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甲午戰爭後清政府一窮二白,英俄為何爭相給中國送錢?原因很簡單

甲午戰爭後清政府一窮二白,英俄為何爭相給中國送錢?原因很簡單

光緒二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李鴻章代表清廷在日本馬關簽訂了《馬關條約》,除了割讓土地外,日本要求清廷賠款兩億三千兩白銀,「中國約將庫平銀二萬萬兩交與日本,作為賠償軍費。」

大家都知道,自從鴉片戰爭以來,晚清政府喪權辱國,割地賠款更是家常便飯。甲午戰爭的慘敗,讓清廷更是雪上加霜。賠款是需要銀子的,可大清國庫早已空空如也。

李鴻章在與日本談判時,爭取到了一個條件:如果晚清政府能在三年內付清全部賠款,日本則「除將已付兩年半利息,於應付本銀扣還外,余仍全數免息。」意思是說,如果清政府三年內付清賠款,就可以「省息銀一千數百萬兩」。

眼看是國庫是無法提供如此之多的賠款,清政府只能舉借外債。一個奇怪現象出現了,英俄兩國竟然主動希望清政府向他們借債。

文獻記載,從1895年7月到1898年3月,短短三年時間,英俄德三國紛紛向清廷送錢,分別是:光緒二十一年閏五月(1895年7月),清廷同俄、法集團簽訂《四厘借款合同》,借款40000萬法郎;二十二年二月(1896年3月),訂立《英德洋款合同》,向英、德集團借款1600萬英鎊;二十四年二月(1898年3月),訂立《續借英德洋款合同》,向英、德集團再借款1600萬英鎊。

難道是英俄良心發現,同情清政府?不可能。英俄之所以如此積極給清政府「送錢」,其實是為了攫取更多了利益。這三筆大規模的借款,加上利息竟然高達7000萬兩。

英俄提供的貸款特點是利息高、折扣大,最讓人氣憤的是每筆借款都帶有苛刻的政治性條件,進而掀起了西方列強瓜分中國的狂潮。因此,英俄之所以如此「熱情給清政府送錢」,目的只有一個,希望能獲取更大的利益。

除了向列強借款,清政府還發過內債,1898年清政府發行了內債,名曰昭信股票。戶部計劃是發行一億元,票額分別為100兩,500兩,1000兩三種,年息五厘,分為20年還清。然而,這起發債不到半年,因為老百姓早已看清了清政府,全國所募集到的債額總數不到2000萬元。

參考資料:《馬關條約》、《揭秘:晚清是如何支付巨額賠款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十三姨說歷史 的精彩文章:

眾所周知劉備借荊州,為何《三國志》卻模糊記載?原因其實很簡單
袁世凱在朝鮮發跡史:24歲一舉擊敗日軍,上書李鴻章將朝鮮變為省

TAG:十三姨說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