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大唐大悲憫:上海博物館四造像賞

大唐大悲憫:上海博物館四造像賞

原標題:大唐大悲憫:上海博物館四造像賞


大唐滄桑四大悲憫:上海博物館四尊造像首欣賞

莊嚴,需要仰望


雍容,需要禮敬

慈顏,需要感恩


只有悲憫,是神格中與凡人之心最聯動的一處


因此至尊至貴


我們擷取上海博物館雕塑館中,最具悲憫之心的四尊造像,奉獻給大家。


形不完具,



造像無殘。


因其藝術

因其心動


上海博物館雕塑館,名品累疊。


唐代是雕塑藝術的高峰期,無論是佛教造像、陵墓雕刻和俑像的塑造,皆以寫實為基礎,留下了大量優美雄偉、絢麗生動的傳世之作。


唐五代時期的雕塑(公元618年 – 公元960年)


唐代文明,極為昌盛。雕塑崇尚寫實,各種俑像具有準確的形貌和恰當的藝術表現手法,產生了許多富有生活情趣的卓越之作。佛像雕刻更刻意追求形體的完美,神情端莊,親切慈悲;菩薩體態優美,肌膚勻稱。許多雕像力求刻畫出佛家超度眾生的情態,從而愈益世俗化。

唐代 佛石雕頭像

唐代 天王石雕頭像

唐代 天王石雕頭像


迦葉木雕頭像


唐朝木雕像保存至今極為難能可貴。此迦葉木雕頭像腦後龕有一鏤空方框,用以支撐頭光,另一方面,該結構也意外地起到防止木頭開裂的作用,使這件木雕頭像得以保存至今。此頭像約1米之高,可以想像其身體之巨,而當時該造像放置於寺院之內,則殿宇之宏偉亦必十分驚人。在雕刻工藝上,古代工匠著力於正面刻劃,壽眉之處頓挫有力,用刀勁利;眼瞼和雙唇下刀則小心謹慎,細膩精微,整個面頰的處理富有層次感,剛柔相間,凹凸有致,粗細得體。此像曾用濃重艷麗的貼金與彩繪裝飾,但由於時間久遠彩漆剝落露出褐色的木質紋理,顯出木雕藝術的樸素美感。


本內容圖片均為樂藝會藝術圖庫資料

文字摘編自展覽公開資訊


歡迎轉發


謝絕不經同意擅自拷貝圖文至自己公微號發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樂藝會 的精彩文章:

銅縷玉衣之:徐州博物館拉犁山漢墓藏品
宋代筆記中愛吃魚的和尚發明的烹飪新法:祥宏講夷堅之圓真僧粥

TAG:樂藝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