

走到不同的角度和高度,視線中四棟房子還可能會交疊,融合成一個新的形狀。

我們做建築的人描述空間,會說空間有三種屬性、三種形態。

一個是室內空間;

一個是廊道,屋檐,騎樓,也可以說是半室內,它底下是自然的空氣、風、陽光,但不會淋到雨;

再出去就是一個沒有頂蓋的自然。

房子拆成四棟以後,我創造了非常多「一半」,半室內半戶外的空間——廊道、四棟的縫隙、推出去的陽台……

這些「一半」的空間,既讓人有所遮擋,也讓風可以吹過,讓雨水在你旁邊灑落,讓你會曬到真實的陽光。

這是居住在山林里,應該好好享用的權利。

房子外面的這片山林,更是林先生的寶貝們。他最喜歡植物,這周圍原本只是荒地,他買下後便開始整理、種植,種了很多他心愛的植物,比如說樟樹、松樹、巒樹……

看著這些植物慢慢生長,也成為他下半輩子的樂趣。

他也說搬到這一年來,他學著適應這棟房子,學著跟環境、蚊蟲相處。跟自然的各種相處中,也讓我們更加認識自己是誰。

他最近還開始學樂器,學音樂。辛苦了大半輩子之後,回到山林里,重新開始過一個新的人生。

部分圖片提供:無有建築

| 北京 |

一個長城邊的破舊農房

他租下20年為爸媽改造成世外桃源

自創屋主:金磊

建築師金磊的父母是50後,普通工人,2014年,父母即將退休,金磊便想為他們造個宅子,好好享受退休生活。他在距北京2小時車程的一個小山村裡,找到一處農家小院,院子在全村最高處,緊挨著明代長城,全家人用3年,把這兒改造成舒適的園林庭院。現在父母搬進來1年了,不僅全家人周末會來這度假,院子還成了父母的一群50後、60後好友們的據點,這退休生活過的,愜意極了。

自述金磊 編輯瀟鉞

我叫金磊,北京人,我的父母都是50年代生人,2014年的時候,父母馬上要退休,兩個老人厭倦了北京城裡燥熱、擁擠的生活,想要到更清靜、更寬敞的地方居住。於是我們在離北京100公里的地方,河北懷來的小山村裡,找到一個院子,花了3年時間做了徹底改造。

這個村子在歷史上屬於京畿要地、鎮邊之城,附近有三座村落是用於屯兵和駐守,村子邊上就是一段明代長城。院子位置在全村最高點,海拔在1000米左右,通過梯子就可以爬到城牆上面,氣候清涼、舒心。院子總共400多平米,原來的房子是80年代的老磚房,歲數跟我一樣大,我覺得很有味道,就把原本的老房子保留下來。在它的周圍又做了幾個新建築。

從入口到進入院落之間,我預留了一片空地作為過渡空間,稱為「敞軒」。

我在這裡設計了15扇活動格柵,格柵都是自由開合,可折可轉。

天好的時候,我們把格柵打開,讓風景和清涼都跨進來,看看對面的筆架山和村落的炊煙。天氣不好的時候,我們把它合上,對著院子發發獃喝喝茶。孩子們在這裡盪著鞦韆,非常享受。

整個空間包括主院,西院和後院,由三個院子串聯起來。

新老房子之間的主院落,是一個東西向狹長的院子,中間有非常安靜的水面。

西側是一個小跨院,裡面種了一些竹子,通過這裡能夠繞到主房的後面,像一個園林一樣。

東側的新建築做成一個大的起居空間,容納了客廳、餐廳和廚房。

屋頂建成了傳統的坡頂,牆面、地板都用了原始的水泥材料,保留了最質樸的感覺。

我在客廳三面開了窗,一面是落地窗,對著主院,朝院子裡面看,是一層一層的庭院內景。朝南看,可以俯瞰整個村落。

朝東特意做了一個高窗,通過這條高窗可以看到明代長城。這樣就把三面景觀都引到客廳中來。

在老房子里我們保留了原來的炕,這裡的平均氣溫比北京市區低10度,夏天的室內溫度也就25度左右,到了晚上,還要燒土炕、蓋棉被。

老房子後面也新增了獨立衛生間,頂上用的是玻璃,白天增強採光,晚上還能看到星星。

院子全景

補亭

煤亭

房子後面設了三處亭子,在山腰半高的地方有個「半山亭」,在高處有一個「煤亭」,在院子最邊上又修了一個「補亭」。我們本來設計預想的是:半山亭是用來操琴,煤亭是用來飲茶,在古亭里是要對弈。

