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萬山:如何學習《傷寒論》,應該學些什麼?應該怎樣學習?秘籍
(摘自第六期「大師講經典」郝萬山老師的《學好傷寒 救治疑難》)
1
學什麼?
①學習理法方葯的基本知識;
②學習辨證鑒別的思維方法;
③學習靈活用方的思路;
④學習組方遣葯的思路。
2
怎麼學?
①常讀誦,記胸中;
②訓詞句,明本義;
③跟明師,多思考;
④勤臨床 深體會;
⑤讀注家,增智慧。
「
首先,我們要學習《傷寒論》中的基本知識和基本內容。什麼基本知識呢?
理、法、方、葯的基本知識,理、法、方、葯的基本內容。比方說,太陽中風證它的臨床表現是什麼?這就是基本知識,它的基本病因、病機是什麼?這也是基本知識,它的治法,它的用方,它的方葯組成,它的這個方劑的煮服方法,這都是基本知識和基本內容,所以這是我們要學習的。
我們在本科階段,學這些基本知識和基本內容,是我們的最最基本的要求。
第二個要求是學習辨證用方的思路和方法
學習思路和方法,這就是比這個學基本知識和學基本內容要稍稍高出一點。我們從它的字裡行間來分析它,辨證鑒別的方法來分析它用方的思路。
比方說第63 條:「發汗後,不可更行桂枝湯,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那麼第162 條呢,說:「下後,不可更行桂枝湯,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那麼這兩條大家讀起來有時候可能覺得莫明其妙,不就是汗出而喘,用麻杏石甘湯嗎?
為什麼又說不可更行桂枝湯,為什麼又說無大熱。實際上在這一條里,它把《傷寒論》中涉及到所有喘的證候都進行了鑒別。
我們知道,在《傷寒論》中,出現喘的證候大體有五個方證,主要的。首先是麻黃湯證,寒邪閉表,肺失宣降的無汗而喘;
那麼再個就是小青龍湯證,外有表寒,內有水飲,外寒和內飲相合,水寒涉肺出現的喘。而麻黃湯證的咳喘也罷,小青龍湯證的咳喘也罷,它們都是無汗的,因為外有表寒嘛。
而63 條和162 條,它說汗出而喘,汗出而喘即是這兩條的主證,同時也是鑒別診斷。它就排除了麻黃湯證的無汗而喘,排除了小青龍湯證的無汗,外有表寒的無汗,里有水飲涉肺的咳喘。
哎,無汗出而喘,即是主證,也是鑒別診斷。
那麼在《傷寒論》中還有一個證候,可以見到喘,那就是桂枝加厚朴杏子湯證。那是外感風邪或者引發了宿喘,或者是外感風邪,風邪壅肺,引發了新喘。這兩種情況都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湯來治療。
但是,原文中說:「不可更行桂枝湯」,就告訴了這個證候,雖然有汗出,雖然有喘,但是它不能夠再用桂枝湯,也暗示,不能夠再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湯,它不是中風見喘,所以,不可更行桂枝湯,也是個鑒別診斷。
在《傷寒論》中,還有一個證候,就是陽明腑實證,由於肺和大腸相表裡,當陽明裡實的時候,陽明之熱迫肺,可以出現喘。
所以在大承氣湯適應證中有「喘冒不得卧」,有「微喘直視」等等。而陽明病本身是多汗的,陽明病是里熱里實的證候,里熱里實逼迫津液外越,總是會多汗的,所以《傷寒論》原文中有一條說:「陽明病,法多汗」。
陽明病理應當多汗,所以你見到一個汗出而喘的病人,那麼,會不會是陽明裡熱,陽明裡實,然後迫肺所造成的證候呢?
63 條和162 條,原文說「無大熱」,這個「無大熱」是個鑒別診斷,告訴你,沒有陽明裡大熱,沒有陽明裡大實。所以你看,我們在學63 條和162 條的時候,就這個短短兩條原文,把《傷寒論》中可能見到喘的其它四個方證全排除在外。
最後,汗出是邪熱壅肺,然後肺熱逼迫津液外越,所以有汗出。那麼,邪熱在肺,肺氣宣發肅降失司,肺氣上逆,所以有喘,所以出現了喘。所以這樣的話,只限定在通過鑒別這個喘證。那麼就是個邪熱壅肺的喘,你看這種鑒別診斷的思路,鑒別診斷的方法,難道不值得我們學習嗎?
下面我們談談怎樣學的問題
我這裡列了一二三四五六七八,八個過程,其實學習方法是因人而宜的。但是不管用什麼樣的學習方法,大體是這麼八個過程。
首先,訓詞、釋句、弄通本意。《傷寒論》畢竟是一千八百年前的人所寫的一部著作,所以在語言的含義上,有許多就發生了變化。如果我們不明白它的本義,我們在讀它的時候就容易發生一些誤會或者是笑話。
比方說,第29 條提到了「腳攣急」,我聽一個老師的課,說就是腳丫子抽筋。用芍藥甘草湯可以治療腳丫子抽筋。
課下,我就問他,我說:「你憑什麼說,『腳攣急』就是腳丫子抽筋啊?」
他說:「腳就是腳嘛,我就用芍藥甘草湯治好過腳丫子抽筋,所以腳攣急就是腳丫子抽筋。」
我說:「我還用芍藥甘草湯治療過腹直肌痙攣,哎肚子痛,我能說腳攣急這個腳就是肚子嗎?」
因為他是個年輕老師,所以我就可以批評他了。我說《說文解字》說「腳,脛也」,這個,小腿那個脛。「腳,脛也」,它指的小腿,所以腳攣急,就是指的小腿部的腓腸肌的痙攣。這是《傷寒論》的原來的意思。
我們弄明白了,打開書本的時候知道它的意思,合上書本全忘記了,那你臨床怎麼用啊?
所以,第二點,我要求熟讀默記,嫻熟於心。
《傷寒論》的六經病證篇,就是從太陽病脈證並治上第五到辨陰陽易差後勞復病證並治第十四。這十篇也僅僅398 條。
我在中醫藥大學要求大家背的是112 條。
那麼,背這些原文一方面是書讀百遍,其義自見。你讀的時間長了,你就理解得會逐漸逐漸深刻。另一方面,是要求用的時候,經常有句話說,書到用時方恨少。
哎,一到用的時候,什麼都想不起來了。唉,我們現在要背些原文呢到用的時候,到寫病歷的時候,到講課的時候,信手拈來,是便於用。
所以,要求背原文,一個是為了加深理解,一個是為了便於用。
ps:
沒學夠?那就來現場聽吧,11月25日,郝萬山教授將在長沙開講第七期大師講經典,想近距離聆聽男神授課,快來大師講經典吧~
大師兄
怎麼才能成為像國醫大師那樣的醫學大家?
小師妹
可以先定一個小目標,比方說:先參加大師講經典!

