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從「中央博物院」到台北故宮博物院:一代知識分子的慷慨悲歌

從「中央博物院」到台北故宮博物院:一代知識分子的慷慨悲歌

原標題:從「中央博物院」到台北故宮博物院:一代知識分子的慷慨悲歌



蔡元培、胡適、傅斯年、李濟、董作賓、曾昭燏、李霖燦、和才、李晨嵐、黃寶瑜、潘天壽……


一代知識分子,怎樣在艱苦卓絕的時代中,篳路藍縷譜寫中國博物館事業的偉大藍圖?從天南到地北,從南京到台北,前輩學人開創的文博事業,如何在兩岸開花結果,共同賡續中華民族光輝燦爛的文化。


9月20日,應群學書院邀請,台北故宮博物院原副院長、「東巴文化研究之父」李霖燦先生之子,文化史專家李在中,攜新著《朵雲封事》蒞臨南京,與曾昭燏、尹煥章等「中央博物院」前輩後人,同敘歷史,追慕一代中國知識人的家國情懷與慷慨悲歌。歡迎參加。


論壇預告


從「中央博物院」到台北故宮博物院


《朵雲封事》新書分享會


1933年4月,一塊「國立中央博物院籌備處」的牌匾,掛在了南京雞鳴寺1號大樓前,標誌著當時中國唯一一座仿照歐美第一流博物館建造的現代綜合性大型博物館,開始了它篳路藍縷的歷史歷程。


首倡「中央博物院」之創建的,是蔡元培先生,他親自擔任博物院第一屆理事會理事長,而擔任籌備處首任主任的,是蔡元培的學生,歷史學家傅斯年先生。




1934年7月2日,按照《國立中央博物院暫行規則》第三條成立建築委員會,並舉行第一次會議。翁文灝任委員長,張道藩、傅汝霖、傅斯年、丁文江、李書華、梁思成、雷震、李濟任委員。其中張道藩、傅斯年、丁文江為常務委員,梁思成為專門委員,領導建築工作。


兩個月以後,《國立中央博物院計劃書草案》發布,其中講到「中央博物院」的成立主旨:

南京為國民政府建都所在,施政中樞,人文薈萃,中外士賓,觀瞻所系,政府及各學術團體,渴望有一完善之博物院,彙集數千年先民遺留之文物及灌輸現代知識應備之資料,為系統之陳覽,永久之保存。藉以為提倡科學研究、補助公眾教育。


偉大的事業肇始於遠大的眼光。這份草案,揭揚出蔡元培、傅斯年、李濟等現代知識分子,在理性主義旗幟下,以書生救國的赤忱所構思的一個高瞻遠矚、具有普及教育觀念的現代博物館偉大藍圖。




1935年9月6日,在13份競選設計方案中,興業建築事務所建築師徐敬直所擬建築圖案當選,徐敬直被委任為籌備處建築師。徐敬直原設計大殿為清式建築,經會同梁思成修改成仿遼建築,陳列室內部為西式建築樣式。


不久以後,抗戰軍興,「中央博物院」籌備處的學人,與許多高校和研究機構一道,冒著連天烽火,開始了一段可歌可泣的西遷壯舉。幾經輾轉,備嘗艱辛,籌備處與「中央研究院」、營造學社等一起暫駐四川宜賓的濱江小鎮李庄。


1941年,正值抗戰最艱苦卓絕之際,正在雲南麗江做邊疆民族調查的國立藝專畢業生李霖燦,接到一封來自李庄的電報,發報人是「中國現代考古學之父」李濟先生古史學家、「甲骨四堂」之一的董作賓先生。兩位前輩熱忱邀請年僅28歲的李霖燦加入「中央博物院」籌備處的偉大事業中,專司調查麗江納西族的象形文字與東巴文化。




1938年,國立藝專師生在湖南沅陵合影(前排左四為常書鴻,左五為李霖燦)。

在「中央博物院」籌備處,李霖燦受教於李濟、董作賓、李方桂、曾昭燏等前輩學人。李濟先生殷殷囑託:


我們要把上下古今數千年,東西縱橫幾萬里的中華文化,一一有系統地在「中博」內陳列出來,好使大家一覽之下,知道自己在民族歷史上占什麼位置,若每一個中華兒女都由此知道一身所系之中,承先啟後繼往開來的責任便立刻有人承擔起來,那中國的光明前途不是馬上有了保證了嗎?