但實際使用中呢:半山亭是用來烤串,煤亭也是用來烤串,補亭也是用來烤串。

我父親以前是管件廠的一名工人,工作了40年,一直在車間里。退休之後父母想有一個地方,招待這些30年前一起進山的老朋友,大家都熱愛自然,也喜歡手工。他們這些人還有一個群,起名叫「小院兒的年輕人」。

改造前

改造後

父親做鐵藝

建這個房子用了3年,是父親和朋友們帶著村民一起上陣的。新房子的鋼樑,是我父親和他的同事們焊接起來的,庭院里的混凝土,包括廚房檯面,是由我姨父親自進行澆築,打磨……雖然辛苦,但這些50後、60後們非常樂在其中。

院子冬天的雪景

去年3、4月份房子落成,甲方爸爸非常滿意。他們已經搬過來一年了,除了冬天外都會在這裡住。

早上起來,母親會爬到長城上面去遛個彎,看看遠。父親每天還在山上做做木活,燒燒炕,做一些敲敲打打的活,很是享受。我爸說,「在北京就是單元房裡,沙發上看電視、看電腦,很單調,這樣比悶在家裡好。」

院子里平時也很熱鬧,有的是「拳友」,一起上山打打拳,做做五禽戲,有的是「棋友」,在檐廊下一起對弈,有的是「酒友」,帶著幾瓶酒上山,喝上一點。住到山上之後,父母親兩人依舊瀟洒,經常開車到附近的山裡轉轉,今年還自駕去了西藏、敦煌,真是比年輕人還活得自在。

這個房子的租期是20年,以父母的身體情況,前10年肯定是沒問題的,後面10年的話,我也不會擔心,大不了把他們接回城中。完成了這個作品,感覺完成了父母一直的心愿,心裡特別高興,父母也很滿意。

尤其到了夏天,周末我都會帶上愛人、小孩上山,我們祖孫三代在山上一起團聚,全家人一起喝啤酒、烤串,在涼亭里看著星星,其樂融融,快樂極了。

| 安徽 |

一個爺爺,花1萬塊種出5000㎡私家花園,被評為中國最美

自創屋主:張太沛

1950年出生的張太沛,從小在爺爺的花園裡長大,心裡埋下了一顆花園的種子。2002年,他終於在安徽馬鞍山的東郊,找到一塊5000平米的地,租期50年,因為園子里本來就有三棵100多歲的大樹,

他便給花園取名「三棵樹莊園」。花園雖然大,但張太沛都是用廢舊材料來改建園子:青磚、礦石、枕木……所有原材料加起來也就1萬多塊錢。16年來,張太沛大半的心思都在這花園裡了,2011年,這裡曾被美國雜誌《美好家園》(Better Homes&Gardens)評為「中國最美私家花園」。

自述張太沛 編輯張銳嘉

我們家是一個很大的大家族,祖父是張恆春藥店的創辦人,有200多年歷史了。我的爺爺是最後一任的張恆春的這個掌門人。

我小時候家在安徽的蕪湖,家裡有一個兩畝左右的花園,都是爺爺一個人在打理。我可以說是在花園中長大的,所以從小就有一個花園的種子在心。

一直嚮往著有一個能靜下心來自己種點花的地方。尋找了七八年,終於在2002年,一個很偶然的機會,找到了現在花園的這片地,我一次性租了50年。

三棵樹莊園坐落在馬鞍山市的東郊,濮塘森林公園的核心區,面積大概5000平方米。

這裡之前是一個花房。第一次來考察的時候,打開大門的一剎那,滿眼全是荒草,破敗潦倒。裡面還養了很多羊和雞。自然是我最中意的一點:這兒一點都沒有現代推土機推出來花園的脂粉氣。

