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朱元璋出書,專治各種不服|史趣

朱元璋出書,專治各種不服|史趣

原標題:朱元璋出書,專治各種不服|史趣


小 ? 編 ? 攻 ? 略


朱元璋出書,專治各種不服



出書治國,反腐的目的沒有達到,倒使一個大老粗加入了文化人之列。

推薦指數:★★★★★


歷史上,有的皇帝喜歡寫詩,如南唐元宗李煜,如果不做皇帝,一定會是一個好詩人;有的皇帝喜歡踢足球,如大宋徽宗趙佶,自從他走後,中國足球就沒有振作過;有的皇帝喜歡音樂,如唐玄宗,如果不做皇帝,一定是個有造詣的音樂家;有的皇帝喜歡演戲,如給自己取藝名「李天下」的後唐庄宗李存勖,如果不做皇帝,那一定會成為好的表演家;有的皇帝喜歡玩木工,如明熹宗朱由校,如果不做皇帝,一定會是一個好木匠。


這些都算作不務正業,真正既做皇帝又務正業的,要數明朝開國皇帝太祖洪武帝朱元璋,他的愛好是編書,通過出書專治各種不服。


朱元璋主編的第一本書無疑是《大明律》,從1367年做吳王開始,他就決定以法治國,令李善長負責著手編著律令。《大明律》初稿出來後,朱元璋迫不及待地想讓全國人民都知道都理解,又命人將所制定的律令中涉及民間的所有事宜,除禮樂、制度、錢糧、選法外,分類彙編成通俗講義刊發全國,命名為《律令直解》。刊發不久後,朱元璋又發現一些地方需要加以完善,於是在洪武六年,他又組織編寫了《律令憲綱》,親自對所有內容逐篇審核,到次年二月最終完成。


洪武七年(1374年)1月6日,這部有些地方由朱元璋親自執筆的《大明律》正式頒行天下,成為有明一代的憲法,規定後世子孫不許更改一字。



《大明律》開啟了朱元璋鐵腕反腐的序幕。這個出身寒門,從小受盡窮苦、恨透貪官污吏的皇帝,初登大寶不久,便開始以官員為敵,規定:以貪污六十兩銀子為限,超過此紅線,殺無赦。


然而,現實卻無情地打了皇帝陛下一記大大的耳光,以洪武十八年的戶部侍郎郭桓案為例,主犯郭桓僅貪污稅糧及魚鹽等折米即達兩千四百餘萬石!超出貪污六十兩銀子的不知多少倍。然而,郭桓案並沒有打消朱元璋反腐那種不切實際的幻想。


就在這一年,朱元璋出版了第二本書——《御制大誥》,於十一月正式向全國發布。


這是一部由朱元璋以皇帝之尊親自寫定的刑典,不假手於他的秘書,可見他對這書的重視程度。

其實,這是一部反腐的案例集,全書收錄了洪武十八年審判過的重大典型案例,計有誹謗皇帝、妄議中央、結黨亂政、玩忽職守、濫設吏卒、貪贓受賄、科斂害民、侵吞錢糧、逃避糧差等都在列,凡七十四條。


本書還有一個特色,就是在案例中還配有朱元璋自己的講話,作為對天下臣民進行政治紀律教育的教材。為了推行這部書,朱元璋規定,凡犯罪者,若是家中收藏有大誥的,就可以將刑罰減輕一等;反之,就要罪加一等。


洪武十九年春,朱元璋刊布《大誥續編》,計八十七條,洪武十九年冬,又刊布《大誥三編》,凡四十三條,洪武二十年冬,再刊布《大誥武臣》,計三十二條。連續四年,大誥工程才得以刊布結束。



朱元璋希望公布這些反面案例作為懲治貪官、統一思想、鞏固統治的活生生的教材,但他也知道自己的願望到了基層很有可能會被陽奉陰違,於是要求科舉考試從《大誥》中出題。


這樣,以國子監為首,全國各級各類學校開始將《大誥》作為一門課程來進行專門講解,在全國掀起了一場曠日持久的學習《大誥》熱。


洪武三十年五月的一天,「天下講讀《大誥》師生來朝者凡十九萬三千四百餘人,並賜鈔遣還」。想想後來偉人在天安門廣場接見紅衛兵的場景,就不難想像其場面之壯觀,《大誥》終於成為家家皆藏的「紅寶書」,有詩人贊:「田家歲晚柴門閉,熟讀天朝《大誥》篇」。


後世有人認為《大誥》的刊布是朱元璋著眼於廉政文化建設的,其實是沒有細讀之故。試舉《大誥》中收錄的二個案例:



一件事是發生在福建沙縣,這個有閩學搖籃之譽的地方,有百姓羅輔等十三人閑來無事,聚在一起議論朝廷:「如今朝廷法度好生厲害,我們如果都被截去了手指,就成了廢人了!」這話不知怎麼最後竟然傳到了朱元璋耳里,這還了得?這不是「誹謗朝廷」、妄議中央嗎?於是,下令「梟令於市,闔家成丁者誅之,婦女遷於化外。」

