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為華夏文化正名:儒道所講的孝真是為培養奴性嗎?

為華夏文化正名:儒道所講的孝真是為培養奴性嗎?

新文化運動後批判傳統文化的人都會批判孝道,其法不外乎說孝道是為培養奴性,好人民順從國君,其影響力之大在日本文人中也有影響。如日本文人太宰治寫魯迅的《惜別》里,太宰治就借魯迅之口讚揚他們日本萬世一系,故忠字第一,但因中國經常有人謀朝篡位,所以只能提倡孝道好讓人順從國君。

但新文化運動的那幫人多是揣著明白當糊塗,他們都是經過四書五經教育的人,孝道到底是在說什麼他們是很清楚的,只不過為了革新,不得不全盤打到,今日的批判者則多是人云亦云,很多是想為不忠不孝找借口。

孝道之始在於愛自身

《孝經》中孔子開篇名義說「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這裡雖然說的是受之父母,但大家可以想想自己受傷時誰最心疼?是父母啊!孝說簡單點就是不讓父母傷心,如果孝道的目的是為了培養奴性,那家父母都是望子成龍,不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奴才!可以說培養奴性是違背孝道,而非是孝道之目的。

孝道之的目的在於成君子

《孝經》中對孝道的目的說的也很清楚,為「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人通過修行自身為大丈夫,名垂千古讓父母的名字也流芳百世,這是孝道最重的目的!如果孝道是為培養奴才,那麼一個奴才怎麼流芳百世?那家奴隸主會希望奴才修身變強?

孝道愛的是父母,成就的是自己

此處不引任何經文,只請讀者想想自己身邊過的好的人有幾個是不孝的?過的差的人又有幾個孝順?相信大家只要想了就會發現,孝者多富,忤逆者多貧,幾無例外!

為什麼會這樣?此處也不談陰德等玄學內容,我們只看事實。如果大家了解犯法人的生平,就會發現他們很多父母不全,或是從小就忤逆父母了。孝道有人說是奴性,其實只是尊重和禮法,因為尊重父母的人自然會有孝行,不尊重父母的人絕對不會有孝行。

因為尊重所以孝者多聽父母的建議,雖然父母之言多落伍,但其中的愛意永不過時,這些會幫助人走正道,故孝者多富,忤者多貧。

孝應該是源於愛,而非感恩

今天人說孝道喜談感恩,搞的父母養孩子像做買賣一樣,期望孩子回報,但父母對孩子是慈愛,不是買賣,所以現實中絕大部分父母從不想回報,只想讓孩子過的好而已。

古人也觀察到了這種事實,所以《孝經》中則是「愛親者…敬親者」,在古人眼中孝應該發源於尊敬和愛,而非是感恩這種非常功利心的東西。

以前還有一句話叫孝論心不論行,父母對孩子功利期盼的少,孩子如果一味的用物質滿足父母,這在感恩上是符合的。但如果沒有愛和尊敬,父母很難感受到孝。反之如果用尊敬和愛去對待父母,哪怕你給不了父母太多,他們的心也是暖的。

道家勸孝

上文說的都是儒家《孝經》,在歷史上道家也提倡孝慈,認為孝是人的天性,就算沒有人說孝道,人也會行孝事,因為對父母的愛是人最早的愛意。

道家在古代勸孝多用道情,內容很少有道德批判,多是通過說父母對子女的愛,如此喚醒人心中對父母的愛。

當然除了儒道,佛教在進入中國後也講孝道,如早期的《六祖壇經》中惠能是想出家就跑了,後來和尚自己都看不過去改為有人送銀子,安頓好父母再走。如今佛教勸孝之說也頗多,如果你自認為是儒釋道三家的信奉者,孝應該是最基本的東西。我們道教有一句話叫不孝莫入道,談道惹人笑,此處送給大家,望諸位深思。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真道士梁興揚 的精彩文章:

七月二十六-張三丰祖師聖誕

TAG:全真道士梁興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