正是受到這種精神的感召,在物質條件萬分窘迫的情況下,李霖燦與凌純聲、勞幹、石璋如、芮逸夫、龐薰琹、吳金鼎等師友,在西南大後方,「偵騎四齣」,為研究祖國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焚膏油以繼晷,恆兀兀以窮年」,建樹了開創性的研究事業。


很多年以後,李霖燦回想起當年的心情,依然感慨不已:


在祖國極其危急的情況之下,學術機構卓越領導人,千方百計安排出巨額經費來發掘自己的文化寶藏,這都是為了百年後的文化大計,不是為眼前寸尺得失的一日之課。我就是在這種情況下,以一個文化人的身份,在雲嶺之下,發現了碩果僅存的世外桃源……


李霖燦所說的世外桃源,就是麗江。


在中國民族學人類學歷史上,李霖燦被稱為「東巴文化之父」。1997年,麗江古城被評為「世界文化遺產」,當地人專門在木王府修建了「李霖燦紀念館」,樹立了「李霖燦紀念碑」。




在抗戰最艱苦的時期,李霖燦編著出版了《么些象形文字字典》,是研究納西文化的經典力作。

1949年,風雲變幻「中央博物院」籌備處一分為二,留在大陸的部分,更名為南京博物院,迄今已成為中國大陸三大博物館之一;遷往台灣的部分,則在上世紀60年代合併於新成立的台北故宮博物院。


而一代一代學人薪火相傳的事業,卻並沒有中輟。


許多年以後,李霖燦的兒子李在中,有感於父輩開創中國博物館事業篳路藍縷之功,搜集大量資料,走訪大批「中博」前輩,寫成了40多萬字的著作《朵雲封事》。




李霖燦先生(前坐者)與他在國立藝專的同學吳冠中先生和李在中全家合影。


在梳理,李在中寫到「中央博物院」在李庄「奉學術為圭臬」的燦爛歲月,寫到「中央博物院」的甲骨發掘,寫到兩岸故宮的逸聞趣事,寫到南京、台北的孫中山先生雕像往事,更寫到傅斯年、董作賓、曾昭燏、李晨嵐、和才、黃寶瑜、潘天壽等學人的家國情懷與慷慨悲歌,堪稱一個時代知識分子心史的真實寫照。



2018年9月20日,群學書院、半城讀書「人文與藝術論壇」第8期,群學書院聯袂北京出版集團、清涼山公園管理處、清涼畫館,舉辦李在中《朵雲封事》新書分享會。除本書作者李在中、責任編輯司徒劍萍外,我們還將邀請曾昭燏、尹煥章等「中央博物院」前輩的後人蒞臨,共話歷史,追慕一代知識分子的家國情懷、慨慷悲歌。歡迎參加。


主題


《朵雲封事》新書分享會


從「中央博物院」到台北故宮博物院


時間


2018年9月20日(周四)


15:00-17:00


地點


清涼山文化講堂


南京市清涼山公園內魏紫熙藝術館東側


主講人

李在中


藝術史學者


台北故宮博物院原副院長李霖燦先生哲嗣


報名方式


即可一鍵報名




歡迎進入以下讀者群


互動討論及訂購《朵雲封事》簽名本


如人數超過100人


請添加群學書院工作號


註明:朵雲封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群學書院mp 的精彩文章:

講演預告 | 年羹堯之死:驚世大案與清代政局

TAG:群學書院m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