另一件事是關於一個醫生的。錦衣衛有個名叫王宗的廚師,犯了罪怕殺頭,讓家裡人向一個叫王允堅的醫生買了一包毒藥。朱元璋得知此事,下令逮捕王允堅,讓他把自己賣出的這包毒藥當場吞下。王允堅不敢不吃。朱元璋又問他這毒藥是怎麼配製的,吃下去之後多長時間會死,如果中毒而死還有什麼留戀等一堆問題,王允堅一一作了回答。朱元璋又問他這毒藥有沒有解藥,王允堅說,用涼水、生豆汁、熟豆清摻合在一起飲下,可以解毒,若用「糞清拌涼水」解毒更快。於是,朱元璋叫人取來涼水半碗,糞清少許,在旁邊等待。不一會,王允堅出現中毒癥狀,眼神四顧,煩躁不安,兩手不住往身上搔來搔去,朱元璋又問他中毒後的感覺,直到看到王允堅痛苦難耐、生命垂危之時,才叫人給他灌下解毒的糞清和涼水。王允堅受盡折磨,奄奄一息。第二天,朱元璋又下令將王允堅梟首示眾。


相信,每一個讀到這樣的案例的人,都會驚出一身冷汗吧。


服不服?《大誥》要的就是這個效果!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朱元璋頒布《昭示奸黨錄》,這本書其實有三本,所謂奸黨,是指胡惟庸一黨。胡惟庸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名至實歸的丞相,也是最後一個敢向皇帝權威挑戰的丞相。洪武六年(1373年),淮西朋黨集團的領袖李善長推薦其同鄉兼姻親胡惟庸擔任右丞相。洪武十年,胡惟庸升任左丞相。洪武十三年(1380)正月,胡惟庸稱其舊宅井裡湧出醴泉,此為祥瑞,並藉此邀請朱元璋前來觀賞。朱元璋欣然前往,走到西華門時,太監雲奇緊拉住韁繩,急不能言,拚命指向胡家。朱元璋感覺事態嚴重,立即返回,登上宮城時,發現胡惟庸家上空塵土飛揚,牆道都藏有士兵。大怒,以「枉法誣賢」、「蠹害政治」等罪名,當天處死胡惟庸、陳寧等。同時藉辭窮追其友好,包括開國第一功臣韓國公李善長等大批元勛宿將皆受株連,牽連致死者三萬餘人,史稱胡惟庸案。


胡惟庸是否謀反,史家說法不一,但是,朱元璋藉此誅殺開國功臣,廢除丞相卻是不爭的事實。


為了平服天下人心,朱元璋將審訊他們的認罪「證詞」、「檢討」編成《昭示奸黨錄》一二三本,頒行天下。


洪武二十六年(1393)五月初一日,朱元璋又頒布《逆臣錄》。這本書記載了藍玉黨人的供詞,並在每份供詞前有招供人的姓名、年齡、籍貫、身份及與藍玉關係等介紹等,當時掛名「藍黨」者人數已近千,其實藍黨一案族誅者已達一萬五千人。



洪武二十五年八月,朱元璋頒布了一份反腐教材——《醒貪簡要錄》。就是在這本書里,朱元璋明確規定官吏貪贓銀六十兩以上的斬首示眾,並把皮剝下來,填塞以稻草和石灰,掛在官府案桌旁,以警示繼任官吏不要重蹈覆轍,因此,書里重點且詳細記載了朱元璋制定官吏工資標準的理論依據,也詳細地計算官員所得的俸米。

書名為醒貪,就是幫官員算帳。醒貪書里算賬算的非常清楚,朱元璋指出,正一品官員的俸祿是每月支米87石,明代一石米大約是現在的155市斤,按一斤米值2元錢算,年薪大概是32萬元。縣令是其年薪的1/12,也需要70多畝地、5個農民專門為之生產。因此,官員有什麼理由貪污呢?朱元璋給官員算帳的目的也是提醒他們心中要有一筆經濟帳,因為,一旦腐敗案發,不僅這些好處都沒有了,而且還會禍及自己和家人。順便說一句,記賬必須使用大寫數字(如「壹、貳、叄」)的規定就是自朱元璋開始,以防止篡改財務數字。


高壓反腐的效果並不如朱元璋所願,「朝殺而暮犯」,朱元璋編書也一發不可收拾。



洪武十一年,朱元璋編撰分國記述春秋時期史事的《春秋本末》一書,體現「尊王攘夷」精神,「敕內官刊梓禁中,以傳示四方」。


洪武十三年,胡惟庸伏誅後,朱元璋罷中書省、廢丞相,又詔儒臣采歷代史載相臣事迹,按「賢」與「不肖」分類,編成《相鑒》一書,賢者自蕭何至文天祥共82人,為傳十六卷;不肖者自田蚡至賈似道共26人,為傳四卷,朱元璋親自作序。