進門順著坡走到坡頂上有三棵大樹,呈品字型排列,是一百多年的老樹了。當時天氣非常炎熱,到了大樹底下卻熱意全無。

「這三棵樹太好了!」我們家人很隨意地就「三棵樹,三棵樹」地叫起來,後來起名的時候也考慮過七八十個名字,但都沒有「三棵樹」順嘴。就這麼叫下去了。

親手設計5層花園

整個花園都是我一個人設計的,整個建園時間有一年半。設計初期有比較詳細的圖紙,但做到一半的時候就摸索到了規律,開始了比較自由的狀態,隨心而做,這個過程特別珍貴。

花園坐落在一個山坡上,從西到東的高度有15米的落差,一共分成5層。我就利用這個地形來做花園設計。

進門第一層左右兩邊各是兩塊草坪。右邊有一個攀藤的架子。中間是一條五米寬的甬道,沒有用水泥,都是用原石鋪起來的。

拾階而上,第二層是一個主草坪,是我最精心打理的區域,精緻的草坪看上去能讓人賞心悅目。割草後的早晨草全部會豎起來,一根一根像毛刷一樣。第一天的水汽要是很大的話,早晨每一個草間上都會頂著一個露珠。太陽一出來,每個露珠裡面都亮晶晶的。

草坪裡面當然是不能有雜草的。拔草沒有任何辦法,只能人工。拔草很有意思,左手拎著草的尖部,右手順著草尖摸到草根然後拔起來,時間長了拔草都上癮了。

主草坪的旁邊開發了一個很大的魚池,有300平米左右。魚池上面養了兩隻黑天鵝。

左邊是我們居住的地方,有一大片竹林,家就隱居在這個竹林的後面。

再往上一層是個錦鯉池,平時養一些觀賞性的魚類。

錦鯉池的上部有一個瀑布,還有一些噴泉。它的結構是半陰半陽的,結構比較緊湊,也是花園面積最小的部分。

再往上一層就是三棵樹所在平台了。

花園的一年四季

現在,花園裡的植物總共有一千多種。花開的最好的時間還是春季和入冬前十月份左右。

春天,花蕾一點點長大是肉眼可見的,從枝條上竄出來,生命力也一天比一天強。

初春萬物凋零的時候,廣玉蘭是第一批開花的。接著第二批是像油菜花一樣的二月蘭,很淡雅,花期特別長。

四月份的時候就是一片紫色的世界。接著就是早春的花,像薔薇、月季,就陸陸續續一茬一茬地開放了。

夏天有夏天的熱烈。大部分花禁不住高溫,夏天基本上以綠植為主。但也有一些越「夏」越美麗的花,比如繡球就是夏天的明星。

我喜歡藍色、淺色系的花。「無盡夏」是繡球的一個變種,開藍色的花球,能從晚春開到初秋。園子里現在各種各樣的繡球有三四百棵,散落在各個角落裡。

夏天也是紫薇盛開的時候,還有鼠尾草、薰衣草。這些花很雅,香氣也好。

秋天,隨著一天一天涼下去,園子里的金黃色調一天比一天濃烈,黃色的葉子滿天飛舞。

冬天有一個最漂亮的地方就是暖房。尤其是晚上下雪的時候,雪化了雪水一條一條落下來,裡面是暖融融的黃光。

屋外冰天雪地,屋裡滿園春色。太陽一出,暖房裡的溫度就是25度以上。冬天我們家人都在這裡活動。

角梅

除了三棵樹,花園的標誌性植物還有兩棵三角梅。十多年前我經常去雲南採風,很喜歡縣城職工宿舍樓上面五顏六色的三角梅,倒掛著,像瀑布一樣。我就花了三十塊錢買了四小盆帶回到安徽。

因為是熱帶花,帶回來之後就把它們放在園子里的小暖房裡養了。因為花的長勢很好,40平米的暖房很快就撐滿了,後來還為了他們特意三次擴建暖房。

現在的暖房有12米乘12米,200多平方米。為了美觀,每年春天要拆掉一半,冬天再裝上,拆裝一次很費時費力。

現在三角梅已經在院子里16年了。目前中國緯度31度種在地上的三角梅只有我這兩顆。後來陸陸續續又引進了好多其他三角梅的品種,加在一起差不多有30多種,有大紅的、粉綠的、翠黃的、雙色的等等。

花園裡的動物們

除了植物,花園裡還有很多小動物。我養了兩匹馬,七八隻貓,現在還有兩條狗,幾隻孔雀。遠處,還有一個小動物專用的墓地。它們去世時,可以埋葬在這裡。

孔雀們每天晚上它們就高高地住在三棵樹上面。早晨是最開心的時候,翅膀一震,嘩就一條弧線,直接飛到草坪上,還會在草坪上跳舞,兩個孔雀之間還互相炫耀長尾巴。

冬天還有件孔雀的趣事:孔雀一般生活在南方沒見過雪,有一年下大雪,一夜之間整個花園都變白了。它們都傻了,全待在樹上不敢下地。我們就找了個竹竿,把食物送到樹上給它們吃。