同時,又命翰林儒林篡錄歷代諸侯王、宗戚、宦官之屬悖逆不道者,一共212人,備行其事,以類書之,賜名為《臣戒錄》,頒行中外諸臣,「俾知所警」。


1373年,詔令文原吉、王饌等編《宗藩昭鑒錄》,廣采漢唐至宋藩王善惡可為鑒戒的事迹,進行編輯,這一回不再刊行全國,而是頒賜諸王。


洪武二十六年,朱元璋又下集輯歷代宗室諸王為惡悖逆者,以類為編,直敘直事,取名為《永鑒錄,「頒賜諸王」,作為教育、訓戒讀物。


此外,還有諸如《志戒錄》、《武士訓誡錄》等書陸續刊行,總而言之,朱元璋對誰也不相信,對誰也不放心,在他看來,這天下唯獨他一個人偉光正。編這些寶書,就是專治悖逆不道者,專治各種不服。


當然,也不要以為這個乞丐出身的天子一天到晚凈搞些沒文化的驚悚之事,事實上,朱元璋還出了不少有文化的書。


洪武五年,朱元璋抽空讀《孟子》,此前,他要麼是沒有條件要麼是沒有時間讀四書五經,如今天下初定,沒有點文化怎麼來治國呢?誰知,這一讀不打緊,當他讀到《孟子》竟然有「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君之視臣如草芥,則臣視君如寇讎」等語,不禁怒從心中起,隨即召集臣工,下令把孟子的牌位,從文廟裡撤出來,取消其配享資格。


孟子從祀孔廟,比朱元璋的宗廟要長不知多少年,如今突然不准他從祀,一時朝堂大嘩。朱元璋見大臣們不服,下令不許任何人諫爭。


然而,就有人不信邪,這人就是刑部尚書錢唐,他偏要進宮為孟老夫子求情。朱元璋命令金吾衛立在殿前向他射箭,以阻止他進殿。錢唐肩、臂之上各中兩箭,鮮血直流,不過他仍然楞往裡闖。朱元璋敬他是條漢子,只好讓他進殿,聽他宣講了一番大道理,不久只好又恢復了孟子配享孔廟的資格。


但是朱元璋仍然不解氣,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忍了十多年的朱元璋終於下令刪《孟子》,他對主持刪節重任的大臣惡狠狠地說:「如果這老頭子活到今天,落在我的手裡,他還有命才怪!」(「使此老在今日,寧得免焉?」)後世有人問:假如魯迅活到建國後會怎麼樣?答案早就在這裡呀。


這樣,書中凡是朱元璋不喜歡,不愛聽,反感的,有損帝王威嚴的章名,統統刪節掉了。總計砍掉《孟子》原文85條,只剩下100多條,編成《孟子節文》一書,以此作為科舉考試的範本。


在驅孟子於文廟之後,洪武七年(1374年),朱元璋親自註解《道德經》並作序。在序言中他詳細記述了自己讀《道德經》的過程與用意,這本《御注道德真經》成為歷史上四位帝王注老的版本之一,與唐玄宗的《道德真經注》和《道德經義疏》、宋徽宗的《御注道德真經》和清世祖雍正的《道德經》相併列,至於有多少人去讀它,就不知道了。不過,「大老粗」朱元璋也得以與其他三位皇帝一起進入「文化人」之行列。


服不服?如果不服的話,再看他的《御制文集》。


如果說前述書籍不過是朱元璋出乎治國理政的需要而編,那麼,傳世的《御制文集》則是他個人的性情之作。集中收錄有朱元璋的一百多首詩詞,如《詠燕子磯》、《金雞報曉》、《示不惹庵僧》、《詠菊》、《詠雪竹》、《野卧》、《鐘山賡吳沉韻》 等。茲錄幾首:


《詠燕子磯》


燕子磯兮一秤砣,長江作秤又如何?


天邊曉月是鉤掛,稱我江山有幾多!


詩里,朱元璋將長江比作秤,燕子磯為砣,天邊曉月當成鉤,然後稱一稱江山的分量,雖然沒有多少文學意蘊,但那種志得意滿之心態,也讓他獲得了不少粉絲。


《金雞報曉》


雞叫一聲撅一撅,雞叫兩聲撅兩撅。


三聲喚出扶桑日,掃敗殘星與曉月。


這首詩確有平淡中出奇趣之筆,或許是靈感所至,但依然掩不住其俗。


《示不惹庵僧》


殺盡江南百萬兵,腰間寶劍血猶腥。

山僧不識英雄漢,只恁嘵嘵問姓名。


這首詩如果也可叫詩的話,充其量也只能和黃巢相媲美。


清代不無吹捧朱元璋的史學家趙翼也不得不承認其詩「不無詞臣潤色」:(朱元璋)「文學明達,博通古今,所傳御制文集,雖不無詞臣潤色,然英偉之氣自不可掩」(《廿二史札記》)。

服不服?不管你服不服,反正我是服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萬事如易 的精彩文章:

老子論做人的最高境界竟然是這個樣子
年少輕狂,不讀荀子;讀懂荀子,方知後怕

TAG:萬事如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