花最少的錢,用廢料裝扮花園

花園做硬質鋪裝和裝飾的時候,是費了不少心思的。而且園子原來的老建築都派上用場。

硬質鋪裝最好看的還是石頭,能和自然融為一體。

錦鯉池和三棵樹所在的平台的斷面高度,有差不多兩米。為了裝飾這兩米的斷面,我想了很多辦法,最後是用了礦山挖後的廢礦,壘成了擋土牆,又種了一些攀藤植物,現在長得很茂盛了。這種植物和布滿滄桑感的礦石,很是相得益彰。

三棵樹所在平台的鋪裝用的都是附近村子挖出來的廢磚。我們當時就從藤蔓底下翻出了20多車的老青磚,主人也不介意我們用,最後只花了400塊錢,拉回來二十多車的磚、大樹、石條做材料。

除了石料,大量用到的就是木結構。

之前在礦山找到好幾百根廢料,我就全部拿回來做了進門的拱月、右邊的騰躍、錦鯉池旁邊歐式的長廊。因為年代久遠,這些枕木很有滄桑感,上面還沾滿了黃泥,和周圍的環境很融洽。價格也很便宜,是正常防腐木價格的五分之一。

花園裡的雕塑也是歐式裝飾店倒閉打折買的。花園裡的雕塑一定不能買廉價的,所以之前在店裡看中的都沒捨得買。有次打三折拉回來了一車,把之前不捨得買的雕塑、裝飾桌子全都買回來了。

做花園的過程中,我不喜歡用現代的裝飾材料,我喜歡自然。所以這個園子裡邊最後選用的都是一些廢舊材料,很多甚至是撿來的。

花園所有的原材料加在一起的成本,一共也就1萬來塊錢。

在花園裡住的四五年,我的作息是隨著大自然走的。早上五點多就醒了,想睡也睡不著,會有各種動物,鳥啊、雞、孔雀把你叫醒。起來之後就去園子里巡視一番,打理殘花、除雜草。

像人一樣,花園如果不梳妝也蓬頭垢面。花園是要靠打理、不斷精心護理。打理的過程這麼多年下來已經是一種生活狀態、成為了我生活的一部分:雖然煩瑣,但很有趣。

下午太陽落山後,也是一天中很美妙的時候。家人偶爾會坐在一起喝喝茶、聊聊天。

到了傍晚溫度下去後,就是干體力活的時候。割草也是一種享受;一圈走下來以後,原本高低不平的草變成了一塊平整的毛刷。割草機的刀片不快了,我會拿下來反覆磨,然後調整高低,慢慢地割草也積累了一套經驗。

草坪是我最喜歡的地方。平時是不上人的,除了平時的工作剪草拔草,要想上去玩玩,那隻能是我的小孫女和孔雀。

小孫女今年五歲了,她最開心的時候就是每周末能來花園玩一天。她會對院子的一切都感興趣。也愛和小動物互動;抓魚抓蝦喂天鵝,也不怕蟲。很多時候我們會在草地上打滾做遊戲,很愜意。

三棵樹下面有一個大桌子,是家裡親朋好友聚會的地方。

長輩中有兩位長者,我的小姑媽和二姨媽都90歲了,每一年到了春暖花開的5月份,必定要來一次,一年就念叨這一次,三棵樹三棵樹。來了後,一家人一起在三棵樹底下燭光晚宴。我們都說等她們100歲的時候,再來這裡做壽。

我的兩個妹妹對生活品質的要求也很高,我們兄妹幾個人在一起就很瘋,就會想各種各樣點子去玩:比如玩蠟燭呀,采野花呀,砍下竹子做插花,用一些麻繩在樹上吊一些燈啊,很有趣。

當時我女兒在園裡辦婚禮的時候,我們也做了很多創意。

張太沛女兒在園中的婚禮裝飾

我今年68歲了,最開始的時候追求花園的完美,想做到盡善盡美。隨著時間慢慢推移,我可以接受花園的一年四季:花繁葉茂挺好,花謝了,葉落了,也挺好。

| 成都 |

一家三口,住30畝森林,造400㎡絕美宅子

自創屋主:廖全福

90後的廖凡,和父母生活在30畝的森林裡,林中棲息了上萬隻鷺鳥。2015年開始,爸爸廖全福用了2年時間,親手在林中屬於自家的一塊地上,蓋起400㎡的房子,一棟是木結構,一棟是青磚房。一家人以前住在市區,之所以搬進森林,其實是為了保護這裡的鳥兒,防止它們被偷獵。這片鬱鬱蔥蔥的森林,在成都附近,20年前,這就是一塊光禿禿的農田,廖全福租下來種樹,想做苗木生意。五六年後,樹林生長茂盛起來,飛來了一群白鷺,在這裡停留、繁衍,他不忍心破壞鳥兒們的棲息地,就沒再賣過一棵樹。

在廖凡記憶中,「保護鳥」一直是件很不好的事,爸爸付出了很多,園子也沒有任何金錢收益,他還總是穿著20塊的白布衫,滿身泥地種樹、清理垃圾、觀察鷺鳥……搬來這裡後,她開始理解爸爸:對大自然的喜愛,可能就是人的一種本性。她決定留下來,和父母一起照顧這片鷺鳥的棲息地。

自述廖凡編輯倪蒹葭

這裡原先是一片農田,一棵樹都沒有,爸爸種樹五六年後,引來一群鷺鳥停留。

爸爸捨不得破壞它們的棲息地,就沒有再賣過一棵樹苗,也不修枝,任其生長。

爸爸是廣漢雙福村人,我們家原先住在附近的廣漢市區。有人知道林子里鷺鳥多,晚上會來偷獵,爸爸放不下心,經常半夜三更開半個小時車過來查看。媽媽早上醒過來,就發現他人不見了。

2017年2月,我們在樹林里的房子建好之後,索性就搬進來了,主要是方便保護鳥。

房子建在林中自己家的土地上,有400㎡,爸爸花了2年時間,親手一磚一瓦蓋起來。

兩棟房子都是按古建築的制式修建,也沒有設計圖,都是在他的腦子裡。

爸爸把李一氓故居的青磚運回來

一棟是青磚房。當時爸爸在彭州,見到民國革命家李一氓的故居正在被拆遷,一百多年歷史的青磚、雕花木窗被棄置一邊,他覺得很可惜,就收下來運回樹林。

用它們蓋了青磚房,主要用來做廚房,和連通到木頭閣樓的走廊。

另一棟是木結構,用來居住。為了防潮,木建築抬高了3個台階。房子主體的材料是另外拆遷中收來的明代木板。門窗是清代的,也是來自李一氓故居,雕工很精細。

爸爸原本只設計了一層平房,木匠師傅說做了一輩子的古建築,沒有見過整棟房子用明代的老柏木搭的,無論如何不肯鋸掉多餘的木頭。

園子沒有刻意的設計,主要用的是廢棄、別人不要的材料。

莊園的城牆,是廣漢雒城的古城牆垮掉之後做修復,剩下不要的殘缺青磚,爸爸運回來修建而成。

而廊橋的承重梁是舊貨車底盤的大梁,橋板就是車廂的底板。

莊園有上千株盆景,我們不覺得它們是景觀,都是古老的生命,最老的有1500歲,年輕的也有100歲了。

這些盆栽很多是別人挑剩下,覺得不能存活或者景觀性很差的,爸爸撿回來救活,他發現河裡的淤泥對於盆栽有起死回生的作用。

樹林里的生活很簡單,媽媽在沒栽樹的地方種了兩個小菜園,她很愛做菜,蔬菜我們基本能自給自足。

30畝的園子沒有僱傭其他人,早上起來,我和媽媽掃地就要2、3個小時,就會覺得特別的安靜。

我也發現,對大自然的喜愛,可能就是人的一種本性。

園子里有一條河穿過,爸爸基本每隔一周會撿一次垃圾,穿著白色20塊錢的「戰袍」,一雙布鞋,下河就去撿。

這片樹林爸爸種了20年,從小在我的印象里,「保護鳥」就不是一件好事。爸爸為保護鳥付出了很多,樹林也沒有帶來任何錢方面的收益,全靠他另外做點生意養活。

爸爸就是非常熱愛樹,熱愛鳥,熱愛環境,熱愛這片土地。

他在十七八歲的時候,看到學校外面有很多樹林,非常喜歡,那時他就跟朋友說:我長大之後,也要擁有一片樹林。

他的這種熱愛,保留他最原始的初心,是很純凈的。他一直堅持在做這一件事情,現在也算夢想實現了。

商務合作


本文來源於一條,由看見景觀整理,轉載請聯繫首發平台。

·END·

歡迎關注私家庭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私家庭院 的精彩文章:

一棵爬藤植物,讓整個院子成為花海

TAG:私家庭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